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生态旅游创新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讨

2018-04-03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生态

郭 涛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2)

随着当代人们对于旅游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世界范围内生态系统维护工作极大程度的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飞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乡村生态旅游主要指的由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不同形式转变而来,不仅保留了着两种形式的特点,同时又有着自身的先显著的特色。其是以乡村为核心的旅游地区,以生态为基本方式的综合化旅游形态,与过去常见的乡村旅游不同,乡村生态旅游重视的是要满足广大游客放松、娱乐、观赏、体验等多方面需求,让游客在感受乡土文化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具有体验与生态教育等多种功能。

一、乡村生态旅游创新发展模式

(一)满足市场需求类

1.休闲娱乐发展模式

休闲娱乐类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是为广大游客提供放松的场所,游客能够居住、务农体验、放松身心、聊天散步等,这样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需要当地农村应具有优美的自然风景及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及服务系统,能够切实满足游客的短期旅游的基础需求。休闲娱乐类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将当地农村特色与休闲娱乐旅游有机整合到一起,从整体规模、基础设施、服务主及功能方面可将其分为庄园及庭院两种不同休闲风格。其中庄园式更加适合家庭出游,规模不等,而庭院式主要针对的是高层次人士,为他们提高更加理想化的养老休闲、娱乐放松场所。

2.游客体验发展模式

体验类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以农事体验为主,按照不同的内容可将其分成民俗与农事两种形式,其中农事体验主要为广大游客提供开发化的种植及养殖体验区,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务农的快乐,亲自加入到农业的种植、加工以及动物的饲养当中。通常包括果蔬采摘、动物饲养、垂钓、农耕体验、花卉种植、手工艺制作等,民俗体验一般是要让游客感受到传统特色民间文化及与众不同的建筑风光。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国,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独特的文化,体现在服饰、当地特色节日、生活习惯、民间手工艺品等方面,游客在欣赏当地民族风格建筑过程中,会充分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韵味,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不仅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二)经营管理主体类

1.政府引导开发模式

政府引导开发是当前我国各地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模式的,国家及政府部门为了能够更好的带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某些特色的乡村地区大力开发旅游景区。这种旅游地区的乡村一般是构建子在国家与政府开发范畴内,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风景与生态环境,且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这种开发模式不仅有助于政府对乡村生态旅游实施更加科学管理,同时还能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此外,也有利于当地生态系统的维护。

2.企业引导开发模式

这种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是以企业为主所展开的建设项目,大多数为城市郊区且交通便利的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是属于旅游建设初始阶段的乡村为主,一般是以企业引导开发和村民集体参与有机结合,村民持有一定股份的开发形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宏观层面

1.加强政企乡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首先,乡村生态旅游影响范围广泛,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建设及农民生活质量,有着较强的带动性及的联系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并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及指挥作用,为农村生态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条件。具体来说,政府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科学有效规划及指导,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实情的乡村生态旅游构建政策,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广力度,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拓展资金来源,注重培训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及能力,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整体管理水平。

其次,企业是改善乡村经济的结构、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不断发展、优化旅游地区就业趋势的关键力量。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全面掌握当前旅游市场发展情况,了解广大游客心理需求,不断结合市场要求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深入探索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自然民风及文化内涵的,设计更多旅游产品,推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多样化发展。此外,企业在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地区的环境保护。总体分析旅游地区生态系系统的实际负荷,合理开发土地,禁止污染环境,在保障农民生活的前提下,科学对土地进行开发及利用。

2.重视平衡性发展、实现效益统一

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业进步、确保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途径,能够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对此,想要将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构建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三农问题、转变城乡结构的关键入手点,就应全面掌握市场发展形态,加强农业产业格局优化与调整,改变农村就业形势,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强化城乡之间互动,进而实现经济、自然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3.以城市带动乡村、实现共同进步

政府部门应制定具体的政策,鼓励并引导城市旅游行业积极与乡村生态旅游地区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实现协同发展,确保双方效益的最大化。城市旅游单位在资金上较为充足,有着广泛而固定的客源,并且多年来积攒了良好的大众口碑,乡村生态旅游可主动与这些城市旅游单位进行合作。比如,可与城市旅行社共同开发乡村生态两日游的短途旅行路线,借此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同时也可御城市旅游各大企业共同开发设计相关的生态旅游产品,实现共产共销,增加双方经济效益。政府制定有利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城市旅游单位到乡村进行投资,利用城市成熟旅游条件来加大乡村生态旅游的推广力度,提升知名度,打造特色品牌,深化城乡旅游产业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以城市带动乡村,实现双方共赢。

(二)微观层面

1.突出乡村特色、创建自主品牌

由于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舒适安逸的乡村慢生活愈发受到城市大众的欢迎,生态旅游项目备受青睐,过去主要以农家乐主题为主的乡村旅游通常没有鲜明的特色,久而久之,无法更好的满足广大游客的实际需求。对此,只有突出乡村旅游特色、创建当地自主品牌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才能在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旅游市场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赢的一席之地。乡村生态旅游周边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应打破传统常见的思维及模式,要将重点放在当地的特色上,充分明确自身优势,设计出能够让游客感到新颖别致且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

2.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基建体系

长期以来,交通是阻碍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及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关部门应追加投资,积极完善与建设城乡之间的交通网络,对临近主干路的乡村生态旅游地区可增加通往城乡的班车,也可在旅游高峰期时,特意增设城乡来往公交,为广大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对偏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区,可建设二级主干线与村内公路,并且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建停车场、增加游客临时休息区、景点咨询处及加油站等便捷设施。

3.重视培训管理、提高人员能力

广大村民是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要力量,同时也代表着乡村的整体精神面貌,提高村民尤其是直接为旅游者提供相应服务的村民个人素养显得格外重要。对此,应加强对村民能力的培训及管理,切实增强他们的文化水平及服务质量。并且,不管是村民海还是建设乡村生态旅游的有关人员与管理层,都应深刻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应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在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的过程中,也要强化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履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义务及责任,在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维系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自然、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承财,周悦月,钟林生,何玉春.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北京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J].生态经济,2017,33(04):127-132.

[2]萧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其“生态体验式”营销策略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14(03):34-39.

[3]徐娟.现代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衡阳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04):66-70.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旅游生态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旅游
生态
旅游的最后一天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