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

2018-04-03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言障碍自闭症障碍

吴 铭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31)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autism)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美国每一个小时就有约三名儿童被诊断为自闭症患者,全球自闭症流行率约为1%,且每年呈增长趋势。加利福尼亚发展服务部2003年的一份研究[1]表明,1987年至2003年期间,加州自闭症的流行率增长了634%;2000年至2005年间增长了16%;其中儿童患病率约为1.14%,男孩患病率显著高于女孩;2018年4月26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的2018年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病率的最新统计数据为1:59;比2016年发布的数据1:68上升了15%。

自闭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语言、社交和沟通障碍,且常伴有重复性刻板行为、兴趣狭窄。与正常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说话较晚,通常38个月后才能说话,而正常儿童开始说话的时间为8-14个月,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尤为突出。

1996至2015年间,国内关于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核心文献仅有20余篇[2]。文献作者多为业余兴趣爱好者,一线人员参与较少,专业性较弱;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外文文献的阅读为主,极少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即便采用了实证研究,实验材料又以自编的汉语材料为主,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对自闭症病理机制的认识相对有限,因此自闭症患者的康复治疗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社会重视度不高,自闭症患者康复的几率较小,儿童一旦被诊断为自闭症就难以康复,语言、社交以及沟通障碍为其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虽然个体差异显著,但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问题。因此,研究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对自闭症儿童教育和康复治疗极为重要。笔者从独立的语言范畴出发,结合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特征,将其语言障碍分为音韵、语义、句法和语用能力这四个方面的障碍,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力求为未来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和教育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

一、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特征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是个体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文明也是思维的产物。儿童出生后一年半的时间里便开始通过语言与外界进行沟通。正常儿童在逐渐掌握大量词汇的同时又以极快的速度获得语法,因而能通过适当的方式完成与他人就某一话题的交互对话,将自身的想法表达成连贯的语段。

但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在语言表达和理解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致使其交流受限。他们当中有人一生都无法获得语言;有人仅能掌握少数简单词句,但却完全无法与人交流;还有人虽能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障碍[3]。

正常儿童句法能力的发展与语义、音系间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但自闭症儿童在三者间的发展却是相互孤立的。他们的语言发展状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词汇、句法和形态特征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在词汇、句法、形态特征等方面和正常儿童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尤其是词汇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正常儿童。

周滢[4]发现不同类型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词汇表达方面存在特异性。高功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整体词类发展过程和正常儿童基本一致,词汇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词类分布稳定,大部分主要词类的发展与正常儿童相比无明显差异,仅有个别词类的发展和使用存在困难。他们常使用大量自创的新词和偏僻的书面词汇,实际中却常常无法理解词义上相反的词语。例如,他们常把“开门”当成“关门”,把“来”当成“去”;无法理解肯定句与否定句,例如“行”和“不行”,“去”和“不去”,“吃”和“不吃”,“听”和“不听”等;常常以事物的某种属性指代事物本身,比如把“冷”说成“雪”,把“黑暗”说成“晚上”,把“香”说成“花”等。

此外,词汇与物体的匹配错误也是高功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词汇表达时的显著特征之一。例如,他们常用“苹果”指代“香蕉”,用“铅笔”指代“卡车”,用“鞋”指代“汽车”,用“书”指代“房子”等。虽然正常儿童在词语习得的过程中也会经历类似的词汇与物体指称错误的现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词汇量的增大以及父母、老师等的纠正后,正常儿童使用词语与物体的指称逐步匹配,逐渐能正确使用词语。但高功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这种不匹配现象并不会消失,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5]。

低功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词汇使用上存在困难,但仍具有一定数量的言语。他们整体词类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正常儿童,不仅整体使用词汇上存在困难,而且词类的词型数还严重低于正常儿童所能使用的数目[4]。此外,各词类使用比例也很不稳定。荆伟、方俊明[5]认为低功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言语的实质是被动的回应和机械的模仿,词汇呈现出“伪”产生的现象。语言表现为回声式语言,是对父母语言的机械重复。周滢[4]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低功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所具有的词汇大都是建立在成人的言语基础之上,或是在惯常的言语活动之上,并非同正常儿童一样,是通过理解,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而主动产生的。

句法上,自闭症儿童的平均句长增长曲线和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曲线无明显差别,但句法结构的丰富性却不如正常儿童。形态特征上,自闭症儿童在时态、性、数、格等一致性标记方面存在障碍。英语自闭症儿童在动词时态的变化上表现出很大困难,汉语自闭症儿童对于动词后面表体态的诸如“了”、“着”和“过”等语素也表现出类似的缺陷,他们在词汇的理解和使用上都存在很大的困难[6]。

(二)代词的逆转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特征还表现在代词的逆转使用和错误使用上。

由于自闭症儿童概念化加工过程存在障碍,无法将自己和他人的概念进行概念化加工,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说话时有回避使用人称代词的倾向,即使使用了人称代词,在使用中也常常犯错。如常用“你”来指代自己,用“我”来指代交谈的对象。实际生活中也常常出现代词误用的现象,如较少使用人称代词“我”的宾格,而倾向于使用指物和指人的名词代替这类代词的使用,倾向于使用名词指代人和事物。

