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视域下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与备考

2018-04-03谢志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开放性答题

谢志芳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3)

众所周知,每年的高考文综历史卷开放性试题都吸引历史教学界的关注。它既是命题者进行创新探索的“试验田”,也是命题者用力最多、改革力度最大、水平最高、学科能力与素养考查最突出的亮点试题。考后对它的评议常持续一年、两年甚至几年。尤其“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下,聚焦“立德树人”“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考查,对其的思考和研究更有着积极的理念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意义。

一、开放性试题命制的整体特点

历史学科的开放性试题,可以套一句“常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变幻是它最大的特色。201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42)题”始终处于变化调整中。已使用的材料有文字、图示、地图、图像、表格等几大类,文字类材料又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几种,形式可谓纷繁多样,信息容量与内容十分丰富。

认真梳理2012-2018的开放性试题,大致可简括:2012图示分析、2013地图比较、2014目录修改、2015公式论证,2016观点辩驳,2017提炼阐释,2018小说分析。纵向显见,试题呈现的多样性和能力考查的灵活性,特点鲜明。客观地评价,历史开放性试题保持着相当高的品质与水准,考后常被一线教师津津乐道,也不断引领推动下年度的历史备考。

近几年,试题考查越来越趋向于研究分析新素材、观察事物新角度、概括比较新范畴、论证探讨新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开放性试题大致具如下特点:

1.命题立意:彰显国家意志

有学者认为,试题就命题立意而言,大致走过一段“学术意向—教学意识—国家意志”的路径。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1]这是开放性试题首先需要引起关注的部分。2017年国家卷的突出特质就是核心素养融汇主流意识形态,2018年更是竭力弘扬家国情怀,彰显立德树人使命。

学术意向:2010-2012“现在的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考教师”;

教学意识:2013-2014“不追求前沿,但不落后于现在学术界的共识”;

国家意志:2015-2018“历史教育要体现国家意志”。

2.能力考查:突出问题意识

高考历史试题“材料题的自主化”[2]特点需引起高度关注。近两年的命题已明显将“自主发现历史问题”作为考查的重点,考生可以从材料中自行建构和解释“观点”,答题自由度更加开放,阐释和论证的空间更大。由于没有固定角度固定答案,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因此更符合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2016年Ⅲ卷的“晚清自开商埠”题和2017年I卷的“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对比”题都堪称此中经典,值得用心研究。命题的形式相信还会继续变化,但能力考查的理念是不会改变的。需要清晰认知两点:其一,发现历史问题是最关键能力;其二,所发现的历史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学科的问题。

3.理论保证:凸显唯物史观

开放性试题强调在唯物史观整体指导下,运用各种具体的中观理论及多元的视角去认识、解释历史。以往的历史教学存在着用一种单一角度观察历史、甚至将唯物史观窄化为阶级分析法,以阶级斗争理论解释古今中外一切历史进程和历史现象的不良倾向,结果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学科视野扭曲了历史的本来面貌。2012-2018年,开放性试题各种史观的考查,极大开拓了考生乃至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界的视野,而且赋予了科学唯物史观以崭新的生命力。因此,从根本上说,第41题明显体现出引导考生用发展了的现代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的命题思想,所谓的“变化”实际上只是认识历史视角的改变,无论是“多元化”还是“思辨性”,其背后“不变”的支撑,恰恰是科学唯物史观本身。[3]

4.观点形式:全面全方位开放

开放性试题的观点是全面全方位的开放,考查直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题多解”逐渐成为答案的一种常态。命制者一方面通过提供信息量大、开放度高的材料为“多解”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评分办法上以“示例”“答题要求”“评分说明”代替以往的“参考答案”,在2015年具体的“答题要求”中甚至用“观点明确”取代了之前的“观点正确”,一字之差,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言之成理的命题用心跃然而上。

5.答案呈现:多元个性创新

开放性试题从答案要求上既体现出整体的规定性又兼顾到考生的个性化作答,考试效度明显提高。试题注重“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学科核心要求的考查力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挑战权威,修订或否定“定论”,提出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自成一说、富于个性的见解。这与2017年新修订《考试大纲》对能力考核要求及对“创新意识”培养是十分吻合的。

