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 “禁赛令”之后的配套措施
2018-04-03安徽王恩奎
(安徽)王恩奎
为加强对各类中小学生竞赛活动规范管理,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 《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 (试行)》,为名目繁多的竞赛戴上 “紧箍咒”。 (9月22日新华网 )
近年来,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诸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而且收费不低。此前,多地教育部门曾出台各类禁赛令,三令五申遏制“竞赛热”。但在实际中,部分学校仍把此类奖项作为招生的参考因素,各种杯赛证书被家长们视作小升初择校成功 “上岸”的救命绳索。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有的竞赛存在严重 “应试”倾向,有的与招生入学强行绑定,名为发展教育实为谋取利益,各类竞赛造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各种竞赛之所以受追捧,固然离不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心理,但更重要的则是利益驱动。名目繁多的竞赛,使孩子付出了时间、精力,家长花了真金白银,培训机构则赚得盆满钵溢……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配本当注重均衡性,选拔性招生本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格禁止的。倘若花钱报培训班参赛拿奖的孩子在名校招生中获优待,没报班参赛的孩子则受冷落、边缘化,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本应讲求的公平性也就名存实亡。
无论是从给中小学生减负的角度出发,还是基于维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公平性立场,都该给这类功利化竞赛降温了。而降温之关键,即在于切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构尤其招生活动与培训、竞赛之间的联系,彻底斩断利益链条。随着教育部 “禁赛令”的出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制定配套措施,严禁竞赛证书与招生入学挂钩;同时,学校需要在招生上摒弃传统的观念和做法,把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招生录取的首要考量因素。家长更应该思考,教育究竟是为了各种竞赛证书,还是让孩子拥有驾驭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