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情景创设
2018-04-03林玉
林 玉
(福州第十四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9)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教育的首要任务。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包含: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环境失真
在语文学习中,为了追求分数,教师常会使用背诵、抄写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优秀的词句篇章只是囫囵吞枣,无法将这些知识真正吸纳进自己的语言表达体系,化为己用。由于作文体裁的限制,为了追求速成,有些教师默许学生模仿优作佳作,使学生在作文表述中缺少自己的风格。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环境虚化
教师狠抓学生的基础能力,却没有培养语文思维。学生语文思维缺失,既无法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也无法真正写出有深度的文章。优秀的文学思维,正是文学表现的土壤;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思维,才能使文学发展之路具有造血式的内在动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环境抽象
当今社会数字媒体发达,学生能轻易接触到许多良莠不齐的文学作品,若是缺少教师的指点和把关,容易误入歧途,把啰嗦繁复当华丽,把浅薄平淡当简洁。同时,由于对成绩的过分追求,有时教师会陷入流水线式的生产教学,忽略每个学生特有的风格。这使得有些学生的自我特色在还未发展起来之时,就被扼杀了,其创作欲望也大打折扣。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环境割裂
阅读课内文言文或古诗词时,最常见的做法是背诵、默写等,学生鲜有机会去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从而无法深入理解文章。这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只是学习一些如今不常用的词句和表达方式,而无法理解其真正意义,无法真正吸纳诗词文章所蕴含的智慧,更无法在生活中践行。
二、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情景创设教学法是个很好的选择。情景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情景创设原则
1.实效性原则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字词句的教学,却忽视了文章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忽视了对学生文学思维和理解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通过情景的建立与还原,帮助学生从文学、哲理、文化传承等不同角度深度剖析文章,使教材完全发挥其效能。切忌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无用的情境创设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情境创设只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手段,若抽离了教学需求的土壤,也就失去其真正的价值。
2.合作性原则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及领导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景教学合作空间大的优势,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魅力。由于学生合作经验的缺乏,教师应起到引路人、把关人的作用,指点学生合作时的不足之处,把关学生的合作成果,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素质,有效提高核心素养及合作、领导能力。
3.拓展性原则
仅通过课内的学习,学生的核心素养无法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囿于师生交流时间的限制性,以及学习任务的繁重,强制性地拓展学习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以有趣的形式适当加入教材以外的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同时,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思考,力求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使学生能将文章的内核真正理解吸收并化为己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情景创设方法
1.巧设情景,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训练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模块。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与积累来培养语感,并不断实践,完成语言的建构,从而实现遣词造句来表达内心思想的目的。在语文课堂上要借助多媒体融视、听、感觉为一体的优势,使学生进入文章情景之中,以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如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时,可创设情景:静音播放课文的配套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其配音。同时,邀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并播放原版音频。经过自主实践、讨论和比较三个步骤,学生对课文人物性格和文章内涵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教师还应创设情景,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成果。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学生学习了抓住特征来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把班上一个最有特色的学生的照片投出来,让学生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描写。讲评时,教师切忌用统一的标准去束缚学生的语言,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加以点拨。教师可将几位写作风格不同的学生的描写片段一同投影至屏幕上,让学生分别写出每个片段的优缺点;使学生接触到不一样的语言运用,完善其语言构建。
2.妙用情景,进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训练
陈述式的教学虽能传达作者的所思所想,却难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也容易错失因学生的天真稚气而可能产生的奇思妙想。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在情境创设时,邀请学生轮流作为当日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路。摆脱教材和教案的桎梏,学生往往能打破教师的固化思维,引发新的观点和思考角度;同时,作为同龄人,学生也更能了解同学的思考方式及关注重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常能将学生心中未成形的思想和观点诱发出来,并通过课堂的学习与切磋加以完善。同时,教师应切记,深刻的思想永远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来源于书本的知识与生活的所见所闻。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可以还原时下讨论度最高的社会事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也可以给予每个学生不同的虚拟身份,如家长、学校领导、公司职员等,让他们站在自己角色的角度发表对待事件的看法。这样的训练,使学生不再拘泥于“学生”这个身份,而能将自己代入到更多不同的角色中,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培养其思维广度、构建较为完善的逻辑体系的同时,也给予其更多的创作灵感。除了自由的发言与讨论,学生也需要汲取名家名作的精华。为了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教师的展示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应挖掘名家名作背后的故事。如同样是讲述自己童年的《安妮日记》和《城南旧事》,就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作者性格的不同,呈现出迥异的风采。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将两本书改编为课堂情景剧,使他们在排练中加深对作者、对故事的感悟和理解。
3.智用情景,开展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教育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时,第一要重视“读”,让学生感受美。通过读,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尤其要重视朗读,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再现出来。如教学《答谢中书书》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利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山水画卷,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朗读。感受到山的高、水的清,感受到晨昏的热闹,进而感受到诗人的喜悦。第二要适当“导”,让学生欣赏美。教学中,学生初读文章时,往往难以揣摩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精妙之处,这时教师应在无疑处激疑,引导他们深入鉴赏。如《孔乙己》一文中,讲到“‘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时,引导学生分析句末为何撇弃句号、问号,而使用了感叹号;当学生读到“‘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一句时,引导学生思考,句末使用的句号,可否改为问号或感叹号?和原句有何差异?通过对这些学生很难注意到的细节的引导,来增加学生对文章细微之处的观察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趣味。[2]第三要强调“练”,让学生创造美。在学生体悟了文章的美感之后,教师可以呈现类似的写作目标,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如《与朱元思书》一课中,教师在屏幕上播放漓江山水的视频,让学生仿照《与朱元思书》进行写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语文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
4.凭借情景,进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训练
近年来,语文教材不断加重文言文分量,意在增强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这里的中华传统文化,远不止古代文人的遣词造句,更囊括了其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和美德,甚至从文章中表现出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习俗。这要求课堂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浅层的词句背默掌握,还应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情景教学法能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普及每篇古文及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学生才有能力还原作者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地贴近作者的本意。如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教师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经历,了解他如丧家犬般游历列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同时,教师通过PPT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儒家“仁”“义”的思想,使学生对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有整体的印象。否则,由于现代社会与当时时代的巨大差异,学生很难深刻、正确地理解到孔子的目的为何,也无法体悟儒家文化的精妙之处。
当学生能体悟到文章的深层含义时,教师应进一步地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验进行思考及反思,使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内化至学生心中。传统的说教式的引导,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麻木;这时利用情境创设,可还原学生生活中的情境,捕捉学生日常的情绪,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们讨论:如有学生上自习时,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就打扰他人,这样的做法正确与否?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优化自己的观点,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升,还使得中华传统美德得到传承。
语文核心素养虽然分解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但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是一个一个单独施行,更不可能是一个一个去分别实现的。无论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式,尽管会有侧重,但都是综合推进的。[4]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上,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1]李吉林.情境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EB/OL].[2018-02-28].http ://www.docin.com/p-341087002.html.
[2]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220-221.
[3]魏书生.好学生 好学法[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44.
[4]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EB/OL].[2018-04-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ca1d4c30102xf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