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甘南藏区高原生态旅游商贸城合作市林业生态经济建设解析

2018-04-02者丛萍林淑梅李仁杰

新农村 2018年32期
关键词:生态效益公益林管护

者丛萍 林淑梅 李仁杰

合作市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 大量开垦的耕地受气候限制长期处于低效生产状态,过度开垦也使得林地草地水源涵养能力下降,不仅河流流量减少,部分小溪断流,地下水位也急剧下降。严重的环境危机也波及到城区,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2009年6月25日,合作市强降暴雨,受灾人口19609人,造成经济损失8677万元。穿城而过的格河水量逐年减少,水质变差。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阻碍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在发展经济中,同步实现生态的不断改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已成为21世纪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主导需求。随着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多种林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林业在调整农业结构、繁荣农牧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森林旅游、苗木基地、生态园区、森林药材等林业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已成为农牧民新的增收渠道,成为农牧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1 合作市林业生态经济建设现状

1.1 森林旅游

合作市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也是我省黄河首曲、拉卜楞寺、冶力关风景区、尕海湖鸟类自然保护区、郎木寺、则岔石林等甘南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中转站,依托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当周草原旅游区、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和现已开发成形的合作市森林公园、合作南山风景林和正准备开发的太子山(土房)林区,近几年来集草原森林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事业发展比较迅速,前景广阔。

1.2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近几年来,先后启动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共完成退耕还林5.7万亩,落实森林管护37.06万亩,实施封山育林2.3万亩,保护了现有的森林資源,使林分质量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了森林的资源优势,为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3 林业生态建设情况

建市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作市制定了《面山及城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规划》,《规划》经州政府批准后于2008年全面启动,合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程的实施,动员组织合作地区各级干部群众通过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和工程造林,实施面山造林16119.8亩,栽植各类苗木515万株,成活率都达到90%以上,建设围栏16万米,宣传碑牌30处,防火通道15公里,工程投资4366.05万元。目前面山森林面积已由建市前的7200亩增加到现在的23319.8亩。为了巩固面山绿化成果,按照“三分造、七分管”的原则,不断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护林体制和机制,落实林木管护责任制,着力进行围栏、防火通道、苗木灌溉、防火应急抢险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使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出来,并成为广大市民热切关注、支持的一大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2 林业生态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林区开发于4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采伐利用,森林植被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林线后移,现有森林林分质量低劣,蓄积量减少,降低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应有的生态功能,加上合作市属高海拔地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每年裸土期长达七个月,同时,由于长时期的毁林开荒、重伐轻营等不合理开发,导致林相残败,林地裸露,任遭风剥雨蚀,水、土、肥大量流失,严重流失面积达93.45万亩,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2万吨,年输沙总量68万吨,加之频繁的灾害性天气,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森林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表径流增加,降水量减少,旱灾严重,人畜饮水困难。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全市农牧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具体表现在:(1)降水量减少。 根据气象资料显示,2017年为628毫米,平均降水量为554毫米,减少13.36%。(2)因植被减少,降水不均,加剧了水土流失。(3)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采伐利用,天然植被遭到极大的破坏,现存林分质量低劣,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影响了它们的生存和繁育的基本条件,加之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因此,森林的保护程度直接危及生物物种的安全。

2.2 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缺乏资金支持

森林资源产业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森林资源市场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制约了森林资源的社会有效配置。缺乏资金支持而产生的矛盾导致林业市场潜力得不到有效发挥,经济效益不明显,商品林主要是苗圃地。

2.3 林业生态经济暂未解决深层次问题

目前,合作市生态建设主要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和面山绿化工程。天保工程投入的资金仅仅是对现有林地的管护费和封山育林建设资金,由于每亩管护费和封育资金太低,满足不了对现有林地保护投入的资金;退耕还林工程是对退耕群众的粮款补助,是退耕地种植农作物成本的一种补偿,而不是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补偿,且补助的年限比较短,这样的投入都不能支撑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持续性性;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是由国家纳入中央生态效益补偿效益,每亩补助5元,其中3.0元为专职护林员劳务费,1.0元为补植抚育费,0.75元为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与除治、资源档案和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费,0.25元为省财政列支,用于省级、市(州)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检查验收、宣传培训、跨重点公益林区域开设防火隔离带等森林火灾预防、资源监测和维护林区道路的费用。

3 林业生态经济建设解析

3.1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高补偿标准

我市的公益林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现有国家重点公益林12.65万亩,国家下达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为每亩5元,这些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公益林的管护、补植抚育、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与除治、资源档案和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林区道路维护、森林火灾预防、资源监测、检查验收、宣传培训等,应加大对公益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每亩提高到10元。在国家投入的基础上,省、州、市根据各自财政的能力,也应相应地投入一定比例补偿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大幅提高,将进一步促进我市国家级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和天然林资源的有效保护,为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维护我省国土生态安全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3.2 提高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森林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依托现有的草原、森林资源,建成“一区一节两点三线”特色旅游,即一区就是当周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区,一节就是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两点就是阿尼念卿(太子山)和勒秀洮河森林风景点,三线就是推出三条黄金旅游线路,即开通以合作为中心经拉卜楞、青海塔尔寺至拉萨的宗教朝圣旅游热线;经则岔、尕海湖、黄河首区至四川九寨沟、黄龙到成都的高原生态旅游线;开通经合作至阿尼念卿(太子山)、美仁大草原、冶力关和莲花山的特色风情旅游线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全力改善投资硬环境,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区位优势,打造绿色、生态和可持续产业,推动森林旅游业发展。

3.3 加强苗木基地建设

通过苗圃日光温室修建,可有效改善苗圃的现有生产条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依靠育苗新技术、引进培育优质新品种,缩短苗木生长周期,提高苗木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完善苗木育苗基地建设设施规模,形成产销规模化繁育基地,为各项生态建设工程提供优质种苗,提高我市植被覆盖度,对我市整体生态环境有改善作用,同时可以提供一定数量就业岗位,从而增加农牧民收入。

3.4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扩大森林后备资源

在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重点公益林工程的同时,大力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合作市城区及面山绿化工程、村镇绿化和道路绿化,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扩大森林后备资源,把合作市建设成为生态友好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和 “高原生态旅游商贸城”。同时,随着森林面积的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将越来越好,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必将得到充分发挥。

3.5 大力开发林下资源、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

我市林区森林资源丰富,可以因地制宜的发展林下产业,拓宽脱贫致富渠道,开发农牧村经济,改变生产结构,开发沙棘产品、食用菌和山野菜。同时,可以在退耕还林区域和林下,通过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牵头建立驯化基地,给农牧民群众提供种子,苗子和种植技术,逐步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投入到林药间作,林下养殖,同时,对农牧户种植出的特色藏药材进行有序的收购利用,这样,即可保护我市的现有自然资源,又可满足藏药生产的需要。

3.6 建立林业分类经营制度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是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林业和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业,并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機制和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猜你喜欢

生态效益公益林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