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ABC理论促进中年教师专业再发展
2018-04-03郑宣福
郑宣福
(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鼎 355200)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必须改变学生的培养模式,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走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必须在品德、文化、思辨、价值上具备专业能力,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从“讲台上的圣人”转换成“身边的向导”,借助现代教学工具、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过程和方法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中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练就了较为娴熟的专业技能,累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他们中的多数是骨干教师或曾经是骨干教师,可以说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和主要力量。然而,由于长期从事紧张而繁重的教学工作,再加上职称评聘、职务提拔、家庭压力、同伴影响等方面原因,致使中年教师难免出现职业倦怠感,对教育事业不是热爱如初,进取心消退,得过且过。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专业再发展,使他们处于职业发展的瓶颈期或高原状态。
据对福鼎市中年教师(40岁以上)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发现: 教师中具有职业倦怠感的占比91.4%,其中非常强烈3.18%、强烈13.64%、一般43.18%、偶尔有31.4%;其具体表现为:情绪衰竭71.3%,中高水平的去个性化71.9%,成就感低落 45.2%。这说明当前中年教师职业倦怠比较严重。究其原因,72.52%认为职业有压力,而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学生太难教、对新课改很吃力、考评太多、同事之间竞争、社会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家庭经济压力大。可见,“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如何开展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何科学评价中年教师”等是消除中年教师职业倦怠感,促进他们专业再发展的重要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的ABC 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 A(activatingevent)只是引起人们情绪及行为后果 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和想法 B(belief)则是引起人们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现实中,许多人只注意 A 与 C的关系,而忽略了 C 是由 B 造成的; 如果B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那么势必会造成负向情绪。[1]依据这一理论和调查情况,可以推断中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专业发展缺乏前进的动力,其直接原因是他们对当今教育趋势、新课程改革、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问题持错误的观念。要改善中年教师的对待专业再发展的情绪和行为,就要排解他们的非理性信念 B,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观念并培养正向的、健康的情绪,促进他们专业再发展。
一、促发共情,引导共振
职称评聘原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认证,是撬动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杠杆之一。由于职称评聘直接与经济收入挂钩(A),中年教师如果对职称(特别是高级)评聘缺乏科学的、理性的认识(B),那么它就会在较大层面上使教师失去了专业再发展的动力(C)。已评上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常认为: 我的职业发展已经到头了,没有奋斗目标了,现在可以轻轻松松享受生活了。那些由于所在学校受职数的限制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而常年聘不上高一级相应职称的中年教师则认为: 反正职称评聘无望,那自己就拿多少钱做多少事,何必自己苦自己。
根据ABC理论,为了排除中年教师这种非理性的负面情绪,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名家的事迹引导中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即使顶着巨大压力和经历种种磨难,陶行知也要践行他的教育理想,他被人们誉为“人民教育家”;在当教师不如当工人的年代里,魏书生却提出150多次申请,立志当一名普通教师,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已有“特级教师”光环的李吉林,年逾四十依然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利用各种机会求教于教育理论家和教学名流,至今还在探索研究她建构的“情景教学法理论体系”……用这些名家的事迹感召、引领中年教师。另一方面,通过当地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开展送教、送培、送研等活动,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引导中年教师认识到专业的成长、人身的价值与职称评聘没有绝对的关系。这些名师与有职业倦怠感的中年教师彼此熟悉。大家往往处于同一年龄段、同一所学校、甚至任教同一学科。面对着同样的环境,这些名师之所以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外在环境与内在努力之间的关系。他们的成长经历告诉人们:面对不如意的外在环境,一个人如想发展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动机,并为此不懈地努力。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共情主体能够和客体共享表征。当共情主体知觉到客体的动作和情感时,大脑中负责表征相同动作和情感的脑区被激活,从而产生相同的动作和情感。[2]通过坚持开展学习教育家和身边名师先进事迹的活动,可以引导中年教师重新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他行我也行”的观念,形成属于教师个人“自我”的幸福尺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的现状,增强专业再发展的动力,与时俱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二、实证诊断,激发转变
