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与治疗
2018-04-03宋瑞娟
宋瑞娟
平邑县中医医院,山东临沂 273300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血管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发生于下肢大隐静脉与小隐静脉及其属支,发病原因与肢体遭受外伤、下肢静脉曲张、感染等因素影响,如不及时治疗,血栓可沿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属支蔓延至深静脉,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可导致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血栓性浅静脉炎传统治疗方法为卧床、保守治疗,能够将病变静脉血管逐渐转化为纤维条索而吸收;近年来,临床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通过外科手术,取得了良好疗效[2]。该研究对该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73例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在该院治疗的73例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 24 例;年龄 37~78 岁,平均(57.62±3.46)岁;血栓性浅静脉炎病程 3~15 年,平均(9.43±3.16)年;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部位:右下肢43例,左下肢30例。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程2~22 d,平均(12.36±3.41)d;疾病分型:中央型 11 例,周围型36例,混合型26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史,疾病特点:均在下肢静脉曲张基础上产生,病情进展缓慢,肢体浅静脉突发性疼痛、出现红肿条索状肿物;合并有静脉周围炎时,局部皮肤可出现大范围红肿、压痛。血栓通过隐静脉、股静脉及交通支汇合进入深静脉,导致患肢肿胀。体征表现:患者均存在曲张静脉团,病灶处有压痛,20例患者患肢股内侧疼痛、红肿,沿大隐静脉可触及条索状肿物;39例患者患肢小腿内侧疼痛、红肿,沿大隐静脉及其分支可触及条索状肿物;14例患者患肢小腿后方疼痛、红肿,沿小隐静脉可触及肿物。
1.3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患者意愿选择治疗方法,均给予抗凝、溶栓、化瘀等基础治疗,其中28例采取中医辨型施治,湿热下注型:患肢股内侧、小腿后方或内侧存在静脉团块,肢体浅静脉有红肿、灼热、疼痛,患肢粗肿,伴有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或脉滑者给予服用四妙勇安汤,方剂组成:金银花、玄参、马齿苋、蒲公英均各 30 g,当归、牛膝各15 g,黄芩、黄柏、连翘、栀子、紫草、防己各12 g,生甘草10 g,用水煎服,去渣留汁100 mL,1次/d,连续治疗60 d;血瘀失重型:患肢股内侧、小腿后方或内侧沿浅镜面走向留有硬索状肿物或硬结节,皮肤呈暗褐色,患肢粗肿,轻度疼痛,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舌苔白,脉弦涩者服用茵陈赤小豆汤[4],方剂组成:茵陈、赤小豆、金银花、鸡血藤、忍冬藤、生薏仁各30 g,赤芍、牛膝各15 g,苍术、苦参、黄柏、泽泻各10 g,用水煎服,去渣留汁100 mL,1次/d,连续治疗60 d。同时将10 g冰片与1 000 g芒硝混合装入布袋,于患肢处外敷。剩余患者中有4例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待炎症控制后行小隐静脉结扎剥脱术:腰硬联合麻醉,于腘横纹处行小切口,将小隐静脉主干暴露,结扎近心端,插入剥离器将小隐静脉剥除;于外踝小隐静脉起始处行切口,结扎远心端。41例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待炎症控制后行大隐静脉结扎剥脱术,在股部行小切口,将大隐静脉主干暴露出来,结扎近心端及其属支,于内踝大隐静脉起始处行小切口,将远心端结扎,在近心端插入剥脱器上行至股部,全程或分段剥脱大隐静脉主干。存在明显血栓的部位行小切口将血栓去除,术后予以抗菌治疗,抬高患肢。
2 结果
中医辨型施治中22例患者患肢疼痛、红肿症状消失,彩超检查显示其深静脉再通或部分再通;5例患者红肿、疼痛消退,患肢肿胀减轻,深静脉小部分再通;1例红肿、疼痛减轻,深静脉经彩超检查未通;4例复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手术后患者浅静脉曲张均消失,未发生下肢深静脉形成,13例出现下肢水肿、皮下血肿、硬结等并发症,3例复发血栓性浅静脉炎。
3 讨论
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祖国医学中 “恶脉”“赤脉”等范畴,由于病因、病理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该疾病是下肢静脉曲张常见并发症,患者静脉壁变性严重,静脉瘀滞,血液黏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与黏附性增强,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静脉周围炎及血栓性浅静脉炎,如果血栓蔓延至股静脉与隐静脉交汇处,或深浅静脉之间的交通支处,可累及深静脉,最终引发下肢深静脉形成[3-4]。
该研究患者均是由膝上或膝下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而发病,故临床治疗时应高度警惕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时治疗,以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增加其治疗难度。通过观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患肢均表现出发红、粗肿、疼痛及索条状肿物,故早期的治疗方案为溶栓治疗,辅以抗炎、抗感染治疗。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采取针对性内服汤剂,加以外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内外兼治,但治疗时间较长,需经过2个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患肢肿胀、疼痛等情况能够得到改善,彩超检查结果显示腘静脉血栓消融并完全再通,说明中医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下肢神经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出现[5-6]。外科手术治疗可快速剥脱曲张静脉及大、小隐静脉主干,切除血栓,但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术后可引发并发症,故在实行外科手术后,应积极给予抗菌、抗感染治疗,加强护理,以便减少并发症的产生[7-8]。两种治疗方法均有部分患者复发,针对此类患者治疗后应当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原则,提高警惕,以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样,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治疗后应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复发。
[1]高杰,张婷,付晨菲,等.血栓性浅静脉炎中西医治疗概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2):3089-3092.
[2]姜振,张玥,李华文,等.内外合治血栓性浅静脉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6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5):427-430.
[3]邓汝淇,胡何节,方征东,等.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47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5,18(6):637-638.
[4]张瑞鹏,戴毅.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102例手术治疗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12):1689-1690.
[5]任杰,张春冬.清热利湿通脉汤内服外敷治疗湿热瘀滞型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4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3):359-361.
[6]吴英锋,高喜翔,郭建明,等.大隐静脉全程血栓诊治初步探讨[J].中国病案,2016,17(3):94-96.
[7]葸根,陆雄,董志毅.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联合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2):1694-1695.
[8]杜卫华,刘凤军,赵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1 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5,18(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