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观察技能养成分析
2018-04-03向华
向 华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认为对于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将其视为一种专业,这一专业的实现需要教师通过相对严格并且长期的学习而实现,教师需要获取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满足这一活动要求。学前教育领域内的观察亦是培养幼儿教师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201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幼儿保育和教育的知识”内容中指出教师应当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继而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之一是观察了解儿童。可见观察在教师专门化知识技能中的核心地位。
一、专业观察及其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
基于学前教育领域的观察普遍被专业人士视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观察者运用感觉器官能动地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感知的描述,从而获得有关事实资料的过程。这是结合教育技术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理解,将观察归为幼儿教育技术的范畴,借助叙事、表格、图解与取样观察等方法收集相关幼儿的资料,同时根据相关观察程序对其加以观察的策略。
从教育价值方面考量,专业观察的潜在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与专业水平、有利于客观评价幼儿发展过程三个方面。这是因为幼儿教师的专业观察体现了对儿童尊重、理解的教育思想和价值理念;其中包含了对儿童的尊重具有个别差异性的专业视角;只有保证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价值取向和学习习惯等充分了解,幼儿教师才能够设计出同幼儿学习和发展相符合的教育活动,同时在实施这一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实际表现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确保教育活动的及时有效性,在教育中体现出相应的教育思想和智慧。
然而,学前教育专业观察在实际运用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是观察意识与技能上的欠缺。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准幼儿教师)往往对为何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不甚清晰,即专业观察意识不强;幼教一线教师摒除教龄与教育背景因素也客观存在观察幼儿方面意识与能力参差不齐、差距较大的现象;实际中方法应用固化单一,多采用叙述和取样观察的方法,很少采用表格以及图解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观察目的进行确定,采用合理的观察方法,对有效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价分析等方面依然存在专业水准不足的问题;其次就是观察内容及重心存在一定的偏差。通常缺乏对观察记录的文体结构的重视,而重点关注情感问题;集中于集体生活的几率,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记录;注重经验判断问题,很少采用理论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重点强调教育活动的结果,而缺乏对教育活动客观性及科学性的重视[1]。
学前专业准教师的培养和训练是一项创造性的工程,幼儿教师的品性与能力也需要在观察儿童、体验儿童、引导儿童的教育实践中才能渗透出来。目前,部分幼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幼儿教育思想,加之国内师幼比值与幼儿教师劳动的复杂与繁琐等原因,导致当前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尤为提倡的幼儿成长记录卡和档案袋难以落到实处。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关教师不能够对资料进行有效记录和分析整理。
二、专业观察技能养成影响因素分析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养成依赖两种途径:职前学前专业教育和职中继续教育或培训。如今学前教育专业蓬勃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创办的学前教育专业已然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阵地。如果说学前教育是专业幼儿教师的培育摇篮,那么面对上述现实状况,就不能不反思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观察技能养成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一)导向因素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性”与“师范性”
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凸显职业性与师范性的双重特征。其一,针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教育模式、性质以及具体实施方法同高职院校其他专业不同;其二,高职院校在幼儿教师队伍职前培养模式上也有别于普通师范的培养模式,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师的培养,从而使相关教师对学前教育的性质要求更为了解。如果仅仅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幼儿教师培养,并将其作为同市场需求符合的职业教育,很容易导致幼儿教师的素质难以满足学前教育要求,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2]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定位的根本问题,问题的核心在对“师范性”和“职业性”导向定位与平衡发展的确立与坚持。在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师资培养定位上,首先要明确人不是产品,不是单纯的职业应对工具。另外,人的培养也非短程事业,应以其终身发展为鹄的。相关高职学前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市场需要,紧随市场潮流,同时应当关注其教育性特征,使人“成人”,始终把“师范性”作为幼儿师资培养的灵魂,以人为本引领市场。
