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茶花女》的部分翻译词语差别研究

2018-04-03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茶花女原著母语

高 芳

(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 山西·吕梁 033000)

翻译作为一类联接异域文化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一直以来都是国人了解国外文化的重要渠道。翻译家们在处理非汉语作品时一般不会简单地直接进行词对词、句对句式的直译,虽然这种情况在条件允许时也常常出现,不过更多的情形下,翻译工作者会将非母语的文字结合母语的背景文化和语境等具体情况进行转换或转化,形成更加符合本国读者习惯的语言文字[1]。因此从这一角度说,翻译其实是另一种文学艺术的再创作过程。由于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者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环境影响的不同,许多相同的外国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国内翻译者的手下就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面貌,也就是同一部小说或作品的部分翻译会因时间推移而出现差别。

一、翻译遵循的原则

(一)忠实性原则

这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忠实于原著是形成一部优秀翻译作品的前提与基础。而忠实性原则本质上忠实的是原著的主题思想、主旨内容等,并非机械的照搬或一对一式的简单衔接[2]。尤其是译者需要透彻理解原著作者创作作品的精神境界与思想内涵,再结合译者本国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用语及基础结构等进行合理化的改变,从而既不违背原著的根本要旨,又经过了最适宜的转换,让本国读者得以从译文中看见异域文化的典型特色,在头脑中建立起虽不直接眼见却又栩栩如生的图象来。

事实上,翻译行为从最初侧重于对个体语言元素的音、形、意在外语和母语之间相对狭隘的转化,到中期关注涉及到审美与文化层面的“信、雅、达”,再到后期更为重视作品的精神与旨义,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从青涩到相对成熟的成长进程。不过无论是早、中、后期,翻译本质上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却始终没有脱离,出现差异的环节更多是技术手段方面。如果说早、中期的翻译相对更加拘束,则进行后期成熟阶段后,翻译者融汇文化、以意译意的出发点和操作模式则更加圆融、洒脱[3]。随着与世界的接触日益密切,现今的翻译不仅能够从创作态度和意识上做到忠实于原著,更有了很多机会从社会、人文、自然、民俗、民族等多范畴忠实于原著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而在这样忠实性原则中二次创作出的译作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也使原著试图传达给读者的文化和审美等精神内涵表现得更加恰如其分。

(二)适度化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针对的译者的二次创作过程,指再创作需要把握好“度”,没有二次创作的译文是没有生命力的机械转化,丧失了译作的文化性、人文性,而过度创作则可能变成译者自己的伪创作,游离于原著的精神与文化层面之外,并非应当呈现给读者的恰当译作。把握适度化原则考验着译者的基本知识功底和想象力与创造力,前提在于译者必须对翻译对象存在的国度、文化、时代、历史、政治、经济等最全面的社会状况有一个全局化、全盘化的认知。也就是译者需要首先了解翻译对象所属国家或区域的背景。其次,译者对本国语言也必须有足够的掌控能力,扎实的母语功底不可或缺,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母语功底的深厚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译作的结果,举凡翻译大家无一不是国学功力深厚的语言家、文学家[4]。适度化原则应用于翻译可以简略概括为“恰到好处”。

二、《茶花女》的部分翻译词语差别

(一)翻译前后语句位置的差别

其中之一是以第一人称行文的作者说自己得知玛格丽特?戈蒂埃死讯时刚刚从一场旅行中返回消息散布最迅速的首都,但得到的消息中却并未包括这位曾经知名的“茶花女”死亡的消息,原因是一位名妓逝去的消息并不作为当时相对重要的新闻。英文原文是这样的“It was quite natural that no one had told me about Marguerite's death,for it was hardly one of those momentous news-items which friends always rush to tell anybody who has just got back to the capital city of News.”根据英语的习惯,“It was quite natural”后面跟着的是主语从句,意思是“发生xx事情是极其自然的情况”,因此根据原文可以译为 “没有人告诉我关于玛格丽特的死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应当位于整段语句较为中间的位置,后面才是回到首都后被告知若干重大新闻。但在七八十年代的译本中这个语序发生了颠倒,先是返回首都被告知重大新闻,然后是没人告知玛格丽特的死十分自然。

