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1
——从党史和党的理论创新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

2018-04-03刘晟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矛盾发展

刘晟

(惠州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实践,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9”。准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及内涵

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提出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衍生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提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2]326”。

1956年党的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释“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提法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但是,后来由于复杂社会历史原因,没能坚持这一正确论断,甚至错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阶级斗争重新认定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3]12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反映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就是重回党的八大的有关表述。邓小平同志1979年3月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把什么是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了出来,他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4]”。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依据和前提。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从那以后,我们党一再强调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并且都是将其同国情、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讲。从党的十五大一直到党的十七大都认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有充分根据,也是有深刻内涵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6]20-23。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比如,我国经济总量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工业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如粗钢、煤、发电量、水泥、化肥等和谷物、肉类、花生、茶叶等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原油和棉花、大豆、菜籽油、甘蔗等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一些产品甚至出现了大量过剩。这些情况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6]25。

第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质量不断提升,对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等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此外,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需要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再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顺利实现了达到小康的既定目标,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6美元左右增长到2016年的超过8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6年的33616元、12363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4%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2016年达到42.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5年达到76.34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都显著改善[6]26。

第三,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综合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够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补齐发展短板的任务仍然很重。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匀。这说明,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既要从全局上解决生产力布局不平衡问题,也要解决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问题。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主要根源。当然,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发展是动态过程,平衡充分是相对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我们就必须下功夫去解决它。

显然,党的十九大报告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有着确切内涵的。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关注的范围变大了,问题的对焦却更精准。物质文化需要固然还存在,并且是很重要的需要,但随着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应该指出的是,目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辩证洞察及分析判断,只是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矛盾运动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并不足以说明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并不冲突,也不会否定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认识矛盾的目的是解决矛盾、处理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历史性的、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突出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处理矛盾的次要方面,努力做到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完成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从为人民谋福利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时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同时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综合发展理念。在论及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强调,要始终不渝地将发展置于党执政兴国的首要任务,务必要重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此,我们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奔向乡风文明、和谐共进、生活富裕的美好目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进步伐。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切实把农村工作、农村问题以及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提升作为重大战略进行部署,切实做好农村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同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努力打造适宜高尖端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生存和成长的软硬件环境,培养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自觉团队合作、乐于奉献的人才队伍。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行更加灵活有效、富有针对性的个性格关怀的人才政策,实施“待遇留人、工作留人、感情留人”等多管齐下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种类型优秀人力资源汇集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来,并针对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实施倾斜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这些地区流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人才合理配置问题,从而使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形成各区域人才队伍充分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要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解决矛盾时,既要重视主要方面,也不能忽视次要方面,次要方面解决得不好,有时也会影响主要方面的解决。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方面是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应的次要方面是必须认真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主要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满足人民在经济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就是既要在宏观经济领域把控有利于民生的经济发展导向,又要在微观经济领域促进市场竞争,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让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尽快实现“共同富裕”的惠民工程战略目标。

满足人民在政治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就是要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在公共事务领域不断加强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尤其在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用依靠多种媒体传播方式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维度、多层次、多样化发展,以制度的形式保障人民在政治方面应享有的权利。

满足人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写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中华文化新篇章。基于此,要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正确引领力,使全体人民在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上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观念,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文化的不良侵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鼓励和保护文明向上的民俗文化,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满足人民在社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人民关注的深层次教育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的幸福指数得到有效提升,使人民的安全感得到切实保障,使人民的成就感得到支持。此外,还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系统的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安全生产,警钟长鸣,时刻预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健全灾害救助响应体系,尽快减小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满足人民在生态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就是要坚持安全生产,享受幸福生活,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除了以上五个主要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应包括其他内容,比如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使人民群众在全球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荣誉感,如此等等。总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新表述既不是一个狭义概念,也不是一个短期概念,而是瞄着21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个时间节点,要管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概念。总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新表述既不是一个狭义概念,也不是一个短期概念,而是瞄着21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个时间节点,要管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概念;充分认识这一新表述不仅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工作导向,还有很强的历史适应性和时间张力[3]129”。充分认识这一新表述不仅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工作导向,还有很强的历史适应性和时间张力。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出发,不能急躁也不能懒惰;必须坚持从全局的高度进行思考,不能片面也不能表面。必须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中去。要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的重点工作,紧密联系当前党领导人民正在做的事情,紧密联系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全局,紧密联系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合拍,要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合拍,要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合拍,要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合拍[6]20-23。

三、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增强使命担当

矛盾是客观的存在,是实践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实践是矛盾的实践,实践和认识的螺旋式上升总是和矛盾的解决密切关联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2]319”。从更宏观的视野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单单就就事论事还不够,仅仅就主要矛盾看主要矛盾还不够,还需要以强烈的使命和担当,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一)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实践中,矛盾可谓无处不在;同理,矛盾也存在于人们的思想理念之中。同时,矛盾又是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解放思想,提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重要推手。因此,刻意回避矛盾、消极懈怠无疑会给我们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目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受制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解决。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社会最基本矛盾动因的巨大社会矛盾系统框架。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同时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也存在着这样多那样不适应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深化改革,破除影响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巩固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无论是在社会主要矛盾的领域,还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领域,我们都保持清醒的斗争精神,鼓足勇于斗争的勇气,提升开展斗争的本领,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领域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二)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党的坚强领导,需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全党要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1]61。我们党在新时代改革发展阶段,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要保持“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时代赋予党的光荣历史任务,为此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要要做到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葆有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党在新时期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充分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贯穿到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不断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也只有这样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也只有这样党才能得到人民衷心拥护,也只有这样党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从而领导全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总之,离开党的坚强领导,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将是一句空话。

(三)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7。解决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高度统一的,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在新时代应肩负起的历史任务,因此要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广泛动员人民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之中来,这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与根本遵循。

(四)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胸怀伟大梦想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在战争年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1]14。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只有胸怀伟大梦想,才能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从而攻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一步一步个脚印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迈进,也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总之,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结构完整、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其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个有机系统起着统领作用,对整个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切实增强党的使命担当,确保党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内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我们才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斗争,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冷溶.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M]∥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82.

[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3.

[6]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矛盾发展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