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坑院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2018-04-03◎程丽
◎程 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地坑院是一种典型的民居样式,它是人类穴居的历史遗存。豫西地坑院作为典型的下沉式天井窑院,由于其新奇的建筑方式,融合了豫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一、豫西地坑院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三门峡地区大约有100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现存最早并有人居住的院子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其中以张汴塬、张村塬、东凡塬这三个黄土塬的地坑院分布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整。以张汴塬为例,除了北营村被整体开发为“地坑院民俗文化旅游区”之外,全乡还有其他地坑院1061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839座,年久失修的有222座;通过整修的有224座,未整修的有837座;目前还有人居住的有635座,未有人居住的有426座。从统计数据来看,其中大多数地坑院目前保存完好,但是情况不容乐观,因为未有人居住的院落占总量的40.2%,这些院落如果不加以保护,将会以很快的速度损毁,其他地区的地坑院情况大致和张汴塬上的相同。为了拯救这种独特的民居,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于2005年4月将陕县地坑院建筑群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定禁止废弃、破坏和填埋地坑院,并将其列为“河南省十大抢救工程”和“十大民俗经典”。
二、豫西地坑院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一)规划缺乏必要管理
2011年,撤县设区前的陕县人民政府聘请深圳麟德旅游规划公司对张汴乡北营、窑地、西王、刘寺等8个行政村的近千座地坑院进行了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规划面积23平方千米,概算投资30亿元。近期开园的陕州地坑院北营景区是总体开发规划的组成部分,功能齐全,作为游客集散地,将起到引领开发的作用。该总体规划定位准确,规划合理,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致使出现各个自然村各自为政、互相不沟通和协调、资源类似、重复建设、创新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游客旅游体验欠佳。
(二)资金欠缺,导致开发保护乏力
北营地坑院旅游景区采取市场化运作,资金充裕,但是那些目前还有人居住的或者是村民刚刚搬迁不久的地坑院,要想使其得到较好的开发就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现在整个社会逐渐认识到了地坑院的商业价值,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保护地坑院,例如只要村民修葺自家的地坑院就给予补贴等措施,但是很多村民认为即使是补贴,也只是杯水车薪,总的投资依然很大,而现在村民都认为自家的地坑院不再居住就失去了修葺的价值,因此村民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如何让地坑院可以良性地可持续发展,尚需各方面的努力。
(三)人才匮乏,对地坑院文化缺乏研究和挖掘
在黄土地上的风土民俗中,建造地坑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动土之前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破土。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建哪种形式的院落,当然这些规矩有些的确属于封建迷信的范畴,然而有些建造工艺也的确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经验,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文化宝藏。然而,现在真正懂得修建地坑院核心技术的人非常紧缺,目前在三大塬上能找到这些匠人的数量少之又少,能踏实学习这些传统地坑院营造技艺和文化的年轻人更少,因此出现新建地坑院不符合原有建筑风格的情况。再加上旅游开发商大多对当地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因此出现开发过的地坑院让当地的居民感觉完全丧失了原有建筑的风貌。如地坑院的建筑严格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进行修建,因此不管是多大的家族,在修建地坑院的时候都讲究风水,要聚气、聚财,而新开发的景区虽然也是在原有地坑院的村落——北营村原有地坑院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但是开发商却把所有的地坑院进行联通,完全破坏了地坑院一家一座院的建筑格局,形成游客可以从这个院子进入另一个院子的情况,这在地坑院建筑中是“破气破财”的建筑格局,同时也给游客一种误导,认为地坑院就像地道一样,对地坑院的印象就停留在这些方面,这种完全改变了地坑院原有风貌的做法,不得不说是对地坑院传统文化缺乏研究的结果。
(四)顾客参与性的项目少,游客体验欠佳
目前在地坑院开发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静态建筑形态的展示,也就是把地坑院这种建筑形式作为展览馆的性质而存在,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只能走马观花式浏览,很多游客在观看了几个相似的地坑院之后大失所望,这也说明现代游客对静态的展览馆式的旅游活动已经失去兴趣。虽然开发者把每一个地坑院都设计成为不同的主题,但是在普通游客面前,还是免不了有千篇一律的感受,因此游客的旅游体验欠佳。
起初,在地坑院这种旅游资源还属于比较有特色的稀缺的旅游资源的时候,这种展览馆式的旅游活动设计安排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游客,一旦游客对这种新奇的建筑形式司空见惯,后期不能跟上设计更多体验性更强的旅游项目时,游客必然会摈弃这种只有感官刺激的旅游活动形式,转而寻找更有意思的旅游活动项目。
