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到 真热闹

2018-04-03王素晴

山西教育·幼教 2018年2期
关键词:窗花舞龙民俗文化

■文/ 王素晴

“春节到,春节到,敲锣打鼓真热闹,小朋友们哈哈笑,恭祝大家新年好……”春节是农历新年,象征团圆、喜庆、吉祥、幸福,也意味着一年新的开始。人们用极富地域特色的庆祝方式辞旧迎新,传达来自本土的文化信息。

节庆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节庆活动,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民族文化经验。恰逢春节将至,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布置家庭环境、给孩子讲一讲春节故事和传说、共同制作品尝春节美食、参加传统节庆活动,激发孩子浓烈的民族情愫,为童心烙上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之印。

耳朵倾听:迷人的春节传说

故事是深受孩子喜爱的形式,家长可以收集与春节相关的绘本和故事,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春节民俗文化。

1.年的传说

“为什么要过春节?”“春节有哪些传说?”……对于春节,孩子往往有无数个“为什么”。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讲“年的传说”:

从前,有一只怪兽,它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躲在海底下,每到春节来临时,年兽就会从海里爬出来,到附近的村庄吃掉所有的牛羊鸡猪,甚至人。春节又快到了,人们知道年兽要来了,就纷纷赶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村子里来了一位白胡子的老爷爷。一位老婆婆劝他赶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却说:“我不怕年兽,年兽反而会怕我。”原来,白胡子老爷爷有三样宝贝: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最怕这些了,当它看到穿红衣的老爷爷,听到震耳的爆竹声,就吓得逃回了海底,再也不敢上来了。从那以后,每到春节人们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在窗子上贴上红窗花,还会放爆竹、烟花,庆祝春节。

讲完以后,家长可以通过询问孩子“人们为什么怕‘年’?白胡子老爷爷有哪三件宝贝?人们过年会做些什么?”等问题,帮助孩子理解传说的内容,加深年俗印象。

2.十二生肖

“我和弟弟的属相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小老鼠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个?”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十二生肖,家长可以和他们相互交流各自的属相,知道今年的生肖。家长也可以借助《十二生肖的故事》,让孩子了解“十二生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年份表示方法,它代表着人们的一种寄托和想法,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每种动物代表一种生肖,也就是一种属相。”最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画一画十二生肖,和孩子玩十二生肖“接龙”或者“填空”的游戏,还可以尝试编一编“十二生肖”的儿歌,如“小老鼠吱吱叫,大水牛弯弯角,老虎山上一声吼,吓得兔子快快跑。龙在云里翻跟头,蛇在田里伸懒腰,大马铃声叮当响,乐得山羊胡子翘。猴子爬树蹦蹦跳,公鸡屋顶喔喔叫,小狗正在看门口,猪儿却要睡大觉。”以方便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属相以及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指尖灵动:参与春节环境布置

贴窗花、写对联、贴福字、挂灯笼……这些习俗,能增加春节喜庆、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窗花、对联、灯笼这些物品可以去市场采购,家长也可以视孩子的年龄情况,与其一起动手制作。

1.写春联

如大班孩子已积累一定的“前书写经验”,家长就可以将红纸按需要裁剪成条状,折叠均分,鼓励孩子用毛笔蘸墨书写。写完后,家长和孩子一起认识对联的“上联”“下联”“横批”,感知上下联字数相等的特点,了解春联的来历以及春联的寓意等等。另外,贴福字时,家长也要重点引导孩子了解倒贴福字的原因,即福“到”了,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有福气、喜气相伴。

2.剪窗花

窗花是春节民俗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通透的玻璃窗上如果能贴上孩子自己剪的窗花,想必他们内心感受到的不仅是喜庆与吉祥,还有自信和愉悦。我们可鼓励孩子用以下几种方法学习剪窗花:

(1)沿轮廓剪,孩子按照已经画好的轮廓线来剪出所需要的物体形象。不过家长选择图案也要注意,所画的形象应大些,轮廓线简练些,不能有太多凹凸。

(2)折叠剪,就是将纸折叠后再剪出图案的方法,剪出的图案具有对称、均衡感。折叠剪的第一步是折叠,一般折叠2-3次为宜,否则孩子会剪不动。正方形或圆形纸围绕中心呈现放射状折叠数次后,可剪出窗花。剪完后,要按折叠顺序逐层地揭开,动作要轻,接着将作品摊平,夹在书里压一压,以保持窗花作品的平整。