二、开放性试题的备考与应对

1.合宜用时拿高分

针对开放性试题,考生首先要有心志拿高分。从某个角度,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自成一说,观点鲜明就可以拿高分。从命题者的角度,一定意义上这道题给予学生得分的空间,学生有理由拿高分。此中的关键是时间。因文综整体题量大,且因地理题较难,政治费笔墨多,对考生而言,合宜用时、科学作答、通盘布局是首要考虑因素、是文综应试上策。

2.聚焦要求明维度

开放性试题评卷的基本角度要求:观点的明确性和准确性;论证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与材料的结合度及逻辑表达等。从一些省市的评分细则看,一般都在考试中心颁布的评分标准(分成四种档次)的基础上,从论题、史实、论证过程与逻辑、结论等几个维度予以具体的分解赋分,开放性试题评卷的一般套路为:观点分—论据分—结构分/逻辑分/表达分/整体评价分。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操练中要做到训练有素、严守规范,避免无谓的丢分。[3]

3.谋篇布局扬能力

不管试题外在形式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应当引导考生关注以下五方面的答题要素,通过训练着力提升思维能力及综合素养。

(1)基础知识宜清晰:强调史实清楚、概念清晰、对历史的时代背景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够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趋势和特点。尤其要注重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包括显性联系和隐性联系),特别是规律性联系,提升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能力训练。简言之,考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熟知”是不够的,在最后阶段要达到“真知”“会用”的境界。

(2)答题思维倡多元:倡导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考察历史,多角度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凸显唯物史观的理论保证和指导作用,利用史料实证的途径,注重从批判性思维、家国情怀、以史为鉴、人文涵养等必备品格中彰显多元思维。

(3)答题原则需持守:核心法则“怎么问,怎么答”,不犯经验主义错误;不犯知识性、时序性错误是最基本底线。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客观辩证、一分为二,语言表达上强调观点鲜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论证充分、文字通顺、自圆其说。答题坚持指向明确原则和逻辑严密原则。

(4)答案内容显素养:开放性试题事实上是考生的一趟五大核心素养之旅,是兼及五大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要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保证,充分聚焦时空观念的本质,通过史料实证的途径,提升历史解释的能力,进而激扬家国情怀。也因此在答题上充分彰显五大核心素养。

(5)答题框架重三段:即“总—分—总”模式进行科学作答,形成“观点—阐述—结论”的三段论。

观点:突出自主化、紧扣主题、抓住要点。建议采用“是什么?(你所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以“我认为”,或“我同意”“我反对”等用语引领自己的看法)。自主化是此中的核心。前面我们说了,自主化源于发现历史问题。学生只有发现历史问题,有了好的问题意识,才能明确主题。

阐述:史论结合(中西结合、正反结合)。“为什么?”(即理由是什么,多角度、多层次论证,必须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怎么样?”(最后进行小结或提升。有“所以”“因此”表明自己的结论是建立于扎实的因果推理之上的)。

三、结论:注重总结升华

结合2016国家新课标三卷,三道开放性试题类型可视为:史论互证类、时空定位类、主题整理类。分析这三类开放性试题,我们可得出三点共性应对认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是前提;发现问题、明确主题是关键;精选史实、合理论证是保障。[4]

需要提醒的是,三段论不是固定答题格式。2018年小说分析就给了与此不同、明晰的答题路径:“情节—历史现象—概述—评价”。因此,一味机械三段论失分就显然了。

总而言之,问题视域下开放性试题的备考,需要教师切实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运用SOLO评价理论,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研读评分标准和参考示例,在对比分析中,准确界定思维能力所达层次,找出差距,努力往更高一级的水平靠拢、提升,逐步从只懂罗列史实、不会表达观点——有选择有组织地择取相关史实、提炼观点——形成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述有力、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的文字表达的方向努力,懂得将自己的思考融入文字中,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开放性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寻求开放性道路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