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叙事与传统广电媒体叙事的对比分析

2018-04-02程冰冰

中国广播 2018年3期

程冰冰

【摘要】融媒体叙事的内容产品,满足了新生代故事迷对多媒体平台体验、探索和参与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一般受众对故事随意或偶然的娱乐消费需求。本文从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独立叙事与组合叙事、专业叙事与草根叙事三个方面来阐释融媒体叙事与传统叙事之间的区别,以及融媒体叙事在发布主体、发布内容、发布形式和互动等方面的创新性。

【关键词】广电融媒体 叙事重构 非线性叙事 组合叙事 草根叙事

美国传媒研究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融合文化》一书中将融媒体叙事定义为:“一个融媒体的故事穿越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内容为整个故事作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理想的融媒体叙事是每一个媒介形态都发挥最佳的功能——这个故事可能首先是一个电影,它可以扩展到电视、小说、漫画……每一个媒介平台的叙事本身又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你不需要看电影也能玩游戏,反之亦然。”

叙事,通俗地讲就是讲故事,使故事成为一个完整的文本,以取得预期传播效果的一种方法。传统视听媒体独立讲故事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多元化的要求,媒介机构必须让受众参与到信息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如在节目中设置叙事谜团让受众破解或者增加投票环节等,增加受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提升信息传播的活跃指数,推动和加剧融媒体叙事的发展。

从广播电视融媒体层面来看,叙事一般分为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而非线性叙事的讲故事能力逐渐突出,成为广电融媒体传播信息时的主要选择。

一、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

传统的线性叙事是指广播电视常用的一种常规性叙事模式,它以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以故事发生的因果关系为动力,按照“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这样的逻辑结构来组织故事情节,是一种不断解除悬念、连贯情节、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

“线性”这個词突出强调的叙事特点是:情节中的事件具有因果关系,前面的事件对后面的事件构成影响;在细节上或情节中可能折射着多种因果规律,事件与事件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丰富的多重因果关系,但整体而言,整个情节有一个决定性的因果关系线索。

而非线性叙事与传统线性模式相悖,它往往打乱时间顺序,将人物和情节切割成许多片断,多个片断跳跃式前进。它是较为随机的、片段化的、非直线方式进行的,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甚至打破事件的内在逻辑而造成一种混乱,从而产生迷雾重重、扑朔迷离之感。

当然,在非线性叙事中,各种信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叉、融合,不强调事件与事件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却极大地加强了故事的表现能力,大大拓展了故事的表现形式。融媒体非线性叙事具有以下两大优势。

(一)超文本模式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比,在信息发布方式上有一个较大的技术优势就是超文本技术的使用。超文本的构建为信息传播的非线性叙事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可以用来处理更加复杂的因果关系。正是基于超链接的超文本结构,网络具备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能力,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屏幕显示内容有限与信息数量无限之间的矛盾,而将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有序呈现。

(二)互文叙述模式

互文叙事模式是透过有关联的素材如图片、声音、动画等来体现,并且这些元素之间是互文文本的,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为新闻事件内容的呈现与阐释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比如受众想了解会议即时发布的消息或赛事直播,可以先浏览报纸的文字报道,根据文字报道收听传统广播或收看电视节目,随后查看互联网上的评论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互动交流。另外一种方式也是可行的,即通过视频的网址进行追踪,找到图片和文字,再重新寻找有关联的视频和动画,若想了解故事的细节,可以去看相应的文字报道,一般会有补充讲述。若想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信息,图片、视频和3D模拟动画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可以给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感。

互文叙述模式是全面完整、立体连贯的新闻素材报道,有助于从业者由内到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同时又保持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和态度。于受众而言,通过互文叙述的报道模式可以得到丰富的新闻内容体验,具有其他单一报道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

二、独立叙事与组合叙事

独立叙事是广播和电视常用的内容表现方式,传统广播通过对声音的剪辑将节目制作成一个个独立的音频,而电视则通过声音和画面之间的协调,声情并茂地为受众讲述精彩的故事。独立叙事模式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已经无法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受众主动要求对事件信息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和知晓,这时组合叙事就在融媒体的叙述中应运而生。