(二)基础因素分析: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群体特点与专业学习品质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与其学习状态紧密联系。从学生整体来看二元对立特征明显:既有成材愿望又缺乏信心与信念;既热心活跃又易抱怨灰心丧气;既知自身不足又缺乏动力与斗志;既能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但又易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喜欢并善于社会实践,对理论学习不重视不坚持……结合相关高职高专学生对专业进行选择的原因、学习的动机及态度,课程的重视度对比、学习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情况和自学能力等六个方面分析其学习情况可以得到:
学生专业选择与学习目的的就业动机过强。高职高专学前专业学生当初在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时,理由以自己喜欢居多,但将就业作为普遍的直接动机,目的性与工具性特点显著。结合就业动机来看,学生在专业的选择多以是否有利就业作为标准,但是这一动机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缺乏对专业及理论课程的充分学习,从而出现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和过程呈现不均衡的消极状态。高职高专学前专业学生在多数表示热爱幼儿教育,但对该职业的社会地位评价较低,难以坚定以后坚持从事幼教事业的决心;专业学习过程中因基础较弱容易知难而退,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较差,自学能力相对较差;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对课外活动表现出高涨的兴趣,但是对学习的兴趣相对较低,认为学习意义不大,这一现象有违当前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要求。
(三)专业因素分析:校内可用资源、课程设置与技能生成因素考量
专业观察技能养成可用资源有待提升。目前虽然开设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业课程,但囿于教学条件的有限和师资队伍方面的不足,即便是精讲精练,在既定课时量内(包括讲授学时与实践学时)也难以就核心技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培养与训练。另外,高职院校目前还未能获取有效政策与经费支持来支助学前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定期进入幼教实景开展专项训练;还未能对当地的学前教育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加以挖掘,使其作为高职院校实践课程的师资,参与到专业观察技能的养成过程之中。
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导向偏艺轻理。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多将重点放在艺术技能方面,但是缺乏对学生教育技能的驯良。虽然学生的艺术技能的培养奠定了学生称为优秀教师的基础,但是由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并没有强调学生的幼儿观察训练,因此在这一方面较为欠缺,亟需成熟的训练方案的实施。学前教育专业应关注其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与质量内涵,关注专业学生自身的发展,应该将“如何建设能够对幼儿成长具有帮助作用的教师队伍”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关键问题。
实践课程专项技能训练目标不彰显。学生缺乏对专业及理论课程的深入认识,对实践课程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虽然在短期可以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借助实践活动未就业奠定基础,但是从长期角度来看,缺乏相对牢固的专业课基础,难以实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教育活动的组织,环境的创设和资源的挖掘,合理评价教育的成效等都是未来幼儿园教师的看家本领,这些本领的形成无不建立在系统观察与记录分析基础之上。当前,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已有共识,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在实践课程内容上过于偏重教学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准教师在观察基础上反思习惯的养成和反思能力的提升。
专业观察知识与技能之间相对断层。专业知识教学与见习实习过程中恰当的研习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时间、空间上组织实施中虽主题鲜明,但在各阶段教学与实训过程中,各项目相对独立,衔接与综合程度不够。另外,囿于种种原因,校内与实训基地能够给予的观察指导不足,训练项目不明、评价反馈机制不显。专业观察包含了系列的、深入的和多样化的内容和方法。高职学前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怎样的观察素养和技能,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模式设计,真正让学生知道为何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引用虞永平教授近期在南京讲的一段话: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滋养人文和科学素养,夯实专业基础,重视观察技能,培植学前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后劲。[3]
三、专业观察技能养成问题解决路径初探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性质,关涉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在学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国家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应始终将“师范性”作为根本目标,引领市场;将“职业性”作为培养方向,适应市场。政府应分清性质,结合都多个层次、不同途径对人才的培养,同以市场需要作为导向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培养面向社会、市场以及幼儿的素质高、质量优的教师群体。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提出应当促进结构合理、关爱儿童成长、专业素质高的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的教师资格培训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4]同时针对学前教育进行的师资培养应当保证性质清晰,目标明确,内容合理,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层次、水平、规格高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高专院校需从自身特点出发,正确认识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培养目标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由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技能训练与竞赛模式、职业能力考核模式和教材支持多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既有丰富师范性内涵有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幼儿教师。