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历史考察
2018-04-03段妍
段 妍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什么是国家文化安全?指涉的对象是什么?这是梳理中国共产党国家文化安全思想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文化安全研究学者胡惠林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文化形态”,主要指“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1](P15)就民族国家而言,文化生存与发展最核心旨向是文化利益问题。从此意义上讲,国家文化安全实质是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免受危险或威胁的状态。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都是维护国家文化利益的具体体现,是不同时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解不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主张与策略各异。
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美苏两大阵营的尖锐对峙与帝国主义的封锁、威胁,“巩固社会主义新政权的独立生存与发展”是毛泽东思考国家文化安全的时代背景。这一时期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核心在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巩固新生社会主义政权。
1.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2]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帝国主义敌视新生政权,国内“民主个人主义者”及部分知识分子对美心存幻想,对社会主义政权心存疑虑,影响新生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危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在此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发动了全国范围的思想改造运动,重点改造知识分子,使其转变思想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同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政权而奋斗。毛泽东主张通过理论学习、加强工农联系等方式帮助知识分子转变立场,消除思想混乱,将思想统一于社会主义、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他指出,“在知识分子当中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很有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学得多了,就会把旧思想推了出去”,[3](P261)并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3](P273)从而使大家有“共同语言”,“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3](P273)此后,他还通过批判运动来纠正人们的错误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开展对《武训传》《红楼梦研究》以及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一系列批判,主张文艺理论工作者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反对并抵制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这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对于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4](P92)
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推行修正主义,再加之“波匈”事件,动摇了一部分人的社会主义信念,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严重影响。这使“毛泽东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可能失败’,并不在于其经济基础首先被动摇,而在于其‘文化合法性’率先丧失”。[5]他在1957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尖锐批判,“修正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它“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是比教条主义更有害的东西”,[3](P281)强调必须更加重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他认为,虽然“国内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还有阶级斗争,主要是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阶级斗争,而且还很尖锐”。[3](P282)他主张各级党委应坚持抓思想工作,“第一书记应该亲自出马来抓思想问题”,[3](P282)并强调全社会应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工作,“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3](P226)从而形成全国上下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良好氛围,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2.防止帝国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搞“和平演变”
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政策危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这一时期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封锁禁运、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生政权。伴随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利,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由“军事征服”逐渐转为“和平演变”。“和平演变”,实质是美帝国主义通过在思想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炮制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政权的言论,动摇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民众丧失对社会主义政权的信心,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1953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倡导用“和平的方法”解放“铁幕卫星国”,“他提出应该使社会主义国家‘被奴役的人民’得到‘解放’,成为‘自由的人民’,而‘解放可以用战争以外的方法达到’,‘它必须而且可能是和平的方法’”,[6](P1174)即通过在思想文化领域搞“和平演变”,实现社会主义国家过渡到资本主义国家。此后,他在多次讲话中扬言,“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如果他继续有孩子的话,而他们又有孩子的孩子,他的后代将获得自由”,[6](P1175)寄希望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实现“和平演变”。这些言论引起毛泽东的高度警惕。1959年,毛泽东在一次小型会议上深刻分析杜勒斯关于“和平演变”的多篇讲话,揭露美国通过“和平取胜战略”消灭社会主义的企图,提出我们要用事实有说服力地揭穿其所谓“和平”的阴谋,并明确提出了防止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策略主张。之后,他多次阐述防止“和平演变”的相关实施要求,如:提议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止社会主义政权蜕化变质。基于帝国主义寄希望“和平演变”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的企图,毛泽东还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作为防止“和平演变”的长久大计,并提出合格接班人应符合的五大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论述,渗透着他对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新生政权独立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责任与思考,是这一时期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确保国家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极“左”思潮的影响及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文化入侵的压力,“确保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邓小平思考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依据。这一时期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核心在于确保国家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1.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文化建设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能够为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指导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文革”后一段时间,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一度比较混乱。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内部分同志深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教条式地拥护毛泽东生前的一切言论及思想,推行“两个凡是”主张。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右”的思想影响,一些人借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否定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有益探索与积极贡献。对毛泽东的盲目拥护及全盘否定,都不是对待毛泽东的正确态度,不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理解,两者都会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不利于坚持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此,邓小平强调要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用完整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文化建设。一方面,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邓小平在1977年5月曾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不是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7](P39)此后,他又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理论上进一步批评“两个凡是”错误,并于1978年底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断。他讲道,“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7](P143)这一论述为人们摆脱思想束缚,批判“两个凡是”,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思想先导。另一方面,针对“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右”的思想,邓小平反复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7](P298)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就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使国家社会发展包括文化建设偏离社会主义轨道与方向,影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基于社会上存在的对毛泽东思想的“左”和“右”的错误主张,中国共产党中央于1981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7](P291)厘清了各种思想上的混乱认识,抵制了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人物、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言论,把全党的思想认识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确保中国文化建设事业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2.