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区级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探索实践与突破路径
——基于区级培训课程建设的视角
2018-04-03朱郁华
朱郁华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 青浦 2017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时代命题,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提升教师培训质量,需要从培训课程这一关键要素寻求突破,需要从培训课程建设这一核心层面去探索实践。如何提高培训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度,提升培训课程内容与一线教育教学实际的关联度,加强培训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的规范性,进一步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提升教师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十二五”期间,区级培训课程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按需施训”探索构建区级培训课程体系
“按需施训”,即按照“教师需求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区级培训课程设置框架研制——区级培训课程研发与征集”的实践逻辑,探索构建区级培训课程体系。其中,“教师需求把握”旨在明确教师“现在在哪里”,是体系构建的起点;“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旨在指明教师培训“到哪里去”,给教师发展“建模子”,是体系构建的关键点;“区级培训课程设置框架研制”旨在为区级培训课程研发“做引子”,是体系构建的着力点;“区级培训课程研发与征集”旨在帮助教师“如何到那里”,给教师能力素养提升“开方子”。
(二)顶层设计提高区级培训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国家关于教师培养培训相关文件精神,基于区域教师培训需求,通过文献研究、经验筛选、教师座谈以及不同发展阶段教师能力素养特征分析,设计并形成“3个维度、4个成长阶段、11个能力素养领域、若干条知能指标”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和“3个维度、13个模块、70个课程主题”的“区级培训课程设置框架”。“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旨在帮助教师自我诊断、自我反思,明确培训需求,自主选课学习,引导教师进阶发展;“区级培训课程设置框架”旨在提高区级培训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为区级培训课程开发提供选题方向和范围(参见表1)。
(三)以技术路径和质量标准保障区级培训课程质量
通过理论学习、案例研究、专题研讨等方式,形成“基于教师需求——确定课程主题——编制课程纲要——编写课程脚本”的课程开发技术路径(参见图1),形成“3个评价维度、8个关键要素、15点具体要求”的区级培训课程标准体系,以此“规范和引领区级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保障区级培训课程的质量,以优质的课程支撑有效的培训”[1]。
表1 中小学教师区级培训课程设置框架表
“十二五”期间,区级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课程供给不充分不平衡,课程内容针对性有待增强,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院校协同,还需要跨部门合作,更需要技术路径的突破。
图1 区级培训课程开发技术路径图
二、“十三五”期间,区级培训课程建设的突破路径
基于“十二五”期间在区级培训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结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的学习与研究,“十三五”以来,区级培训课程建设努力在培训目标设定、培训需求把握、培训课程设置、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寻求突破。
(一)以学定培,建立分学科的培训目标体系
把教师培训的落脚点放在有效落实学科课程标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上,以学定培,对应学科课程标准,按照“学科课标的学习领域(主题)——教师的学科教学领域——各领域主要工作事项——每一事项的教学知能指标(培训目标)”的实践路径,建立分学科的培训目标体系。如依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基于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任务及实践需求,构建“6个学科教学领域、30个教学工作事项、115个教学知能指标(培训目标)”的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知能指标体系。其中,6个学科教学领域分别是学科整体理解、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5个学科教学领域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5个一级课程内容主题对应,增设了“学科整体理解”这一具有统摄性的培训领域。建立分学科的教学知能指标体系,实质是将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转换为教师的教学知能指标(培训目标)。
(二)能力诊断,准确把握教师的学科培训需求
教师学科培训需求的实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源于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现状与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认知。[2]如何准确把握教师的学科培训需求,在笔者看来,学科教研员可以对照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中“教学能力诊断级差表”,设计、开发适合本区学科教师情况的教学知能诊断工具,包括知能诊断试题、课例和案例等。通过教师自我诊断,判断自己教学知能现状,明晰自己学科专业培训需求,选择适合的培训课程,自主参加培训。或学科教研员运用“教学能力诊断级差表”和教学能力诊断工具,通过试题诊断、课堂观察、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多种途径,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准确判断教师学科培训需求。通过教师自我诊断与学科教研员组织他测相结合的方式,准确把握教师的学科培训需求,为设计与开发有针对性的学科培训课程提供依据。
(三)需求导向,形成分层次的学科培训课程设置框架
基于学科教学知能指标,结合学科培训需求,运用DACUM分析法,按照“做事”的逻辑,即按照“学生的课程学习领域(主题)——教师的学科教学领域——各领域主要教学工作事项——每一事项的培训课程主题——每一培训课程主题之下的课程专题”的实践路径,梳理出教师学科教学各领域应具备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形成培训和工作紧密结合、以有效落实学科课程标准为本的分层次学科培训课程设置框架,“解决学科培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分层次、随意拼盘、偏于理论等针对性不强的突出问题”[3]。如依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基于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任务及实践需求,构建了“6个学科教学领域——30个教学工作事项——115个教学知能指标(培训目标)——52个培训课程主题——145个培训课程专题——145项培训内容要点”的初中化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框架。其中,52个培训课程主题与培训目标相对应,145个培训课程专题与水平层级相对应,145项培训内容要点与教学知能水平级差点相对应。
(四)研制开发,形成有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学科培训课程群
目标引领、能力诊断、需求导向,为设置针对性的学科培训课程提供了专业指南,为不同层次的教师铺就“如何到那里”的道路。而学科培训课程的研发,一方面需要针对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的培训课程主题,以实践问题整合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进行研发,形成以有效落实学科课程标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本的学科培训课程群,解决学科培训课程供给缺失、不成系统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从不同教师其教学能力水平层级不同出发,围绕学科培训课程主题,研发每一个课程主题下体现水平进阶的培训课程群,供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自主选择,真正实现以教学能力水平为依据研发课程,增强课程的针对性。通过研发学科教学各领域的培训课程及其阶梯性的培训课程,形成可选可用、递进式发展的“课程群”,切实提高培训课程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指向教学实施的应用性。
以学定培,构建目标引领、需求导向、实践取向、以有效实施新课程为本的学科培训课程体系,这实质是将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目标转换为教师的教学知能指标,把培训课程内容与学科教学实际对接,解决了学科培训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脱节的问题,从培训课程建设这一核心层面上提升了学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彰显了为学生学习而研修、为学生成长而发展的培训理念。▲
参考文献:
[1]朱郁华.上海市各区县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4):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教学)[S/OL].[2017-12-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712/t20171228323255.html.
[3]王永红.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经验与反思[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