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特征*①
2018-04-03高继文
高继文
(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发展要求,着力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特征,这既从整体上展现出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又具体表现在旗帜方向、发展立场和宗旨、发展理念和布局、对外战略、宏伟目标等方面。理解和把握这些新特征,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形态,既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又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概括逐步深化。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辩证统一上概括其科学内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基本理论的新发展,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前,我们着重从道路和理论两方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是要坚持这两者的统一,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页。针对这一精辟论断,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9页。上面两段话包含丰富深邃的思想观点,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又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现实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启发我们只有坚持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才能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整体形态和鲜明特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界定,由道路和理论两个方面拓展为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方面,彰显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深化,为党和人民的奋斗提供了目标方向和原则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多次阐述文化自信、文化建设问题。他强调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深入阐释了文化在国家与民族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党领导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思想武装、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发展为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予以高度概括,指明了它们的深刻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9页。这就从四者的辩证统一上,进一步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鲜明特色,是党的基本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构成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道路的探索又离不开理论体系的指导、制度的规范和文化的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又适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的思想基石,它系统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我们坚持和拓展道路、坚持和完善制度、坚持和发展文化提供了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文化的制度依托。这是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实际出发,秉承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立场,总结治国理政经验,所确立和坚持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体制的总和,表现出强大政治优势和自我完善能力,充满生机活力,有助于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兴旺和民族强盛。动摇了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体系和文化的创新就会走向邪路。而道路、理论体系、文化又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升华,凝练并固化为制度,形成制度的权威和力量。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引领,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指向。文化厚植于民族血脉之中,凝结着人民的共同精神诉求,也是政党的旗帜和航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生命力就在于它们把历史传统、文化认同和社会主义的当代理解结合在一起。”[注]杨素群:《国外共产党和左翼学者对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7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根基,立足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积淀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追求、道德规范,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有利于激发党和人民的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自觉自信,凝聚改革发展共识,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行提供不竭动力。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十八大以来党的重要理论创新之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等方面,有新发展、新气息。其一,在道路方面,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国际形势新变化,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二,在理论体系方面,强调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理论观点,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为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其三,在制度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在全面从严治党、科学治国理政方面迈出坚实步伐,这反映了党中央对现代国家治理规律的新认识。具体说,就是适应制度和治理现代化的总要求,将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同试点实验、重点突破有机结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自身事务的能力,将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其四,在文化方面,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总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对党一贯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创新和发展,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历史必然和前进方向,深刻展示了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全党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的理论基础和坚强底气。坚持当代中国的正确前进方向,保持政治站位,最紧要的就是坚持这四者的辩证统一。
二、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根本目的
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为人民执政的根本宗旨,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定把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根本任务,集中精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增进人民福祉。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动力和成功经验,也是党得到人民拥护的关键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目标,带领人民共创共享美好生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突出强调“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性,明确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党和国家工作的本质要求。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根本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夯实了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基石,有力地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其一,在奋斗目标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页。他把这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责任,领导全党为人民生活幸福而开拓奋进。其二,在依靠力量上,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同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相结合,把人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依靠人民推动发展,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发展人民民主,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在实践途径上,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党中央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上日程,大幅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更加注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四,在评判工作成效上,改变了唯经济增长论的做法,坚持群众标准、群众评判,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以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来检验党的工作成效,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抓住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指出,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9页。。与以前我们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相比,这一重要论断有两个明显变化:在需求侧,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取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供给侧,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代了“落后的社会生产”。一方面,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获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地位与日俱增,人民的生活需要呈现出新特点。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9页。。另一方面,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市场竞争不充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充分、有效供给不充分、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转换不充分、制度优势和创新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满足。这种状况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和人民需求的新变化,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表现,也对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十九大强调要突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一,在经济领域,要从当前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正确改革方向,满足人民对更高层次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其二,在政治领域,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要通过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障人民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行使民主权利,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其三,在文化领域,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坚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形式和思想观点,弘扬真善美,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其四,在社会领域,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有效推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安全。