除去年龄因素,面对课程改革(A)中年教师往往表现出比较消极,甚至抵触、反对的情绪(C),其理由是自己对原有的教学套路驾轻就熟,且教学成绩也不差,如要进行教学改革,势必要重新学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效果未必好(B)。他们以自己的经验来审视自己的教学,为抵触改革,不求专业再发展,寻求各种推脱借口,这显然是错误的。对此,可以采取实证的方法对中年教师的教学进行科学诊断,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寻求对策,促进他们专业再发展。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定向”实证备课的有效性。“一百个教师就有一百个想法。”中年教师常常在备课中凭已有的经验判断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教学目标集中度不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契合,教学效率不高。王荣生教授提出了“好课”的九个层级标准,其最高层级是: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能契合学生的实际。因此,要引导中年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实际内容、学生的实际需求三个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定向”分析,实证备课的集中度,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效度;要促进中年教师不断加强对课标的学习,对教材的研读,对学情的把握,转变原有的、不科学的教学理念,强化备课的有效性。
2.以“复盘”实证教学的达成度。所谓的“复盘”就是恢复上课的过程。“复盘”实证者可以是授课者本人,也可以是听课教师;“复盘”内容可以是上课的全程,也可以是课堂的某个片断。开展“复盘”实证教研活动不是依靠印象与经验,而是依据课堂教学所发生的事实。一方面,它可以让授课教师更加直观地观察自己教学的状况,审视、诊断自己的教学实施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它要求评课者不可凭联想想象,脱离课堂随意评价授课者的课堂教学,而要切中授课者的课堂行为,有理有据地评价教学环节的达成度。开展“复盘”教研,它可以帮助中年教师审视课堂教学环节安排的科学性、教学技艺运用的合理性、学习活动组织的有效性,可以引导中年教师认识到要提高教学的达成度,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能够熟练操作现代教学工具,能够运用适切的教学技艺组织起富有生机的学习活动,进而促进中年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技艺,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3.以“数据”实证学生的发展性。在传统的教学中,中年教师往往依据经验组织教学,依经验训练学生,也凭经验判断学生是否得到发展,这样常常使教学陷入主观,甚至武断,无法让教学更趋近科学合理。数据的实证就是用数据刻画教学事实,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将课堂采集到的关于教师行为占有率、学生行为占有率、师生行为转换率等数据进行 S- T教学行为分析,可以判断教师是否落实“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获得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发展。如果教师行为占有率高,学生行为占有率低,师生行为转换率也低的话,那这种课堂必定是学生被动接受,呈现效果不佳的课堂。数据的实证其效果在于它的动力引擎作用,它可以让中年教师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课堂是否如原先主观意向一样,可以让中年教师在主观与客观之间产生的心理落差中增强归因分析和对策寻求的需求感。
实证,能够避免经验主义盛行,可以引导中年教师更加客观准确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在改革的大潮中求思、求变,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身的内涵,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平等交流,强化认同
中年教师在工作中常常会说:世界是年轻人的。自己年纪大了,也没什么用了,还是让年轻人多做一些吧。他们对学校中的许多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与同事交流不多,教研兴致不高,更不用说参加各种教学展示或竞赛。究其原因,是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低。
何为教师职业认同感?古德森和寇勒是这样下定义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作为个人和职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工作,受学校内外和教师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产生的完全认可的情绪体验或心理感受。”[3]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如果内心“认同”自己的职业,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的知觉与行为。知觉上,较强的职业认同感能使教师觉得自己工作是比较重要的,能产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能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满足和幸福;行为上,较强的职业认同感能让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周围的人充满爱心,能以较强的责任心和耐心地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督促自我不断学习、改进,不断追求新的成就。
因此,学校可以以教研转型为抓手,转变过去那种忽视教研主体的层次性差异、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推行、遏制教师主体发挥的教研活动。紧扣“平等、积极、参与、探讨、互动”五个关键词,开展以“不断培育和挖掘教师的潜力”为宗旨的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师有不同专长,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成长需求”这一特点,有意识打造由优秀教师与中年教师、中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等组成的学习教研共同体。不断优化教研过程设计与组织,明确每位教师的角色分工与任务,扩大对话层面,尽可能挖掘中年教师的潜在力量,有意识地激发中年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借鉴他们的经验,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中年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专业第一方阵形象,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他们在与优秀教师、青年教师的共同学习研讨中,解构与重建原有教学观念(或信念),取长补短,彼此激励,共同发展。
作为师资队伍中重要群体——中年教师,其专业再发展、创新能力再增强,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立足中年教师的群体特点,了解他们心理需求,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引导他们不断正确审视自我,调整自我情绪与行为,强化自身的学习意识,帮助他们在专业上获得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