APP下载

培智学校数学教材主题图的研究
——以常州市武进特校中年级段教材为例

2018-04-03梅建青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例题教材同学

梅建青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常州 213164)

主题图是指借以一定的主题场景为背景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画面,体现在教材中就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受欢迎的卡通。它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让数学变得可爱,更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1]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研组对数学新授课主题图的编排、价值及使用进行了研究,试图对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主题图进行进行探讨,也试图为同行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一、主题图的编排

新授课主题图大多位于教材例题部分,以一幅或多幅插图组成表述一个数学学习内容。从浙教版数学教材看(学校使用浙教版教材),例题大多配有主题图,4~6年级教材共有例题130个,采用主题图的例题127个,占例题总数的97.7%,其中123个例题是纯主题或主题图配少量文字,占例题总数的94.6%,教材还配有单元主题图,4~6年级教材共有43个单元,配有单元主题图的有24个,占55.8%。

新授课图主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主题图多为1例1图,也有1例2图或3图。新授课的主题图通常是一幅插图,配有主题图的例题中,75个例题配有一幅主题图,占例题总数的57.7%,大多单幅主题图是展现一个数学活动情景,通过情景进行学习活动。如四年级上学期教材“5元以内的人民币的认识与使用”(P132),配一幅文具柜的主题图,通过读主题图,按提示拿出相应的钱数;也有少量有的单幅主题图没有创设情景,如四年级上学期教材“11~20各数的认识”(P36)中的“写数”的主题图就出示了11根(1捆加1根)小棒,分别对应数位:十位上是1,个位上也是1,写作11。29个例题配有二幅主题图,占例题总数的22.3%,且大多一幅为情景图,一幅为算理操作图,如四年级下册“20以内进位加法”(P90),第一幅插图是左边5个中国结,右边6个中国结,,一位小朋友在思考,一共有多少个中国结,第二幅插图是用小捧操作5加6的结果得11(1捆加1个)的过程图,即5加6的算理图。19个例题配有三幅主题图,占例题总数的14.6%,如四年级上学期教材“分类”(P81)的主题图,第一幅插图出示了一堆餐具,一位女生在想:怎么给这些餐具分类呢?第二幅插图出示了第一种分法——按餐具的形状分类,第三幅插图则出示了第二种分法——按餐具的颜色分。

(二)主题图包涵了数学以外的信息。有些主题图不仅包涵了数学信息,还蕴含着德育信息。常见的德育信息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爱劳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遵守纪律教育、讲卫生教育等。如四年级上学期教材“分类”(P80)单元的插图中,有的学生收拾餐具,有的学生在打扫卫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数学教学以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讲卫生教育等;又如四年级下学期“认识钟面”(P37)单元,第一幅主题图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队观察学校大楼上的钟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教育还可以进行爱学校的教育、守时教育等。再如四年级下学期“20以内退位减法”(P195)第一幅主题图的情景是男生有11节废电池,女生有9节,要计算男生比女生多几节,除了带领学生捕捉数学信息,进行数学教学以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主题图的价值

(一)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常州市武进特校教师常用的方法。因为“情境对数学教学活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一,情境可以有效刺激学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对知识本身的接受,更会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第二,情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知识有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教学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第三,情境增加了学习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2]。

如四年级下学期“20以内进位加法”(P42)中的第一幅主题图,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图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大课间活动吗?(出示主题图)大课间时间到了,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进校园,有的学生在拍球,有的学生在踢足球,有的学生在踢毽,还有的在滚羊角球,也有同学在为活动的同学加油。同学们你能从主题图上找出数学信息吗?学生熟悉的情景,类似的活动,情感上有共鸣,20以内进位加法很自然地融进了主题图,而让20以内进位加法更具生动性、趣味性。

又如四年级上学期“11~20各数的认识”(P31)单元主题图,教师根据主题图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动物园数小动物吗?老师今天就去同学们参观动物王国,(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你们看一看,动物王国里有哪些动物呢?又各有多少只呢?哪些聪明的小朋友能数出来……动物园,学生去过,数“动物园”的小动物,使枯燥的数的认识有了附着点,学生在情景中学得有趣,学得主动。

(二)充分利用主题图的内容,落实教学目标。主题图包涵了数学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再挖掘主题图的内容,落实教学目标。如浙江版的培智学校四年级上学期教材“9加几”(P174)的主题图,是一个盒子里装了9瓶眼药水(盒子共能装10瓶眼药水),盒子外还有2瓶眼药水。图上有一位男生问:共有多少瓶眼药水,一位女生答:数一数就知道了:9、10、11,主题图下方,还有一只小白兔说出了凑十法。从这一主题图看,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9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2.理解凑十的法的计算过程。3.体会学习的快乐。

如何利用主题图落实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再钻研教材。在主题图的下方,一只小兔说出了凑十法的过程:先把9凑成10,9加1得10,10加1得11。如果我们再结合试一试的习题,可以看出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而用数一数的方法,仅仅是另一种计算方法,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的例题9+2,就是一幅主题图。教材通过主题图向我们解释了凑十法,即先从盒外拿一瓶眼药水到盒中,凑成10,然后把10加上盒外的1瓶眼药水,得11,即得到了9+2的计算结果。显然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分四个层次突出重点:第一层次是老师指导学生读主题图,并带着学生根据主题图,通过直观操作弄清凑十的图意;第二层次是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把凑十法抽象出来,即想主题图或直观操作,说出凑十法的过程,也就是主题图下的算式;第三层次是老师要让学生说说凑十法,即说出用凑十法计算9加2的具体过程;第四个层次是进行课堂小结,再次和学生一起回忆用凑十法计算9加2的过程。