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治理秩序,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稳固的民生基础。其五,在生态领域,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共同体。要坚持绿色发展,彻底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更好保护生态系统,依法依规推进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朝持续健康、高质量方向发展,民生建设卓有成效,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公平感显著提高。其一,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12—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基尼系数有所下降。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2012年增长33.1%,年均增长7.4%。恩格尔系数下降2.9个百分点,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五》,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18fzcj/201802/t20180212_1583218.html。其二,制度建设加快,有效维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013—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制定法律17部,修订法律95部。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邀请人大代表1440多人次列席常委会会议、1230多人次参加执法检查等活动。党中央接受各民主党派中央提出意见建议496件、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小组报送成果350多篇。国务院各部门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283项。[注]《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怎么看?》,http://www.zytzb.gov.cn/tzb2010/tzxy/201709/27d699db3c7c47d3874befab4ce4f75b.shtml。其三,精准扶贫成效显著,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2016年,我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水平是2012年的1.5倍。[注]《精准脱贫成效卓著 小康短板加速补齐——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六》,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18fzcj/201802/t20180212_1583217.html。2016年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参加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9980万人、20751万人、2864万人、2879万人和3022万人。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 社会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18fzcj/201802/t20180212_1583175.html。其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2—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39.4%。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分别增长2.5%、33.9%、22.7%。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有力推动了文化发展。[注]《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 文化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七》,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18fzcj/201802/t20180212_1583201.html。其五,生态文明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体制改革,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环境污染治理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不断强化,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持续改善。这些新成就顺应了人民美好生活期待,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成就,展现了新时代的新气象。
三、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种风险和矛盾错纵交织,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明显。世界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面对这些新变化、新课题,党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提出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和完善发展布局,并提出一系列新战略、新举措,加深了对当代中国发展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指南。这是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经验教训和趋势的基础上,聚焦我国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明确了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方向、思路和着力点,标志着我们党的发展观实现了重大变革。五大发展理念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贯通,分别注重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揭示了我国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发展的更高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经济朝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2013—2017年,我国GDP从54万亿元增长到82.7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的基本方略,突出强调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关注我国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把关于发展的理念和理论提升到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这就是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全面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文明”协同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页。这就明确新时代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统筹推进其他各项建设。后来,他进一步强调顶层设计,要求加强整体性、协同性研判,系统谋划各项建设。同时,他还阐述了总体布局的重要内涵、战略指向和深远意义,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发展、全面进步的总格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遵循总布局精神,统筹推进各项建设事业,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现代化建设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使“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涵得以丰富和提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把这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采取法制、行政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破坏行为,成为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的一大亮点。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等在西方相继产生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西方有的学者指出,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不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而是相互依存、共荣共生。[注]孙爽:《瑞尼尔·格伦德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析》,《理论学刊》2017年第2期。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学习借鉴世界发展进步观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代发展布局将具有深远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全面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出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思想。它适应我国发展现实需要,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聚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注重整体谋划、抓住重点,又突出协调推进、相互配合,核心要旨是“全面”。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它们相互支撑、协调推进、有机统一,其精神实质是通过制度建设开创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升国家现代化水准,树立国家发展更好形象。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完善各领域体制机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障碍,注入新活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为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全面从严治党强调思想建党、制度治党,依靠严格党规党法党纪,健全党内制度体系,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将使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得到迸发、党和国家制度趋于成型、现代化程度迈向更高水平。
党的十九大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新要求,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部署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政策。近期目标是,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时间节点、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使第一个百年目标更加具体、明确。长远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实现了近期和长远奋斗目标,将更能证明新时代我们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布局思想的科学性、创新性和指导意义,更加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基础将更加坚实。
新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塑造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新形象。新发展理念赋予新发展布局以新的内涵,而新发展布局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水平。“四个全面”的精神实质要贯彻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体现在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和环节中,为“五位一体”服务。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四个全面”的精神,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实行和平发展、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对外战略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同时为人类谋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是新时代我国外交的宗旨。在新时代,中国将坚定奉行和平发展、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对外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持久和平繁荣而奋斗。这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倡导和睦、和谐,反对武力扩张和殖民侵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对外关系。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如今,取得富起来、强起来的辉煌成就,靠的是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改革创新,靠的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从我国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目标得出的深刻结论,是从国家利益出发、顺应世界大势作出的郑重抉择,有利于中国发展,也有利于世界发展,需要长期坚持。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5页。中国人民珍爱和平,中国不搞对外扩张和海外掠夺,不推行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国际合作,也不把自己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人。即使将来中国综合国力更强大,我们也始终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的维护者。中国越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就越强大。从根本上说,我国发展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亿万人民的创造,依靠持久的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依靠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互利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的是机遇和信心,而不是威胁和挑战,它还将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同时,我国坚定维护本国主权和根本利益,我们绝不允许任何力量,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威胁或者分裂我国,谁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苦果。
