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策略研究
2018-04-03毛然
毛 然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江苏·扬州 22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指明了具体方向。《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新的形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和创新,要发挥好这个主渠道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低效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决定学生能否接受思政教育、能接受到什么程度,所以,如何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更好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课堂质量,优化课程体系,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针对的是95后甚至马上要迎来00后的学生,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低头族,他们只关注手机、电脑,他们思想新潮、个性张扬,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讲解理论,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认同。高校思想政治课确实存在种种问题导致了课堂亲和力和针对性不足,难以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材内容陈旧、枯燥的理论偏多。高校思想政治课受制于其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政治理论较多,而这些内容如果以单调的形式出现,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往往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加之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和高中政治课堂有重复,学生会产生厌倦感和倦怠情绪。同时一些老师上课所用的案例没有及时更新,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学生接受起来也难以感同身受,削弱了理论讲解的说服力。
(二)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力量有限、水平有待提高。思想政治课所讲授的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给授课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想政治课老师要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随时更新授课内容。但高校思想政治课老师队伍里不乏一些滥竽充数者,有些老师自身理论储备和理论功底不足,对一些基本问题自己都没有充分理解,没有吃透,对一些问题的阐释就会缺乏说服力;有的老师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对时事热点的敏感性、关注度不够,没有在第一时间向学生传达最新政策、最新理念,错失良机;还有部分老师理论陈旧,千篇一律,老生常谈,不思创新,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授课质量不高、部分老师照本宣科。现在的课堂逐渐向开放式课堂转变,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性和师生互动,课堂也要由单一的讲授型向启发性、互动式转变,学生已经不再简单的是聆听者,而应该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而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还停留在单一的讲授阶段、课堂缺少新意和有效的互动,老师在台上“一言堂”,学生在台下开小差,造成思政课堂的抬头率偏低,关注度较差,参与度不足。久而久之,学生思想上对思政课就会形成排斥心理,导致思政课堂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
(四)教学环境不佳,老师难以安心授课,学生难以静心学习。高校应该是最后一块净土,而现在的高校老师生存压力巨大,考核压力繁重。老师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考核、事务性工作,真正放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精力不断压缩,教学水平裹足不前。学生也面临种种诱惑,精彩的网络世界、种种物质利益、各种轰炸式推销,使学生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浮躁化的社会环境也给一些高校造成了重理工技术、轻人文教育的错误导向,使高校思政课沦为被忽略、被遗忘的边缘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主要策略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首先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贴近实际。当前的大学生思维跳跃,他们是网络的原住民,比起理论话语,网络语言、新兴词汇他们更易于接受。比起较为枯燥的理论,他们更关心身边发生的事、生活中的热点、和一些网红现象。这就对思想政治课老师的授课内容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课堂上不仅要注意转换话语体系,还要合理安排授课内容,精心设计、不断探索新的授课模式,只有精心为学生设计好课堂内容,才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心。同时课堂中选取的案例要优中选优,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及时更换一些陈旧的、乏味的、针对性不强的案例,随时补充现在身边发生的、大家都在关注热议的案例,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把枯燥的教材体系转化为鲜活的教学体系,从知识灌输向启发思维转变,这样才能使老师所讲的具有针对性。
(二)要不断探索改善授课方式,打破课堂上老师“一言堂”的僵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特点,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点。现在的教学正在向启发式转变,老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转移给学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学形式的发展创新,微课、慕课的广泛推广,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简单局限在课堂,而可以依托于网络,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寻求更多的可能。所以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那么课堂的功能也要从单一的知识灌输向多元化转变。高校课堂的优势是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一群思维活跃的学生,所以课堂上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在思维的碰撞中升华知识,凝练理论。作为大学思想政治课老师,要把系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专题化教学相结合,并精心设计学生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走访老红军后代等特色实践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三)扩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高校思想政治课第一课堂固然重要,第二课堂也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突破教师人员限制,邀请法官、成功企业家、老党员等人走进校园,走近学生,走进课堂,跟学生畅谈人生、畅谈理想,增加课堂的亲和力。同时也可以将模拟法庭、辩论赛、经典诵读等活动带入课堂,丰富课堂形式,打造特色课堂。高校里有一支年轻、有活力、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也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他们平时做学生工作和学生接触较多,让他们来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会更易于接受。高校有一支励精图治、经历丰富的领导队伍,他们多次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让他们来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要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老师的个人素养和授课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自身有坚定的信仰、过硬的专业知识、饱满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心底打动学生,让学生真正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完成课堂上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老师,要坚定不移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积极拥护我党的各项政策和决定,只有自己相信,所说所讲才会有说服力。同时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兼收并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缸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对老师个人的知识素养和认识水平都有极高的要求,作为思政课老师,思想不仅要又红又专、还要海纳百川;同时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要时刻用最新知识、最新思想武装自己,才能和学生站在同一战线上。最后要谨记“身教大于言传”,思想政治课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身份,作为政治老师,思想要端正,说话要严谨,同时要做到知行合一,从自身修养上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任重而道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师资队伍、教师素养等多方面着手,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感化学生、影响学生。高校思政老师要因势导利,抓住当前的契机,跳出传统思政课堂的窠臼,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多种授课方式,注重学生实践参与,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紧密度,将思政教育贯穿到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中,从全方位影响学生,完成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01-19/2016-12-10
[3]冯培.审时度势借“式”化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5-38
[4]吴宏亮.在改进中加强——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8-20
[5]鄢显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J].奋斗.2017(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