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路径研究
2018-04-03颜肇鹏
颜肇鹏
(尤溪县城关小学,福建 尤溪 365199)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中明确指出,教育应超前部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于此,在校园管理中也应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智慧校园。
一、中小学构建智慧校园的意义
“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网络化,而是应该让校园更加智能;校园管理更加便捷;更要通过智慧校园建设,让学生智慧得到充分发展,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在课题研究中,对智慧校园建设内容、方向和意义进行分析,认为智慧校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和提升,才能称之为“智慧”。
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软”“硬”兼施,追求智慧的文化,实现校园管理的智慧化。“软”即是校园的软环境,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通过互联网平台建设要为全校师生创建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让教师和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智能化的服务,打造开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教材之中,而是拓展至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上,在校园任何角落都能体验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发展与教师的提升。在“硬”上,则主要实施校园设施的信息化改造,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帮助师生有效解决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供个性化服务。构建一个智慧的教学空间,如在互联网基础上,搭建基于全校师生学习和工作的电子书包与在线学习、在线教学设计系统,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亦或是学生、教学亦或学习,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现泛在学习、终身学习。
其次,教师作为校园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引领者,智慧校园建设自然离不开智慧教师。在智慧校园建设中,要统筹兼顾,成就智慧的教师,构建智慧型师资团队,实现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例如,随着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发展,各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的微课、慕课等迅速发展,大有超越传统教学模式的趋势。在发展中,微课等互联网课业模式有效突破时空制约,在学生在线视频学习、新课预习、课后作业传送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但新的课业形式、课堂模式都需要建立在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来淘汰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让每个教师都学会制作微视频来开展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外教师能够借助互联网,对学生学习给予便捷的辅导;及时有效接收学生学习反馈,最终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这是未来智慧型教师都需要做到的,因此智慧校园建设离不开智慧教师的支持。
再次,智慧校园建设最终要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德才兼修,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位”已经牢牢地扎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学生作为校园活动的主体,建设智慧校园就需要以学生发展、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基于互联网正确引导学生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智慧学生的要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例如在智能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教师只需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工作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如何学习”的基础上。因此,智慧校园建设要发展学生智慧,让学生成为智慧之人,不仅要掌握学习技能、知识技能,更要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做建设祖国的有用之人。
二、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路径
互联网是实现校园智慧,建设智慧校园的物质基础,智慧校园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来。互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具有很多的优势,能够实现师生之间“零距离”沟通,实现智慧学习;有利于提升校园管理效率;更有利于校园设施的智能化。因此,基于互联网建设智慧校园,需要从教学工作智能化、家校共育信息化、校园管理智慧化等方面进行,促进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三提升。
(一)教学工作智能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智慧校园,要促使教师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问题,建设智能课堂。将教育方向,教学重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深入融合,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例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提升了师生之间沟通效率,让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去关注学生。即时、有效、定向传递信息等是互联网交流的重要特点,教师通过互联网软件能够随时编辑信息,并将之瞬时传达给每个学生,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第一时间看到,但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收到信息。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录制好的微视频通过社交软件推送给学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之中,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改造。又如,在智慧校园数据平台建设中,将平台建设成为师生交流渠道。教师通过校园数据平台,将传统备课、授课内容制作、上传成为可分享的教学资料,并直接通过校园互联网系统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数据平台查找学习资料、自学课程,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回顾、补充和拓展。
其次,在建设智慧校园时,可以让每个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了解班级学生所需要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校园网站、直播点播平台等,开设针对学生思想品德、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课堂。通过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自由学习,教师将学生学习课时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指标,形成完整的学生品德互联网教育系统,更好地解决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课时少、课程资源薄弱的问题。
最后,在教研活动中,基于互联网+可以实现教师自主互动式教研。自主即是教师通过互联网信息自主的开展教研互动,例如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通过百度搜索等来查阅其他教师的解决方法,进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是一个教师独立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而互动式教研活动,则是将教师和相关人员集合于一个课题之下,通过面对面、互联网交流软件等,通过共同的探讨和研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一个过程。参与的人员既可以是校内的教师,也可以是校外同事、相关专家、行业技术人员,以教师为主体共同交流、探讨。形成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时效性,同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校共育信息化
智慧校园建设,要实现“家校共育”的信息化。移动互联网应用到校园管理中,可以搭建家长与校园交流桥梁。“家校共育”一直为基础教育所倡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只是从父母手中接过了孩子教育的责任,但却不代表将责任全部承担。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依然肩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只有学校、教师与家长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工作始终围绕学生进行,才能切实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传统教学管理中,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方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状态只能通过家长会进行,效率低、不及时。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存在的问题,家长很少会反馈给教师,影响了学生教育的实施。而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能有效解决这些不及时、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例如,借助互联网APP等,教师可以实现一对多的管理,提升管理效率。目前,智能手机可以安装很多的社交软件,班级、年级都建立微信群、QQ群等软件进行交流。基于这些软件,教师和家长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平等的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课业完成情况等课业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传递给家长或者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家长商议进行教育策略,真正实现学生教育的三位一体,让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致力于学生教育工作,提升育人质量。
(三)校园管理智慧化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智慧校园,要实现校园管理的智慧化,提高日常管理效率。学生日常管理包括很多的内容,例如,学籍管理、家庭信息管理、寒暑假管理以及课业成绩管理等。内容不仅复杂,而且琐碎。传统登记照册的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查找不便,如果遇到一些变动,更是难以进行。而借助互联网,可以将这些信息完全实现无纸化、高效化。例如,在智慧校园项目支持下,可以编制一个学生管理APP软件,要求每个学生家长进行下载。学校和班级都可以借助APP发布各种“学校公告”“教学安排”以及其他活动信息。尤其是学生放学后的家庭生活中,学校对学生管理放松,许多学习和生活都处于散漫状态。借助互联网APP,就可以内置学生课业内容和指导教师值班系统,让学生每天在APP上打卡的方式,了解学生家庭学习动态,没完成一项课下作业都能够体现在校园APP上,强化对学生非在校期间的管理。不但能够提高学生日常管理效率,提高信息交流时效。例如,在校园管理工作开展中,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校园数据平台,多角度、多元化了解学校管理与发展情况,将学校信息以文字、报表、图表等方式展示出来,为学校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小结
在《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对智慧校园有所描述,认为智慧校园应该在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采用任意方式轻松高效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学校要审时度势建设网络校园文化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智慧校园、未来教室,提供智慧学习环境。为学生实现智慧学习提供服务,为教师实现智慧课堂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