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动计划下智慧教育之数字校园建设刍论
2018-04-03高琳琳
高琳琳,张 梅,马 丹
(沈阳工程学院 a.公共外语教学部;b.学报编辑部 辽宁 沈阳110136)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结构、沟通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的效率引擎之一。应用崭新技术,构建数字化教育,也逐渐成为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共识[1]。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个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正在形成和发展,毫无疑问,技术的进步使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联将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在不远的未来,每个人都将生活在现实和虚拟的双重世界之中,无论出于自身对执政效率、效果的追求还是出于民众对效率、安全、秩序的需求,教育管理机构必将在数字世界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3]。
教育资源信息沟通是否畅通、是否安全,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效率的重要指标。在国外,教育管理机构应用互联网技术和依托互联网的教育多媒体消息推送互动平台技术等服务手段实现教育管理机构对民众服务和沟通,这已经成为众多尤其是欧美信息技术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常用技术手段,由教育管理机构提供的教育多媒体消息推送互动平台也成为欧盟组织内部跨国城市数字化的推广项目[4-5]。目前,数字校园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各地均在积极部署适合本地教育实际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各类应用建设蓬勃发展。国家、辽宁省均确定了数字校园示范校,沈阳市将数字校园列为“四个校园”重要内容。
一、数字校园内涵建设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源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校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业务要素带来深刻影响而追求综合应用、整体化推进、系统化发展的标志。数字校园的内涵建设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6]:(1)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转变学习方式;(2)以“服务”的基本概念,推动信息系统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校园设施运营、家庭学校服务发展;(3)具有数字资源特征、多个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4)拓展校园空间和时间维度,丰富校园文化,优化教学、教学、研究、管理和服务。
信息资源整合、校际交流、人才储备、综合数据仓库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信息传播、教育资源信息服务等,已成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此,为负责教育的部门,建立一个教师培训平台网络,为各级培训、师资培训机构、远程网络互动学校和教师培训信息管理提供服务。开展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信息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教育和服务的发展提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
教育多媒体信息服务的互动平台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在新形势下成为及时沟通和高效服务的必然。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教育资源信息交流逐渐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可靠和有效的方式,政府之间的“数字鸿沟”越来越加剧,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趋势信息采集按钮或通过物理手段,匿名发布查询,不但手段落后,而且容易发生讹误,很多事情提前沟通和解决本来是一件小事,当仓促面对时就成了难以应对的突发事件。近来尤其是很多事件、消息往往潜流涌动,教育管理机构往往成了信息的最后的一棒,给教育管理机构有效执政、缔造和谐、维护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互信、高效、及时的教育资源信息沟通渠道也成为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建设教育多媒体消息服务互动平台不但可以给广大社会民众一个快速的获取政策法规、奖掖、处罚及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和直接、真实上传自身问题及困难的渠道,在第一时间将很多矛盾显现和及时解决。即时将重要的消息推送给社会民众,更好地主动服务于广大社会民众。也便于执政者及时收集、获取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对广大社会民众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应等,对于社会民众的质疑进行直接和及时的解释与沟通[8]。
二、智慧教育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
1.主要目标
以下一代教育网应用为核心,以“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为突破口,持续保障远程教育支持服务平台运营、为构建教育云基础环境,探索云应用与服务模式打下基础、开展基于IPv6网络的应用试点,保障IPv6体验中心稳定运营,积极拓展IPv6网络应用模式。继续完善以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城域网建设,大幅提升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更深层次融合,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关注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以深化教育内涵发展服务为宗旨,将应用研究和科学规范管理作为主要任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全市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发挥区域优势,整体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数字校园建设目标
首先要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构建比较完整的数字化校园门户,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四个角色提供统一的入口点,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家校沟通等应用系统的相互融合[9]。
第一,办公管理自动化。通过数字校园平台,学校所有的会议通知、信息发布、公文流转等全部通过数字校园平台实现,简化工作程序,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校园网上高效运转。
第二,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信息及时、快速的流通功能,逐步反馈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与实践,课后辅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在线考试教学环节,形成大容量、开放学习环境;使计算机机房、电子阅览室开放实验室网络能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虚拟环境,如:资源组数组、图书馆信息资源检索、音频和视频点播系统、虚拟实验、虚拟环境,如虚拟培训学校,跨学科的横截面为学生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第三,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与综合数字化管理的评价,包括学校、学校教育行政、教务管理、教职员工、工作与学习、信息记录、学生信息评估等,如档案、学生状态管理、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数字化和系统化。