(一)组合叙事产生“1+1>2”的效果

融媒体时代,关于某个事件的组合叙事跟系列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段文本信息可能没有完整的开头和结尾,可能没有强烈的逻辑感,但是文字之间却有着严格的秩序和明确的意图;上传图片张数可能不多,但是可以反映事件的某一个侧面;视频时间可能不长,画面可能不是很清晰,但是足以表现事件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虽然这些素材显得松弛零散,但是它们是构成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叙事片段存在主题上的相互阐发和彼此深化的关系,通过精巧的构思和审慎的安排将宏观和微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1+1>2的优势。

(二)多重组合形成合力,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融媒体时代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和鉴别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有序整合和立体呈现,帮助受众更加真实、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移动互联时代,强大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决定了媒体的发展空间。

媒体从业人员通过识别和判断,将关于同一事件的文本信息、图片、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进行组合,集合在一起使其主题意义加强,让受众有一个直观深入的印象。除了同类组合,还可以利用反类组合进行信息的甄选,通过鲜明的反差来加深受众对于事件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意见。通过篇内组合、篇外组合、同类组合、反类组合等多重组合方式,不断加强信息的表现能力,以灵活多样的组合方式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更多诉求。

三、专业叙事与草根叙事

法兰克福学派领军人物尤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认为,公共领域“意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的规模较大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时代发展到今天,草根群体的话语诉求得以更大范围地展示并形成集体行动,得益于互联网所提供的虚拟公共领域。

我们将专业叙事理解为传统视听媒体按照新闻传播事业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叙事模式和方法进行信息的传播;而所谓的草根叙事则颠覆了传统传播规律,体现了其创新性。其不同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特征的不同

一是主体构成的不同。传统视听媒体的专业叙事主体是以主持人、记者、评论员以及特约专家为代表的媒介机构。但是融媒体敘事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如微博的叙事主体可以是任何一个注册了的用户,人人均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草根叙事一般以平民为代表,其主体的构成广泛,具有多层次性和多元性,不经过实名认证的信息发布主体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二是叙事立场的不同。叙事角度就是报道新闻的切入点和出发点,信息发布主体的身份决定了他采用什么叙事立场进行信息的发布。专业媒体机构传播信息的目的是基于媒介机构和职业本身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而草根叙事常常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信息发布,有感而发,对信息的关注是出于自身的爱好或者表达的需要,具有自主性特征。

(二)发布内容的不同

传统媒体有着严格的把关制度,会严格要求新闻叙事主体的各方面素质,发布的内容信息也是经过严格审核的;而草根叙事一般采用生活化的语言文字对信息进行传播,体现出个人化的写作风格,传播信息的内容和时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信息本身具有碎片化的特征。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接导致传统视听媒体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越来越多的新闻信息以自媒体的方式开始传播,并进入受众的视野。互联网给了传者和受者一个公平的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信息、分享资源,开放的话语权使传统的传受关系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三)碎片化的信息发布

从词语的表意来看,碎片化是把完整的事物拆分为多个片段的呈现方式或是只取事物某个层面进行解读。应用到我国的新闻传播语境当中,碎片化是对当前传播形式的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新闻碎片化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要素齐全的传统报道模式,而是把新闻事实进行切片,选取新闻价值最大的事实进行重点呈现,从而弱化过程,突出结果。碎片化的新闻写作模式刚好能够迎合移动互联时代的受众阅读需求。

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每个人都有机会利用自媒体介质进行传播,而移动互联技术打破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心情和经历随意地进行信息的发布,在这种大媒介环境下,碎片化的信息就成为当今社会媒介生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互动模式的不同

传统视听媒体作为信息发布的信源,与受众的互动模式是点对面的。而草根叙事可以是单一的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个体与多个个体之间的互动,灵活性较强。受众可以利用自媒体变成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传受双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互动性更强,传播对象更加具体化,信息的传达也更加多元化。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的生态语境下,广播电视融媒体必须在叙事上产生变革,从各方面进行重构,才能适应目前日新月异的媒体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