虽然代词的逆转使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稍有好转,但李晓燕、周兢[3,7]仍然认为代词的逆转使用是自闭症儿童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回声式语言

在正常儿童咿呀学语阶段,自闭症儿童却缺乏有意识的语言模仿,但其无意识的模仿能力较强,甚至只有模仿性的语言,被称为“鹦鹉式”或“回声式语言”。回声式语言分为即时回声式语言和延时回声式语言两类。即时回声式语言指自闭症儿童重复刚刚听到的所有或部分话语,例如问“你喜欢吃什么”时,回答“你喜欢吃什么”;“你叫什么名字”时,回答“名字”。延时回声式语言指自闭症儿童重复在过去某一时间或时刻听到的话语,例如第一天询问自闭症患者“你的名字”,第二天问“你喜欢吃什么”时,他们却回答第一天提问者提问的内容“你的名字”等类似的情况。

Prizant B M[8]认为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处理模式和语言的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行为有即时回声、延时回声和社会交互式行为。正常儿童正是通过模仿周围环境中的语言来习得母语,但他们的模仿并不只是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地模仿,因而在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到回声式语言[9]。如在刚开始学说话时,父母指着面前蹲着的猫,对儿童说“猫”,儿童也回应“猫”。这种回声式语言被认为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正常阶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回声式语言的使用将逐渐降低乃至消失,通常在儿童两岁半时逐渐消失,三岁以后若还出现回声式语言则认为语言发育不正常,考虑该儿童存在语言障碍。

尽管自闭症儿童在互动的结果上存在障碍,但却能理解谈话者的提问,并能产生适当的诸如眼神或动作等的非言语行为,相对于完全不理睬或不回应行为,这一发现又更进了一步[7,9]。不过由于自闭症儿童在理解话语方面存在困难,因而不具有适当回应他人语言的能力,但回声式语言使得他们有与他人交流的倾向,能在对话过程中产生话轮转换现象。因此,自闭症儿童的回声式语言表明自闭症儿童拥有和他人交流的欲望,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教育时,不能一味地排斥回声式语言,同时对他们也应该心存关爱、宽容、包容之心,应多给予鼓励。

(四)语言韵律失调

韵律(prosody)是超音段特征之一,能调控和增强语音信号。声调是一种汉语语音单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语言韵律失调相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其他语言特征而言更难以改善。

与正常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在韵律感知和表达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说话平淡无味,没有正常儿童说话时的“抑扬顿挫”。高功能自闭症儿童(HFA)和阿斯伯格症儿童(AS)的语言在语音方面表现为单调或机器语调,音高使用不足,较难控制音量以至于有时还会突然发出尖锐的叫声和哭喊声[10]。而且尖叫和哭喊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患儿聚集在一起,只要其中一人尖叫起来,其他患儿也会跟着一起尖叫、哭喊。

PHAN THI TRA MY[11]认为,具有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既无法理解他人的话语,又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往往采用哭喊、尖叫、手势或僵硬的肢体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当他人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意图时,他们会表现出极端情绪,如哭闹、尖叫等,有时甚至会出现危险的自残行为。此外,自闭症儿童的声音质量较差,较难掌握重音。

二、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大部分涉及到构音器官、听觉系统以及脑区神经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可分为构音障碍、嗓音障碍、听力语言障碍、共济失调性构音困难等多种语言障碍[12]。若基于语言学的独立范畴,可将语言障碍划分为音韵能力障碍、语义能力障碍、句法能力障碍、语用能力障碍等。

(一)音韵能力障碍

自闭症儿童的语音较为清晰,但语音发展较正常儿童迟缓,语音错误与正常儿童和弱智儿童类似,错误类型和犯错频率与正常儿童相比无明显差异。但他们存在构音障碍、声调障碍、停顿异常等语音障碍[11]。他们的语音会出现替代、遗漏、省略、添加等现象,如用“c”代替“zh”,“fei ji”念成“fe ji”或“fei”或“fei jie”等;对于汉语自闭症儿童而言,汉语声调中的三声最为困难,其次是二声和四声,如在“爸爸,我想吃苹果”这句话中他们会用一声代替所有声调;会出现诸如“我叫曾芳兰”停顿为“我(停顿)叫曾芳兰”等的停顿异常的语音障碍。

相对于正常儿童而言,自闭症儿童更易犯重音错误,他们常把重音放在不该强调的词语上。PHAN THI TRA MY[11]指出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在语音方面还表现为语言节奏机械,无法根据情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音量,有时会突然间发出高调或尖叫,突然间发出悲哀或悲鸣声。