第四,网站建设多元化。扩大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水平,充分发挥学校形象展示功能、教育资源整合、师生个性发展阶段、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功能四个功能;课程主页将显示课堂学习和活动。开放学科教学网站,骨干教师个人博客,展示学科教师教育的教学特点,实现资源与成果共享,开展在线交流;为有特殊能力的学生创建个人主页,促进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第五,家校沟通信息化。应用数字校园平台实现家长、学校互联互通平台,实现有效的沟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共享,开发了空间范围,并实现学校之间的有效互动,把学生安全信息发送到家长手机,学校、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系统有效地与父母或个人随时随地进行沟通。
第六,网络管理制度化。加强制度管理,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所有成员信息技术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制定网络安全保护条例,规范师生在互联网上的“言谈举止”。
三、智慧教育下数字校园建设的内容
通过信息技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主要任务,资源和数据优化、集成等,扩大校园的真实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环境中的数字资源活动,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10-11]。
一是资源的有效整合。资源整合包括统一的实名制用户身份认证和应用系统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的整合。如学校的课程管理系统、综合素质评价、办学条件管理、校本资源库等。
二是“以人为本”的数字化校园服务体系。数字化校园环境中的教育模式以校园用户为中心,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外部课程改革,家庭学校和区域发展服务。
三是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和标准。数字校园建设严格遵循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此外,推进数字校园还有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建设核心,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坚持硬件建设与师生应用能力建设同步推进,重点突破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能力,主要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能力以及网络教研科研能力等;提升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12]。
(2)应用服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好学校网站和良好的管理教育教学系统和管理系统,落实好学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13]。
(3)数字资源主要以应用为基础,利用好国家和互联网提供的网络资源建设特色校本资源[14]。
(4)基础建设主要是围绕应用需求,在校园网建设、计算机配备、班班通设备、录播教室、数字实验室、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教室以及校园广播系统、一卡通系统等方面按照标准达标[15]。
(5)管理水平主要是考核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建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等,考核信息技术开课水平、设备管理水平、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开展课题研究水平等。鼓励学校根据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校园[16]。
四、创设三种具有示范意义的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模式
根据无线校园为基本环境,配置移动学习设备、电子白板、自动录播教室来搭建模式硬件框架,创设协同交互教学模式、移动学习模式、家校互通模式等三种模式[17]。
模式一:协同交互教学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将多件电子白板应用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组内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实现合作、探究、交互的现代课堂新模式。
模式二:移动学习模式。
无线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拥有一件移动学习设备,并能够运用这一设备所提供的平台与资源,进行有效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模式三:家校互通模式。
应用自动录播教室和家校互通平台,实现学校、家庭和老师之间的快捷、实时沟通,是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和考勤信息化技术于一体的现代信息化管理模式。
五、结 语
在未来数字化校园中,如果要实现校园内随时随地学习的目标,终端通过包括WLAN等多种方式接入校园网是必备的基础。目前我国无线校园主要集中于高校,基于上述分析,在下一代互联网体验中心中提供无线网络服务拟采用FIT AP+AC的方式,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可实现无线资源管理、安全准入等功能[18]。
[1] 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2-38.
[2] 邬贺铨.“互联网+”行动计划:机遇与挑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6-14.
[3] 熊伟.新智库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J].中国信息化,2016(1):22-23.
[4] 郑 娟,王玉明.“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智慧教育模式[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76-79.
[5] 谢幼如,吴利红,邱 艺,等.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1-7.
[6]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2.
[7] 袁林德.高校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5):19-20.
[8] 张 莉.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路径及措施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40-43.
[9] 唐 敏.湖南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与实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10]刘 露,郭 磊,杨秀云,等.数字化校园三大平台建设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0):187.
[11]李 芒.互联网+教育:教师发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39-50.
[12]杨现民,赵鑫硕,陈世超.“互联网+”时代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51-59.
[13]李耀麟,刘魁元,杨慧敏.基于协同教育理论的数字化校园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32-137.
[14]李京澳,齐振国,赵 莹.智慧校园及其建设探究[J].软件导刊,2016(2):140-142.
[15]马 丹,高琳琳,陈 松,等.关于智慧教育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4):104-107.
[16]周艳萍.数字化校园网络的规划与实现——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数字化校园网建设[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47-49.
[17]高琳琳,陈 松,马 丹,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智慧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72-375.
[18]马 丹,张 梅,高琳琳.关于推进辽宁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初步探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8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