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田径教学与训练方法探讨

2018-04-03陈广森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训练方法田径体育

陈广森

(广东省肇庆学院 广东·肇庆 526061)

田径是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其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文素养提升等方面体现着重要的价值。然而,作为高校体育必修课程,田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态度敷衍,缺乏主动参与的精神,对训练内容提不起精神等。这样的教学现状不仅造成高校体育教学的低效,更影响了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形成及终身体育理念的践行。针对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校、教师应该根据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个性化需求,对教学与训练方法进行探索,从而为其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田径运动对于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开展体育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田径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之一,自然要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开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却出现了滑坡,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此,在高校体育课程的田径训练中,教师应该把握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加利于身心发育的环境,例如田径运动更多的户外项目,学生在阳光下运动能够呼吸新鲜的空气,强化身体机能,同时,在广阔的运动场地,和奋勇拼搏的运动氛围中学生也能够获得愉悦的心情,从而实现身心的协调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文知识内化成的精神品质,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而田径运动中不仅包含了对人的身体素质的挑战,更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当代大学生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抗挫折能力薄弱,在田径运动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挫折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迎接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合作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田径运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接力赛等项目激发团队意识,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有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

根据现代体育理念,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应该将这种习惯延伸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来,这种终身教育理念对于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田径教学与训练中,教师通过系统的训练指导,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运动的重要性,掌握专业的训练技巧,更能够强化其运动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目前高校田径教学与训练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精神,对田径训练抱有排斥心理

虽然田径项目在体育运动广受欢迎,并且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普及率较高,但是依旧有许多大学生对其抱有排斥心理。出现这种教学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田径项目缺乏新意,对求新求变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一些运动项目的身体消耗较大,在训练中如果缺乏科学的方案,盲目增加运动负荷很容易造成身体的过度疲劳等问题;在在运动中过高的评价标准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距离,训练一旦达不到考试要求就会挫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田径项目选择的限制,影响了大学生的自主选择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供人们选择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而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也对这些新奇、有趣的运动项目充满兴趣,但是在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中,田径项目的选择空间十分有限,走、跑、跳等基础运动的排列组合严重限制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与学生对课程的价值取向产生错位,使得大学生对于田径课程的满意度逐渐降低[1]。

(三)教学方法的单一,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与兴趣

目前高校的田径教学与训练依旧延续着中学阶段的教学方式,机械的训练、重复的练习让大学生难以体会到高等教育的独特性。高校的教育环境相较于中学阶段更加开放,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广泛,但是这种单一化的训练方式,忽视了田径运动的娱乐性和健康性,激发了学生的排斥心理,影响了参与课程训练的兴趣。

(四)田径考核过于僵化,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的压力

目前在高校的田径教学评价中,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对于学生田径训练效果的评价依然停留在基本的技能方面,这使得学生为获得体育成绩、学分,被动参与训练,难以从中体会训练的兴趣,更不希望将这种训练发展成为习惯。此外,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整齐划一的教学标准使得一些学生“轻松过关”,一些学生却屡受挫折,从而增加了参与训练的压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高校田径教学与训练方法的创新探索

(一)做好田径运动的宣传,缓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进入到大学阶段,学校、教师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综合发展要求和体育课程的特点出发,为其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创新型体育教学理念的吸引下,主动参与到田径运动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田径课程的宣传,在校园文化构建中渗透体育精神,加强对田径项目的讲解,让学生逐渐理解田径运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对终身体育理念的渗透,为大学生的田径训练树立积极的榜样,在榜样力量的推动下,逐渐打消学生的逆反、排斥心理,提高田径教学的参与度。

(二)丰富田径训练内容,拓宽大学生的运动视野

在田径教学与训练中,训练内容是体现训练效果的载体。田径项目无外乎走、跑、跳等项目,这些相对固定的项目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创新,让大学生在田径训练中能够发现新意,从而提高参与训练的兴趣。例如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训练项目融合在体育游戏中,在游戏氛围内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获得愉悦的心情,体会参与运动的乐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拓展训练引入到田径教学中来,拓展训练在运动方式和运动原理等方面与田径项目存在着相似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毕业墙、信任背摔等项目丰富学生的运动内容,进而在训练中提升团队的和谐力和凝聚力,强化体育精神在大学生情感中的渗透[2]。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虽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项目的选择空间相对有限,但是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在实践中,教师应该利用灵活有效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又严格专业的训练空间,进而逐渐强化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为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打好基础。如在田径训练中,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设计接力赛项目,让学生在共同目标的推动下形成团队精神,形成集体荣誉感;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可以采用游戏教学,利用灵活有趣的体育游戏帮助学生完成热身,让学生的训练过程更加顺利、安全;为激发学生的经济体育精神,可以设计比赛教学项目,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比赛项目,并要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进而体现竞技体育精神。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设计教学方法,让田径项目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客观实际,这样才能够充分保证教学与训练效果。

(四)转变僵化的考核方式,体现田径训练的多重目标

在探索田径教学与训练方法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多元化、层次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化考核方式,学生在多元化、层次化的评价方式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从而提高其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层次性,利用综合标准,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训练参差,并根据层次选择田径项目和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符合自身实力的情况下发挥最大潜能;其次,注重评价的内容的多元化,对于田径项目,教师不仅要将基本的训练技能作为评价标准,还应该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训练前后的身体素质、学习态度的差异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让田径教学与训练评价更加科学、全面。

(五)注重教师的素质培养,提高田径教学指导的专业性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对田径教学与训练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比如,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职业能力形成对田径教学的评价,进而影响其在运动中的态度[3]。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自身职业能力的发展,从专业角度提高指导能力,为学生的田径训练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沟通,积极参与教学交流与探讨,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强化体育教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而保证田径教学与训练质量。

结语

总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其心理发育和个性形成,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表明,田径运动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学校、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当前高校田径教学现状,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从多方面入手,找到科学有效的田径教学与训练方法,调动大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斌.高校田径教学与训练方法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5(05):100-101+103.

[2]孙殿恩.高校田径教学中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实证调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06)226-227.

[3]李佳静,刘敏.高校田径教学中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实证调查[J].田径,2016(12)34-35.

猜你喜欢

训练方法田径体育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谈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方法与答题技巧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2016体育年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我们的“体育梦”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