首先,应当将人才培养使得引领作为第一位、将就业指导放在第二位,将学生素质养成作为第一位、技能第二位的思想导向;第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课和理论课,帮助学生增强理论功底;第三,学校加强并优化实践课程,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第四,纠正学生重艺体、轻其他倾向,注重专业与人文的全面发展。建议将专业课外活动、选修课纳入课程质量系统建设工程,重视教育涵养训练,增设质量高、针对性强的选修课,对当前学生的知识面加以拓宽,结合文学、科学以及理论管理等多个角度,使学生逐渐具备符合优秀幼儿教师要求的素质。
学校可在与技能养成息息相关的现行相关课程如 《学前卫生保健》、《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基础上开设同儿童发展相关的课程,通过学识的增加,学习模式的改革,举例来说,通过视频设备、远程教学等帮助学生对概念化儿童 (该类型儿童具有典型的年龄或者相关特点,并且其发展同一般规律相符)加以了解;系统融入科学观察幼儿的知识技能,提前了解科学观察的概念、意义、方法以及具体的技术要点;在专业课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增设观察记录的相关实践环节,推荐拓展性阅读,把观察幼儿作为实习的重点内容。也就是说,观察幼儿时不能只满足于只从技术层面予以指导,更需要从技术和思想两个层面予以引领,要求从幼儿教师专业化思想中理解幼儿教师观察幼儿的价值。
专业技能须在实境场域历练而成。校方应将学生与实践指导教师之间的互动作为考察学生实习实训的重要内容,把握学生教育实践的正确方向。进入实习实训现场之前,校方需加强对实践幼儿园和指导教师的培训,加强沟通,增进价值认同,弥合观念差异,确保指导质量。实习学生须严格按照科学观察的要求去观察幼儿、作好记录,并和指导教师一起分析幼儿情况,切实提高专业学生 “看”、“听”、“录”、“评”能力,学会制订、实施观察目的和观察计划,能够坚持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与数据,掌握观察技术,提高观察水平。
当今社会中,行业声望和行业薪酬状况对青年学生的从业选择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尤其是职业情感的培养,受多方因素牵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重导向的特点促使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还秉持于自己对于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情感和认同。因此,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认同感、激发学生自我意识与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就学习型社会来讲,幼儿教师的生存是需要长期完善并不断学习的过程,相关幼儿教师的教育时空观将会重新确定,无论是教师入职前、入职后还是在校内和校外均会受到相应的教育,并且确立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当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逐渐养成后,其会积极主动寻找学习的机会,对自己的需求加以明确,从而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由自我引导的学习者”。
结语
蒙台梭利指出:“将幼儿教师定义为观察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以科学家的精神态度,采用较为科学的方法观察儿童,并对其进行研究,了解儿童的内心,获取未知的秘密。在相关教育学科中,其观察研究同一般科学存在差异,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具有思想情感和意识行为的人,尤其儿童具有好动的特点,采用这一研究方式能够对儿童的生命力加以激发,促进儿童个性的养成,使其发展称为同当代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相适应的具有独立性的人”。[5]中国当前《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幼儿教师研究幼儿,关注幼儿日常表现,有效运用观察等多种方法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能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探索和研究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可见,改善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是幼儿教育改革实施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新的挑战。
中国幼教前景必将无限美好。学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来描绘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蓝图,谋划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伟大工程。观察是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奠基石,观察是衡量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夯实学前专业技能是当前和今后学前教育发展必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秀华.教师观察笔记现状及改进对策[J].武汉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08):17-19.
[2]卢新予,刘燕楠.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性质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04):73-75.
[3]虞永平.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南京共识——中国幼教前景必将无限美好 [EB/OL].2016-10-19http://url.cn/41WHe99.
[4]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2011-02-22.http://www.gov.cn/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5]蒙台梭利著,任代文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