本节课的难点是学会凑十法计算的过程。学生不知道为何第一步要把2分成1和1,不知道第二步要算9加上1得10,第三步要算10加1得11。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要借助主题图(或借助教学具操作)理解为什么要把2分成1和1。因为盒子里已有9瓶,所以只要把盒子外的1瓶放入盒中,就凑成10了,所以要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这时老师要把分数的过程写下来,即在算式上把2分成1和1,再问学生,现在看看,盒子里有几瓶眼药水了?学生会回答,现在是10瓶,老师再结合算式,让学生明白是9加1得10,并进行9+1的板书,最后老师再指图问学生,现盒里有10瓶眼药水,盒外有1瓶,共是多少瓶?学生回答后再板书,并依次写出凑十的过程:把2分成1和1;9加1得10;10加1得 11。

这样用主题图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用主题图突破了教学难点,再加上适度的练习,轻度智障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用凑十法。

(三)充分利用主题图的特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利用主题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在综合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3]。新课标在问题解决部分又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发现简单的问题,并尝试解决[3]。这些都表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主题图中有很多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教师应很好地利用主题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四年级下学期“20以内进位加法”(P42)中的第一幅主题图,通过组织学生对主题图的有序观察,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图中有有多少名男生?有多少名女生?有多少名学生在拍球?有多少名学生在踢足球?有多少名学生在踢毽?……最后通过讨论,选出有效的数学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决数学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问题意识,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可能。

1.利用主题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充分采用多感官并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3]。在教材的许多主题图中,编著者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等待学生去探索,发现和交流。如六年级下学期“角的认识”(P140),教师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上找角,自己去探索,找后把自己的探索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既对角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2.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情境,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并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4]。如四年级下学期“20以内进位加法”(P42)中的第一幅主题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利用主题图,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想一想,图中告诉我们们哪些数学信息呢?我们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这样,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慢慢会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主题图的使用

(一)静态主题图动态化。主题图只能静态展示,往往影响学生的解读和理解,也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如果把静态主题图动态化,便于学生理解其中的数学问题。例如五年级上学期“20以内的连减法”(P168),主题图展现的是有一盒18瓶洗手液,一位同学领取8瓶,另一位同学领取6瓶,老师的问题是:原来有18瓶洗手液,现在还剩多少瓶?学生不容易读懂主题图,也较难收集和处理主题图的数学信息,更难理解减法的含义。而用软件把主题图动态化,让学生看明白:原来盒子里有18瓶洗手液,一位同学领取8瓶,让学生观察现在洗手液变少了,另一位同学领取6瓶,盒子里的洗手液又变少了,要求盒子里还剩多少瓶,学生就能体会到,原来有18瓶,领取8瓶,变少了,应用减法计算,再领取6瓶,又变少了,应再减去6,这样学生在观察时讨论,在讨论中理解,老师的帮助下捕捉了数学信息,理解主题图表达的含义,学会了列式。最后,再结合主题图,进行20以内连减法的计算。

(二)复杂主题图简单化。有些主题图比较复杂,学生较难捕捉到所需要的数学信息,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化,使数学信息更明显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五年级上学期“十几减7”(P36),有13位(好多智障学生一下数不清)女学生在踢毽子,有的在踢毽子,有的还没有,衣服鞋子又各不相同,穿裤子的和穿裙子的女学生又混在一起,三个对话框分别是:有13个女生踢毽子、7个女生穿着裙子、几个女生没穿裙子?主题图画面比较乱,学生很难筛选出数学信息。如果不阅读对话框,也很难理解其含义。我们可以改成两排学生共13人在跳绳,其中第一排有7名男生在跳绳,问第二排有几名女生在跳绳?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图意,也比较容易捕捉到数学信息,并利用主题图学习“十几减7”。

(三)陌生主题图班本化。教材上的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吻合时,可以把主题图以班本化的方法进行处理。例如五年级下学期“找座位”(P125),可以班本化处理,把班级座位拍成照片,让学生结合照片: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座位;学生调整位置后,再次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座位;开展猜猜同学介绍(介绍某同学的座位)的是谁的游戏;让同学当小老师,用第几排第号的形式给学生分配座位等。通过结合班级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环境——班级去收集、处理信息来学习数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抽象主题图具体化。数学本身是抽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例如六年级上学期东西南北”(P159)“,教材出现一幅某学校校园的主题图,图中一位女生面向东面站在学校中央,前面是图书馆,后面是体育馆,左面是教学楼,右面是校门。看起来主题图比较具体,但对于智力障碍的特殊学生,仍显得很抽象。教师不妨带着学生走入校园,找出东面,然后面对东方,让学生说说自己面对什么方位,(东面)有什么建筑物或有什么标志物,再说说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位,有什么建筑或有什么标志物。这样将抽象的主题图具体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讨论、交流、思考,会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有利于掌握数学知识。

[1]陈文胜,王建鹏.合理使用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0):134-137.

[2]梅建青,魏丹.培智学校数学课创设教学情境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版).2015(5):47-49.

[3]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部制订.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EB/OL].(2016-11-25)[2016-12-01].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612/t20161213_291722.html.

[4]枫叶红.什么是数学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EB/OL].(2013-11-8)[2013-11-1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118/21/7653332_330334818.shtml.

猜你喜欢

例题教材同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教材精读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