(二)语义能力障碍

自闭症儿童的语义能力障碍表现为难以对语言概念进行高度的信息处理,对语义概念难以灵活运用。

相对于正常儿童的词汇习得模式而言,自闭症儿童的词汇习得模式恰好与普通儿童相反,他们理解词语的能力相对滞后,对词义的理解存在困难,因而重新提取词义时存在障碍。例如,他们不使用“知道”、“想”、“记得”、“假装”等表示心理状态的词语。还不能较好地使用诸如代词、社会以及情感等方面的词汇[5]。这表明自闭症儿童在掌握某些类型的词汇时存在障碍,无法了解交流对象的谈话内容,表现出范围狭窄的、无法与情境相协调的使用方式。[13]

自闭症儿童习得的词汇在词性上与唐氏综合征儿童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他们也能掌握形容词、名词、动词等词性[7]。甚至有些自闭症儿童在词汇量方面还有超常的表现,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记忆整部词典。不过自闭症儿童虽有形成概念和理解意义的能力,但在上位概念和时态概念这两个词汇概念方面存在显著异常[14]。他们在语义上存在的这些障碍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句子和语篇的理解。

(三)句法能力障碍

自闭症儿童的句法发展过程、顺序与正常儿童大致一致,语言习得机制也同正常儿童类似,但语言发展速率却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语法复杂性较低,平均语句长度(MLU)也低于正常儿童;语法使用范围狭窄。Condouris Karen等人[15]的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在平均语句长度(MLU)和句法生成指数(IPSyn)上均存在障碍,平均语句长度和句法生成指数均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习得的语法结构较同龄的正常儿童简单,且不能灵活运用,使用不准确,未能达到正常儿童语言使用水平。这主要是由于自闭症儿童使用的语法是基于模仿产生的,采用了完形的学习策略,因而造成语法处理一直停留在低级阶段[13]。Prizant B M[8]认为自闭症儿童产生语法障碍的原因主要是自闭症儿童的语法模仿是采用回声和程序惯例进行的简单、机械式模仿,因此产生的语法死板、狭窄。

(四)语用能力障碍

自闭症患者不了解会话规则因而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无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无法根据会话原则进行有效的会话。李晓燕、周兢[7]认为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语用能力的障碍上,语用能力的障碍又主要分为言语交流行为(communicative act)、会话技能(conversation skill)和语篇能力 (discourse competence)这三个方面的障碍。

1.言语交流行为

自闭症儿童存在着言语行动类型习得和使用的困难[7]。对正常儿童的言语交流行为研究的是他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的语言需求,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更清晰的交流倾向。自闭症儿童缺乏社会性言语行为,他们虽然也能像正常儿童一样运用语言提出自己的要求,却极少使用某一类或某几类指向人的一些社会指向性言语行为类型,例如评论、展示、感谢听者、要求信息等。他们极少评论正在进行或过去进行的行为,使用的语言不提供新的信息,不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意图。他们无法参与就某一话题进行的讨论,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同他人交流的欲望逐渐降低乃至消失,社会交流意图出现倒退的现象。[7,13]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被动性很强,他们往往是在大人的反复督促下(或问话时)才说话,即使有简单的语言能力,也不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自闭症儿童会通过拉着成人的手来实现成人帮助自己拿某种东西的愿望,但他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该客观事物上,缺乏维持交流的意图。[13]

2.会话能力

自闭症儿童同正常儿童一样,也能在会话中产生话轮转换,但他们在会话过程中会出现不回应或不恰当回应的现象,如缄默、尖叫、哭闹等[3]。此外自闭症儿童发起话题的能力也较弱,他们极少主动与同龄儿童搭话,基本上只有在其他儿童主动搭话时才能产生勉强的会话。但他们的答非所问常常违背“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因而难以维持正常会话过程。

3.语篇能力

自闭症儿童的情境叙事能力不足,对交流对象和情境的敏感性较正常儿童低,更易出现违背语用的情况,说话常常含糊其词,说大量无关的话,使得听者理解十分费力。

三、结语与展望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接受能力和正常儿童相比无明显差异,但他们在核心语言(core language),表达性语言(expressive language),语言内容和语言记忆方面存在不足[16]。鉴定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缺陷不仅需要语义知识,还需诸如语言记忆和语言内容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此外,语言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即说话者现在的言语行为会受到过去言语行为的影响,而现在和过去的言语行为又会影响其将来的言语行为;语言受到说话者的经验、社交和认知行为的相互影响[17]。但目前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的研究大多关注其语言障碍表现出的特征,对语言障碍产生的原因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建议未来对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还可考虑语言范畴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认知、社会经验等的综合影响。

目前国内关于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大都偏重于从独立的语言范畴研究,对语义和语用障碍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但对于语音和语法障碍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建议未来研究的侧重面可偏向于语音和语法障碍领域。

国外对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较国内成熟,但国内相关人员对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重视程度仍不高。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谱系,因而语言特征也不尽相同,国外对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相关研究是否适用于国内还值得商榷。

此外,促进多种研究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将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与认知神经科学、心理语言学、脑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采用诸如眼动、ERPs、EEG、fMRI等的相关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其服务。

猜你喜欢

语言障碍自闭症障碍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吕英教授治疗自闭症语言障碍的用药规律分析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学前特殊儿童语言障碍的矫治策略
跨越障碍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