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探析

2018-04-03黄英

记者观察 2018年33期
关键词:思潮话语思政

文/黄英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高校是党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的信仰者、捍卫者、建设者和传播者,其意识形态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的育人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迫切性

长期以来思想领域的争锋、较量一直在持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当今世界,“核弹与火箭”的较量退居幕后,“意志与思想”较量走向台前,意识形态话语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的争夺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毫无疑问,牢牢占领自身意识形态阵地是各国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各国较量中的关键筹码。

(一)持续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新时代的中国正处在向决胜全面小康全力冲刺期,也处在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是急剧释放的,因为我们仅用了几十年就基本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诸多矛盾搅合在一起必然对意识形态产生的冲击力可想而知。同时作为世界上仅有的社会主义大国,西方国家对我国不断发展壮大视为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从未停歇,这对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急迫的要求。

(二)自媒体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消解着我国高校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和思潮大量涌入和广泛传播,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等纷纷出场,这些社会思潮打着“自由”“公正”的口号蛊惑处在人生“灌浆期”的青年学生,青年群体很容易被那些貌似系统化的理论和客观公正的事实描述所折服,从而动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新时代下,高校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他们不再被动接受主流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不会简单追随主流意识形态。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艰巨性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不同程度的“本领恐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职业压力和职业生存挑战,表现为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学校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慕课、微课、碎片化学习方式破除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时空局限。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再是单向性的灌输教育,而是要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等。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时刻关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成就和诸多问题,同时也要把新的教学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可以这么说,今天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同程度都感受到了“本领恐慌”。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与高校其他专业教师群体不同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师,同时也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这一教师群体端的是‘政治碗’、吃的是‘政治饭’,干的是职业革命家的活,其职业使命就是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可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等平台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观点和方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学会用历史思维看待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客观地看待中国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看到近代以来的百年流变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对执政党合法性的认同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最主要的教育主体。“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有过硬的意识形态能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意识形态能力的着力点

职业能力是一个人能否进入某一职业的先决条件。应该说,意识形态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群体最核心的职业能力。一般来说,意识形态能力主要体现为思想辨别力、理论创新力、共识凝聚力和话语支配力等,这是每位思政课教师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的职业能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能力提升的着力点如下:

(一)提升专业理论素养的能力

理论素养的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能力的基础。高校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一种不断提升理论素养的紧迫感,把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真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真学、真懂、真信。要学习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用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敬仰之情、亲切之感、信服之心,进而有实践之意。

(二)提升理论传播的话语支配能力

话语支配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能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传播先进思想的同时光是理念先进还不够,一定要实现话语创新和手段创新。这是因为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富有时代气息的话语,他们摒弃文件式、教条式的刻板话语,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注重运用他们喜欢的话语表达、话语方式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喜欢图像式的表达方式。由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学会以青年学生喜欢并乐意接受的教学手段进行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毫无疑问,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依靠灌输途径,但是借助什么样的手段则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效。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需要注重手段创新,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提升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

社会思潮的辨别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能力的核心。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交锋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其中以各种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最为突出。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对有代表性的思潮进行研究,提升从众多的社会思潮中敏锐地把握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潮的能力,不断提升正确与错误思潮界限的辨别能力。从根本上搞清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大力弘扬和提倡正能量。

(四)提升思想舆论斗争的能力

思想舆论的斗争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能力的必备要素。随着各种思潮的涌入,青年大学生群体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一般缺乏独立对各种思潮进行辨别的能力,容易被一些错误思潮所误导,特别是新媒体传播的生活化、具象化等特点,易使青年大学生受不良思潮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敢于亮剑,对各种错误思潮敢于发声。高校生利用课堂、讲坛、新媒体平台等直面问题,答疑解惑,帮助广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使他们认清错误思潮的实质。

四、结语

高校思政教师要毫不懈怠地提升自身的意识形态能力,要有提升这一能力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这不仅是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分内之责,也是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在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猜你喜欢

思潮话语思政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画与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雷人话语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