抵制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自由化”思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种资产阶级思想不断涌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起。“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要中国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8](P207)这一思潮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公然对抗,扰乱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威胁国家文化安全。为此,邓小平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改革开放之初,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散布怀疑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企图混淆人们的是非认识,扰乱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方向,使思想文化发展偏离社会主义轨道,最终达到“改变我们社会的性质”[8](P229)之目的。对此,邓小平在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必须同怀疑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做坚决斗争,维护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安全,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随着改革的渐次推进与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再次泛起,从搞“精神污染”到发动政治风波,其“自由化”程度愈演愈烈。
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在文艺理论界发难,搞精神污染,其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8](P40)文艺理论界作为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其思想的混乱,容易使人们产生“消极涣散、离心离德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怀疑以致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8](P44)扰乱思想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不利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针对这一情形,邓小平明确提出,“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8](P44)并严厉指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8](P39)强调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确保思想战线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此外,“自由化”分子还发动政治风波,企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要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必须坚决抵制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化”思潮,捍卫思想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三、明确提出国家“文化安全”命题
伴随冷战的结束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淡化,文化地位日渐显现,并在综合国力较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冲突对抗日益激烈。面对这一情形,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国家“文化安全”命题,并强调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其对不良文化的“免疫力”。
1.明确提出国家“文化安全”命题
毛泽东、邓小平时期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深受冷战思维影响,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与意识形态斗争,注重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与确保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冷战后,文化作用日益凸显,愈来愈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日益频繁,文化安全问题日趋显现。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理论,认为“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分类不再是冷战中的三个集团,而是世界上的七八个主要文明”,“在这个新世界中,区域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9](P6-7)这一论断在世界范围引起强烈反响。深受内外环境的影响,江泽民深刻思考文化安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于1999年在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维护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10]的目标任务。尽管此次“文化安全”是与政治、经济安全并列而提,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却属首次,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对“文化”重要性的肯定及对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视。
胡锦涛根据更加开放环境下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强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主张。他在2003年8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到,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强调必须“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侵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11]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必须直面与解答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安全机制,要“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12](P290)此次全会第一次以文件形式肯定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紧迫性,将“文化安全”纳入国家“四大安全”之列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已成为全党共识并得到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13]将国家“文化安全”确定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赋予其战略价值。从江泽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到胡锦涛的国家“文化安全”,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文化安全”命题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认识的深化,为经济开放条件下更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认识支撑。
2.积极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冷战后,文化霸权、文化殖民成为西方国家侵略扩张的主要手段。其凭借经济技术优势,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使部分人产生“西化”倾向,这在无形中消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危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对文化侵略与渗透,我们不仅要增强防御不良文化侵袭的文化安全意识,更为根本的是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中华文化对各种不良文化的“免疫力”。
文化软实力的强大,不仅能够为中华文化在激烈的文化碰撞激荡中赢得主动权,而且能够增强中华文化免疫力,提升其对不良文化侵略渗透的识别力、抵御力与消解力。江泽民审视冷战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著名论断,认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14](P390)肯定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他认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展开了相互激荡”,[14](P390)认识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激烈。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赢得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的主动权,从而自觉识别、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略渗透,消解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14](P391)此外,他还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精简机构的巨大压力下,1998年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机构支撑和管理保障。2000年,“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指示,这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得到国家高层的肯定与认可,被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进一步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并主张“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5](P561)从而增强国家文化整体实力。
胡锦涛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讲道,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16]指出了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性。为增强国家文化实力,他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进行相关部署,强调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实营造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16]同时强调要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16]在文化产业方面,胡锦涛主张通过“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等方式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挥其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上的支撑作用。总之,从注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上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增强了中华文化对不良文化的免疫力,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四、“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下的国家文化安全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多样的文化安全威胁与日益复杂的文化发展环境,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思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强调弘扬传统文化,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的根基作用。
