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图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02方东林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34期
关键词:斜面小球图象

方东林

摘 要:将物理规律数学化,这也就为开展一种特定的物理解题方法教学成为一种创新可能,让枯燥繁琐的解题过程以一种线性美的姿态华丽展示。

关键词:物理习题教学;数学图像

数学图像作为一种解题工具,在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它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物理量间的某种数学关系,还能将图象的斜率、截距、交点坐标以及相关“面积”等数学概念赋予一种特殊的物理含义,将物理规律数学化,这也就为开展一种特定的物理解题方法教学成为一种创新可能,让枯燥繁琐的解题过程以一种线性美的姿态华丽展示。现在笔者就物理图象在具体物理教学中切入方式的不同,分类研究二者的完美结合,以飨读者。

纵观数学图像在物理解题中的切入方式,主要有由物理图象到物理情景和由物理情景到物理图象两种方式。

一、由物理图象到物理情景类问题

此类问题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类问题的直观特征是,题干中的描述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文字部分作为凸显的辅助,多数情况为题目提供一个特设的物理事件的外部场景,这一场景是直观的、表面的,在具体教学中不易过多地讲解场景再现,要善于引导学生构思物理模型,以一种简单的草图呈现,有些题型甚至已经画出情景图。而作为重头戏的图象问题,它则集物理规律及其组成要素于一身。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自然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何透过图象信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出题者的意图?如何将由图象特征顺势联想相关物理规律成为一种习惯,最终成为一种本能?这些问题将是物理习题教学的重点,也是对新高考改革目标实施的一种诠释。

现在以一个具体例子来分析一下。

例1 甲乙两个小球由离地面足够高的相同高度处,同时由静止状态开始落下,两球在落到地面前,除重力外,只受到空气阻力F的作用,且F满足F=-kv(v为小球下落的速度,k为常数,k>0),且两球的比例常数k完全相同,如图所示为两球的速度-时间关系图象。已知甲球与乙球的质量分别为m1与m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2

B.m2

C.m2>m1,且乙球先抵达地面

D.m2>m1,且甲球先抵达地面

本题就题干描述的物理情景而言,是我们常见的需要考虑空气阻力的下落模型,一般常规的教学顺序应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模型的构建:在空中有两个小球,处于一个空气阻力不可忽略的空间,两小球离地高度一样,初始时刻,由静止释放。

教学思路点拨:我们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展开思路开展,每一步都要正确引导学生往物理规律上联想。初始时刻,物体运动规律是静止的,对应物理描述为v=0,由题设条件知道F=0;物体的受力规律为,此时小球只受到重力作用,此为不稳定情形,两小球将向下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球运动速度将增大,由条件知F增大;小球受到的合力F合=mg-F将减小,加速度将减小,小球将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随着小球速度的持续增加,当F增大到F=mg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此后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再变化。根据这一最终的运动状态的条件知,由F=mg得出m=F/g=kv/g。最终将问题由比较质量的问题转化为比较速度的问题,再结合图象特点,直观看出最终速度的大小,判断质量的大小。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们常规的思路是用常用的运动学规律解题,如果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加速度发生变化的物理学过程,在中学阶段没有一个特定的公式,我们一般的解题思路是从能量的角度或从图象的角度分析,很显然本题涉及能量问题较少,只能从图象角度分析。我们的思路是,第一步引导学生转移考虑问题的角度,本问题是要解决位移相同时的时间问题,那么在图象中涉及这两个量的就是“面积”和时间,根据图线特点,我们很容易找出答案。

本题的一般解题过程是这样的:

解析:当小球最终达到匀速下落时,有mg+F=0,即mg=kv,由两球的速度-时间关系图像可知,乙球匀速下落时的速度较大,故乙球的质量较大,即m2>m1。速度-时间关系图线下的面积表示位移,两球下落位移相等,同样由两球的速度-时间关系图可知,乙球先抵达地面。正确选项为C。

以上是常规的解法教学,它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当有一环脱节时,题目就会变得不好分析。那么我们要想即快又准地解决问题,我们就可以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先从图象的角度出发考虑,从学习中的每个环节养成数学思维。具体如下:

图象模型分析:速度-时间图象中的图线模型。

教学思路点拨:第一个问题,我们以图象为突破点,通过直观观察图线规律可以得出,小球最終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知,F=kv=mg得m=F/g=kv/g,根据图线最终走向知v2>v1,进而直接判断质量大小关系。第二个问题,我们也直接从图象出发,运动相同距离时直接可以找到时间关系。

此教学思路简单明了快速,为学生解题开辟了一条简明思路,不同的解题思路也为学生思路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方面从不同角度切入教学,使教学模式灵活多变更有活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对知识的全面了解。

二、由物理情景到物理图象类问题

此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物理图象的直接或间接考查,特别是间接类考查的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一个难点和重点,这一教学开展的难点就在如何引导学生将思路转移到图象规律上来。当然这对学生能力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一方面是数学知识的要求,特别是中学物理课程中常用的三角形、函数等知识;另一方面是物理规律的全面理解能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很难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

现在以一个具体例子来分析一下。

例2 如图所示,位于固定的光滑斜面上的物体,在一水平推力F作用下沿斜面加速下滑,现保持F的大小不变,方向变成沿斜面向上,则物体的加速度大小()

在解这个问题时好多同学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

以小物块P作为研究对象,在推力F的作用下,小物块P沿光滑固定斜面加速下滑,设小物块的质量为m,斜面的倾角为θ,对小物块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小物块的动力学方程,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mgsinθ-Fcosθ=ma

a=gsinθ-Fcosθ/m

当保持F的大小不变,则加速度a一定变小.

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咋一看,这个题目没什么毛病,由物理规律得出物理结论,得出答案。但是如果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该题的隐含误区了,出题者问的是加速度大小情况,我们知道一个矢量的变化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如果加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了呢,还是这样的结果,继而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

首先根据小物块P沿光滑固定斜面加速下滑,知初始时刻的加速度是向下的,此时mgsinθ>Fcosθ,F2mgtanθ/2,所以当2mgtanθ/2

在教学中,针对这样物理情景比较明确,隐含条件较多的试题,我们可以尝试让物理情景用物理图象再现,见下图

如图,OA=OC,OB=OE,F点为重力末端在斜面上的投影,G为A点在斜面上的投影,D点为B点在斜面上的投影,当F的大小用OB的长度来表示时,若FD=FE时,则加速度大小不变,若CF>GF时,则加速度大小变大。

此种图解法是用变化的图线动态表述物理变化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积累的保障,但是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考虑不全等问题。

在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我们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同样能够解决,但根据题意把抽象的物理过程巧妙地利用图像表示出来,分析具体解决物理问题思路,则可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还有些问题,用其他方法难以求解,而用圖象分析,则能迎刃而解,出奇制胜。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金清中学)

猜你喜欢

斜面小球图象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巧用“相对”求解光滑斜面体问题
巧用“相对”求解光滑斜面体问题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有图有真相”——谈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