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 强化情境教学
2018-04-03陈晶晶
陈晶晶
(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福建 福安 355000)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德的公民奠定基础。诚然,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单纯苦口婆心的说教,也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策略,更不是强行制止的道德绑架,笔者认为品德形成也需要有所依托,有所借助。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因此,借助工具也是品德提升的重要途径。由此,笔者认为,在品德培养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注重强化情境教学,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发展,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德的形成。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感悟
众所周知,品德教学中强调的是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开始。如何丰富学生的感知,提升学生的体验呢?德国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于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的生活场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枯躁为生趣,使学生在营造的氛围中激发情感,加深感悟。例如在教学《在爱的阳光下》之《家人的爱》一课时,课前,笔者有意识地进行家访,让部分家长把自己学生成长阶段中特别有意义,又能体现长辈关爱和晚辈孝敬的相片或微视频发来,从中挑选一些令人感动的画面如“过生日”“冒雨送学”等等,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再加工制作成美篇或微课。上课时再把这些感人的画面播放出来,那熟悉的场景,生动的语言,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到了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同时还请该场景中的学生谈谈照片中的成长故事,使这个环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看得入情入境,甚者感动得泣不成声。最后再把学校德育处重阳节评选的最美学生的视频播放出来:学生给父母端水洗脚喂药、自己整理房间、打扫地板、洗碗洗菜……课末,笔者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感受,并引导他们回家为父母做一件暖心事。
二、借用信息技术,模拟情境助体验
长期的教学表明,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只有学生融入社会、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才能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2]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虽然在各行各业中普遍应用,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些教学内容,为师者很难操作。基于此,为了让学生多体验,教师要潜心发掘教学资源,巧借信息技术模拟日常生活中常会遇见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比如在教学《交通与生活》一课时,考虑到本校在市中心校门口一出就是繁华的街道,日常上学、放学交通特别拥挤,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可能永远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于是笔者首先想到交警大队的队长——我们学校的名誉校长,便从他那里借用了几组交通事故的录像和触目惊心的一些数据,还有本校门口学生和家长违反交规的录像,将内容制作成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先展示交通事故录像和数据,让学生观后谈谈感想,后播放家长违反交规的录像,再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最后把话题引到交通秩序上,才出示一组交警手势图,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知识,其后让学生分组模拟表演:由一个学生模仿当交警用交通手势指挥其他学生过马路,比一比谁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过马路。课上学生兴致盎然,在借用信息技术模拟的情境中受到感染而产生共鸣,促使交通规则潜移默化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呼唤醒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其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传统的品德课程其教学过程主要靠教师的讲解,最多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边看边说,既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唤不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果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网上搜寻,不仅能再现历史,而且还能活灵活现地把这些年代较久远的教学内容以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情境呈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加深印象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学《不屈的中国人》之《不能忘记的耻辱》一文,文中“圆明园的毁灭”“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南京大屠杀”等战争场面,学生既无亲眼所见,更无切身的体验。于是笔者就借助信息技术将这些制作成媒体课件再现了当年战争血腥的场面,学生看得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激起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接着再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那不堪的历史带给我们多少耻辱?身为中国人你们想说些什么……这个教学环节旨在激起学生内心情感,让再现的战争情景,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国情,他们心潮澎湃,七嘴八舌,慷慨激昂,表示一定要奋发图强,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学目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巧用信息技术,回放情景促践行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智人才,教育的宗旨在于服务社会。[3]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知行统一,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期长大后更好地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其教学应因地制宜,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实践,经受体验,提高能力。于是,为师者想借助信息技术备好课,决不能靠临时抱佛脚,而要先通览教材未雨绸缪,巧用身边手机随时随地拍下为教材备用的社会视点镜头,以作备用。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此节课旨在通过进行人的文明素养这一话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身边的文明现状,用发现的眼光认识不同角度的社会文明,从而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产生做文明人的积极意愿。在上课前笔者巧用信息技术早就录下的几个小视频,在开课时先让学生看这一段视频:在公园里,有几个小学生随手乱扔吃剩的果和皮,还爬假山,折花枝。几位清洁工在马不停蹄地打扫……当此视频播放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想说什么?此刻那真实生动常见不鲜的情景,让学生明白、体贴清洁工的辛苦,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文明公民的重要性。接着趁热打铁又播放了几个画面:学校楼道废纸、公园警示牌的涂鸦、超市收银台前的拥挤、十字路口上的闯红灯的冒险……看着这一幕幕生活的画面,引发学生找到自己的岗位,明白自己的职责。只有人人崇公德,守纪律,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文明。如此巧用信息技术回放生活情景,把学生身边的现象事例引进课堂,在课堂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引发观点争鸣,形成内心感悟与觉醒,进而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的统一。
综上所述,学生良好的品德并不是一课一例就能形成。为师者要想借助信息技术,强化情境教学,务必通览教材,巧妙安排,方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