1.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文化安全不是孤立的。文化安全与否,关系到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总体安全。同时,文化安全的维护,需要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的支撑与保障,需要总体国家安全战略的积极推进。正因如此,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当前文化安全的复杂形势,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思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确立其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的战略地位。这具体表现在:
首先,“总体国家安全观”所蕴含的整体协同思维,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战略思考。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7](P200)并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应“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17](P200)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丰富,涵盖范围广,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文化,从社会到人民,从国内到国际,覆盖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体现其“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17](P202)的整体协同思维,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重要战略思考。它启示我们: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要有整体协同性,不仅要捍卫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安全,还要注重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主流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活力、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水平以及提高国民精神文明素养等。这就强调既要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又要抓主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既要抓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又要抓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等;从各方面齐抓共促,整体推进,从而真正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其次,“总体国家安全观”所体现的整体协同思维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战略支撑。为协调配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提出积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17](P201)在一体化国家安全体系中,文化安全与其他安全因素紧密结合、相互融合,构成有机整体,共同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同时,文化安全与其他安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他安全因素也为维护文化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如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及生态、资源安全为文化安全提供基本前提;国土、军事、核安全为文化安全提供后盾力量;科技、信息安全为文化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确保网络技术领域的文化安全等。此外,中国还设立配套的专门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国家安全工作,并颁布实施《国家安全法》,从而为维护包括文化安全在内的各领域安全提供机构支持与法律保障。一体化国家安全体系的构建、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国家安全法》的颁布等,构成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也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战略支撑。
2.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的根基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8](P25)一语道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抵御西方文化侵略渗透的深层次作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根基力量。其根基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国家要在世界文化交流激荡中赢得主动,维护本国国家文化安全,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后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积淀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饱含中华民族深刻的哲学思考、人文关怀、道德教化和价值理念,“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7](P155)同时,发掘、创新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有助于增强文化活力,提升文化吸引力。因此,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来说:其一,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使其得到更好保护与传承,从而减少珍贵文化遗迹、文化传统的破坏、消失。其二,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在保护、传承基础上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文化产品作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品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实力。
其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17](P163)具有整合多元思想文化的重要功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是对西方思想文化侵蚀渗透的有力回击,它能够整合、统摄多元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引领思想文化发展方向,是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复杂文化发展环境下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举措。习近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他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7](P164)强调要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为此中国共产党中央还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7](P164)
最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本质上属于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外最直接的表现,它关系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强弱,关系着中国消解外来思想文化冲击能力的强弱。在此意义上讲,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7](P156)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种种误解,重塑中国的良好形象,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而“讲好中国故事”,有赖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向世界“讲”中国发展道路、治国主张、外交理念及国际责任的“故事”,而且还要向世界阐释“中国故事”赖以形成的历史文化根基,即:阐明“政在养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思想以及“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合思想等,是中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执政为民宗旨,遵循和平发展、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的深厚传统文化渊源。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抵御各种思想文化侵略渗透的重要文化资源,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发挥了根基作用。
梳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发展历程可知,毛泽东、邓小平时期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深受冷战思维影响,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与意识形态斗争,主张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及确保国家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冷战”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现,文化冲突对抗日益激烈,从江泽民到胡锦涛,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国家“文化安全”命题,并注重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其对不良文化的“免疫力”;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思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主张各有侧重,但将文化安全问题同国家的生存、稳定与发展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国家文化安全探索全过程的一条主线。
参考文献:
[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沈壮海.关注文化安全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4-02-10.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郭德宏,李玲玉.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5]韩毓海.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上)[J].文艺理论与批判,2008,(1).
[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0] 江泽民.在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2-27.
[11] 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J].高校理论战线,2003,(9).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5]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1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8]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