(五)缺乏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目前,地坑院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大量游客涌入,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很多脱贫致富的机会。很多当地居民也拿出自己的土特产摆在路边供游客挑选,还有很多村民还投资建起了草莓、葡萄、樱桃、苹果等农产品采摘园,把自家加工的农产品柿饼、柿子醋、苹果醋等拿出来售卖,但是总体上有特色的旅游商品还是很少,游客在其他地区也能看到,所以并没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商品供游客选择,这也令游客的旅游体验大打折扣。“购”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一环,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个地区的特色旅游商品应该明显带上当地的烙印,有其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和地区的产业特色、人文底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特色旅游商品应该产自当地,在其他地区市场层面难以买到,这也正是旅游者“购物”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豫西地坑院旅游开发对策
(一)加强管理,使高品质规划落到实处
按照规划要求,整个地坑院景区空间结构为“一轴一镇三大板块”,一轴就是以省道318为蓝本,贯穿规划地南北两端的十里窑洞文化观光轴,一镇就是改造建设现有的张汴小街,建成富有黄土情怀的支撑服务体系的张汴风情小镇,三大板块就是建设绿野乡韵田园休闲度假板块、时光留痕遗产观光体验板块和窑院风尚创意产业集群板块。豫西地坑院的开发绝不能把规划停留在书面上,而应该各级政府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真正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把规划落到实处,用更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游客,把地坑院这一资源真正打造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而不能规划是一回事,实践操作又是另外一回事。
(二)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地坑院发展走良性发展道路
目前在陕州区还现存有一些具有居住功能的地坑院,但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人不愿再继续留在地坑院,留下的大多为不愿离开的老人,因此大多地坑院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而要对这些真正鲜活的地坑院居住形式进行保护所要投入的资金一定是巨大的,最好能做到不但不让地坑院的居民自己出钱修葺,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居民在地坑院里继续生活,即使不是长期居住,也可以给居民一定的经济补贴,给予地坑院必要的养护,而不至于使其荒废。政府要多方筹措资金,真正让居民得到实惠,只有这样才能使地坑院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利用地方高校优势,为地坑院的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三门峡地区办学历史较久的院校之一,并且是一所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具有典型的地方性,这也是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之一——培养对三门峡地区珍贵的旅游资源有浓厚兴趣并且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科研人员。然而长期以来,这些科研人员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见解时也是有心无力,只能望洋兴叹。地方政府盲目相信知名的规划设计公司,却忽略了他们实际上对三门峡地区的文化理解不够,内涵挖掘不深,设计有些水土不服。因此地方政府在开发地坑院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时,可以多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同探讨对于三门峡市的地坑院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四)创新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文化旅游要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三门峡地区的地坑院民俗旅游资源也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应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要让游客在亲身观赏、实际体验中感受到地坑院独特的民俗文化。可以多设计一些动态民俗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真正感受民俗旅游的乐趣。例如可以深度打造例如《印象云南》等大型演出节目品牌,开发设计适合旅游者参与的“担水”“打土坯”“地坑院剪纸”“跟着专家学陕州锣鼓书”等项目,一方面突出豫西地方特色文化,让游客深度了解地坑院文化及河南华夏之中文化;另一方面增加游客在景区内的游览时间,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丰富游客在景区内的活动项目,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
(五)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现在的旅游区普遍存在旅游商品千篇一律的情况,走到哪里都是相同的旅游商品,让游客没有兴趣。豫西地坑院特有的地域特色文化完全可以深度挖掘内涵,设计独特的旅游商品,例如可以通过农业深加工,把当地的土特产经过加工成为独特的旅游商品,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旅游区打造独特旅游商品,树立旅游区良好口碑;还可以聘请当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专家和学生设计相关旅游商品,通过举办“豫西地坑院旅游商品创意大赛”等活动发掘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区的品位,突出旅游区的文化内涵,也为旅游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