另外,家长可以和孩子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如了解窗花所表现的题材,比较单色剪纸和复色剪纸的不同,引导孩子欣赏衬色、套色、拼色、染色剪纸的方法等等,体验中国剪纸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此以外,用来布置春节环境的还有灯笼、年画,家长也可鼓励孩子做一做。

家长与孩子一起布置春节家庭环境,将动手操作与环境创设相结合,不仅让孩子了解了写春联、剪窗花等方面的知识经验,还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了实实在在的民俗文化。

舌尖品尝:香甜的春节美食

春节作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风俗习惯,其中就包括非常重要的饮食文化在里边。鸡鸭鱼肉、南北炒货、油酱茶酒、糖点果品等美食都是年货中的“重头戏”。

1.包饺子

许多地方在除夕夜有吃饺子的习俗。包饺子要和面、擀皮儿、拌馅儿……每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学习包饺子。刚开始学,孩子可以用包饺器辅助练习,还可以练习擀皮儿、拌馅儿。包饺子过程中,家长可和孩子讲述相关的文化习俗:饺子有“更岁交子”之意;饺子中放糖,是祈求来年生活幸福甜美;煮饺子时放一点盐,口感更加筋道;饺子煮熟后,要往锅里添加凉水,这样可以保证馅儿熟透,而饺子皮却不烂;吃到饺子中硬币的人,会在新的一年里走好运……

2.搓汤圆

糯米面兑水后,在搓、揉、团、压、拉、拍的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糯米面的粘性和松软。家长可在与孩子搓汤圆时告诉孩子:汤圆有“全家团圆”“幸福圆满”寓意,吃了汤圆全家人会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品尝汤圆时,家长可以和孩子相互拜年,互赠吉祥话,祝福家人健康快乐、圆圆满满。

另有其他地域特色的春节美食,如蒸年糕、蒸花馍等等,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做、尝一尝,和孩子一起了解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

身姿飞扬:热闹的节庆活动

春节期间,最吸引孩子的应该是放花炮了。震天的响声、绚丽的花火,给孩子带来愉悦的视听享受。此外,家长还可以用更健康更环保的方式庆祝新年,给孩子营造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节日氛围。

1.舞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所向披靡、威力无穷,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喜气。春节的舞龙活动是中国最具传统的民俗活动。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舞龙表演,也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条“龙”,在学习舞龙的基本动作后,一起进行舞龙表演。

收集废旧矿泉水瓶10只,打孔并用皮筋将矿泉水瓶首尾连接,在第一只和最后一只矿泉水瓶上分别粘贴上龙头和龙尾。然后在“龙头”“龙身”“龙尾”下端粘上报纸卷成的小棒。揉一个报纸球做龙珠,外面裹上鲜艳的彩纸。也可以找来围巾、布条或是粗一点的绳子稍加装饰作为舞龙的道具。

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舞龙表演,一起学习基本动作,待熟悉动作后,家长就可以带领孩子一边听音乐一边玩舞龙游戏了。

2.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典型的庆祝节日的形式。家长可以和孩子观看“扭秧歌”视频,简单了解秧歌的起源及使用的道具,让孩子了解北方的踢鼓秧歌,一起学一学男角的踢腿动作、女角优美利落的舞姿以及用鼓伴奏的方法。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喜欢的角色学一学、玩一玩,鼓励孩子尝试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动作特点和表演趣味。

以上两项活动,家长不要苛求孩子动作到位、标准,只要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自由、自主、愉悦地游戏,感受到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就可以了。

其实,关于春节的民俗活动还有很多,如带领孩子购置年货、去亲朋好友家拜年、家人之间互赠贺卡、了解压岁钱的寓意等等。家长如果能抓住教育契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就能帮助孩子积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给童心烙上民俗文化之印,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为其塑造人文性格和爱国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窗花舞龙民俗文化
剪一朵窗花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舞龙
剪窗花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剪窗花
中秋舞龙
剪窗花
新年到,来舞龙
舞龙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