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打开国门与世界互融互通,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培育国际国内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借鉴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审时度势,在更大范围内深化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全新的外交布局,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举办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也将中国的发展机遇与世界各国分享。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9页。他还说,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只有主动顺应世界潮流,坚定不移深化开放,既向内看、又向外看,才能与时俱进发展党和人民事业。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以更高站位、更远眼光,对外加强全面互利合作,深入推进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共赢开放和包容开放,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努力形成新的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创造机遇、拓展空间。
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是合作发展、互利共赢。他主张各国平等互利,倡导建立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11页。在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将继续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国际秩序健康发展,积极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各国平等相待,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中国主张双赢、多赢、共赢,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各国要同心协力,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第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同样前所未有,世界各国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享世界发展机遇。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9页。党中央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共同发展相结合,把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相联通,彰显了“协和万邦”“美美与共”的天下观,超越了西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赢者通吃的霸权逻辑,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精神。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新秩序,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和世界历史趋势的深度思考,正确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7页。的世界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尊重人类普遍的价值诉求,倡导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治理全球事务、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深刻论证了“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7页。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当代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蓝图。
综上所述,面对复杂变幻的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中国以更加坚定的战略自信、更加宽广的视野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这是从当代世界发展特点和趋势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一以贯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中国更加主动地融入世界、发展自己,又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特征。
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
以历史大视角论述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把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贯通,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的重大创新。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5页。十九大报告中概括的“新时代”五个方面的内涵,集中起来说,与这里概括的“总任务”是一致的。把民族复兴的大旗高高举起,制定党和国家战略规划,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奋斗目标上整体性与阶段性、持续性与递进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担负起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推动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带领人民艰苦探索,取得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赓续奋斗,开创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重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就在于它是根本改变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必由之路,是人民和实践作出的最终选择。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继续推进民族复兴事业,精辟概述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依靠力量和道路选择,带领人民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十九大回顾过去、继往开来,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作出新的战略安排,指明了我们今后前进的正确方向、指导原则和工作重点。这个战略安排,立足新时代,明确指向民族复兴壮丽前景,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先后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能够扎实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稳步走向光明未来。
第一,以“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总结党和人民寻梦、筑梦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创造性提出了“四个伟大”的崭新思想,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顶层设计,指明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目标、关键条件、领导保障和实质性内容。这几个方面相互贯通、彼此促进,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民族复兴,是世代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理想目标。实现民族复兴,需要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有效应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矛盾和重大阻力,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和战略清醒。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条件。离开党的坚强领导,不可能推进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国家富强,更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因此,在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对这几个方面,要一并部署,一并贯彻落实,使之形成强大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第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把加强党的建设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适应伟大事业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和党中央正确判断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风险和考验,强调“打铁还须自身硬”,把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特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取得了卓著成效。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了党的全面建设的内容,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的作用,使党的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成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同志提出,“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光明日报》2018年1月6日。。这些重要论断以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深刻阐明了党的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使命担当意识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强烈自觉,有力表达了党中央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信心。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组织纪律、制度规章等,是我们在新时代奋力推进民族复兴的坚强保证。
第三,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启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十九大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要求,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部署。这就是,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的战略安排丰富和发展了以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既保持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部署的连续性,始终把握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主线,又体现出了新发展、新高度的良好态势。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相比,这个战略安排在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现代化的标准、内涵和要求等方面呈现出新特征,说明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所取得的成就超出了原来的预想。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乃至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九大的部署,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好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受住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乘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