其次,作者描述这些作为妓女的女性在刚刚开始这类特殊的职业生涯时和她们去世时都会默默无闻,如同暗淡的恒星。英文原文是 “They are like those dull suns which set as they have risen:they are unremarkable.”按照正常顺序翻译是“她们就象那些暗淡的恒星升起和陨落:毫无特点。”不过七八十年代的译本中将“暗淡”的位置挪到了最后,变成“她们就象某些恒星,初升和陨落时都暗淡无光。”

(二)翻译前后语句意义的差别

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差异性翻译,比如 “I remembered having also remarked in her at that time an air of distinction rare in women of her kind and which was further enhanced by her truly exceptional beauty.”这是作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描写“茶花女”与其他妓女显著的差异。重点在于最后一句,按照原文顺序翻译应当先提及她与她那一类人与众不同的气质,之后是玛格丽特尤其出众的美貌更加强化了这种气质。但在七八十年代的译文中首先出现的是姿色的“风致韵绝”,然后以姿色反衬出她气质上的与众不同。

还有一个描写“茶花女”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她总是独自一人乘车去香榭丽舍大街,行事十分低调,而出行的衣着也并不繁复,冬季披着羊毛披肩,夏季是朴素的长裙。原文是 “It was not so with Marguerite…… enveloped on winter days in a large Indian shawl and, in summer, wearing the simplest dresses.”句中的“was not so with”直译是“与 xx 不同”或“xx 并非如此”,而“a large Indian shawl”直译应当是“大印度披肩”。但早期译本中则被意译为“不落窠臼”和“开司米大披肩”。

另外在 “When these unfortunate creatures appearin public, they are invariably escorted by some companion or other.”句中用到“creatures”一词尤其特别,根据字典翻译,“creatures”的汉语意思可以是“生物、动物、奴隶、工具、家畜”,唯独没有“人类”的意思。使用这个词语可以窥见作者潜意识中对妓女的不屑。然而与creatures紧邻的又是unfortunate(不幸的),这就能够呈现出一种矛盾的情绪——即有淡淡的藐视,又心怀怜悯。而“in public”则可译为“在公共场合”或“在公众面前”。因此根据原文可以译为“这些不幸的生物在公开场合出现时,身边总有人陪伴。”不过早期版本的译文中对前半句的翻译则是“这些不幸的人儿出门时”。

(三)某些被省略的细节

一个比较典型的地方是“For a young man of twenty-five nowadays,tears have become so rare a thing that they are not to be wasted on the first girl who comes along.The most that may be expected is that the parents and relatives who pay for the privilege of being wept for are indeed mourned to the extent of their investment.”这是作者带着一些讽刺的情绪写的话,指与他同时代的人已经变得越来越势利,心肠很硬,以至于眼泪都成为了稀罕物,仅仅会为了父母而流,而原因竟然是父母曾经为了养育他们而破费过。原文中出现了 “the first girl who comes along”,意思是“仅有一面之缘的女孩”,这半句可以被翻译为“(他们)不会为了一个仅有一面之缘的女孩浪费已经变得如此珍稀的眼泪”。而在早期译本中,“仅有一面之缘的女孩”被省略掉,成了如今人的眼泪如此珍稀,以至于只会为了双亲而流,原因是他们曾经为了子女破费。

三、结束语

《茶花女》在建国后的译本不少,之所以出现若干种版本,根本原因在于时代发展使社会文化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差异化转变。旧的版本由于译者的文化程度和当时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与现代有了差距,而新时期的读者则因为审美和文化 素养的改变而对翻译作品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对比《茶花女》的原文和译文不难发现其中因中外文化差异而在语句顺序、词义字义和在细节处理上的的微妙变化。因此有条件的读者应当尽量结合原文和译文进行更加综合性、全面化的理解,从而对这一传世名著建立起更加立体的文学印象。

参考文献:

[1]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2011(8):33.

[2]朱珊.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J].科技咨询,2012(15):29.

[3]潘连根,静义,李佩仑.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10(1):12.

[4]刘洋,黄勤.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林纾翻译观探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3):9.

猜你喜欢

茶花女原著母语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母语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拔牙
茶花女吊灯
母语
水家乡
歌剧《茶花女》剧照
茶花女柳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