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
2018-04-02许义龙
许义龙
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2015】-JKGHYB-1205)研究成果。
摘 要:文章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解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目标、途径,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依托高中历史《新课标》,对教材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指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目标;尝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实践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但伴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的道德主体和价值观、精神信仰都面临着空前的迷惘和困惑。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一线教师,深感有必要深入学习和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实施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本文将以高中历史教学为出发点和载体,论述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进行实践探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形态稳定且至今仍对中华民族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它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精细筛选、逐步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锤炼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佛道互补为主线,儒释道合流发展为基础的复合型文化体系。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高中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目标
1.高中历史《新课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本文中简称《新课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要求有明确细致的阐述。
首先,课程性质上,《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来展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能使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它呈现了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性质,指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明确提出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使学生在拥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具有民族使命感。
其次,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依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历史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基础上,使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的成果,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和社会的情操。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具备国家意识、爱人之仁等优秀品格。
第三,课程设计思路上,《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部分分為三个模块,历史(1)反映人类社会古今中外的政治史实;历史(2)反映人类社会古今中外的经济史实;历史(3)反映人类社会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史实。必修部分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必修课,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拥有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课程目标上,《新课标》构建了三维目标体系,其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热爱和继承,从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高中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最终达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一课程目标的阐述,具体而又明确,既是对历史教学的最高要求,更是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方针、策略,这就对高中生学习历史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最终目标。
2.高中历史新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分布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主要表现在人文精神上,包含自强不息、求是务实、贵和持中、豁达乐观、民为邦本等诸多方面。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大量内容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改革、创新等传统精神及勇于奉献、勇于献身、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尚品格。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涵盖其中。根据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这里仅对必修部分做出整理。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
《新课标》中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这就说明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究时,也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育。
1.挖掘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历史教科书不是一般的材料、读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专门研制和编写的文本,适合于相应特定阶段的学生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以教材作为依托。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演变过程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比较抽象的观点:如孔子“仁”和“礼”、孟子的“性本善”、荀子的“性本恶”、老子的“道”和庄子“逍遥”等。这些思想都是这些伟大的哲学家历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体悟的思想结晶,要想让学生掌握并对其产生触动,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极高的挑战。因此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才能燃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2.倡导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高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通过组织读书周、读经典写作大赛和经典朗诵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读儒家经典的感悟和展示读经典的平台。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网络上优秀公开课直接引入历史课堂,通过专家学者神采飞扬地讲述,深入浅出地将抽象的哲理用生活化的语言传达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儒家经典原典,在课堂上给学生分享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鼓励资料查阅,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要以高中历史教材为依托,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增加传统文化知识。这是深入理解和感受中國传统文化知识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高考考试的现实要求。近来,高考历史试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如全国文综卷中曾考过“谥号”“阴阳”“生肖”“干支”“姓氏”等,命题者命题指向比较明确。因此,我们除了基础知识教学外还要注意拓展历史文化常识。
4.倡导阅读经典,提升传统文化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高中学生要想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度,阅读儒家文化原典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倡我们舍弃不良思想,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我们自身;“吾日三省吾身”,要求我们不断反思自己,在求知、做人、处事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寻求进步。《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向我们传达了坚持的意义,在你遭遇困难的时候,读读此种话语,仿佛会有无穷的动力迸发出来。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认真品读中华传统文化原典,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自我精神世界。
5.历史课堂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
历史课堂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历史课堂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探索出适合本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模式。恰当地将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高中生中存在许多令人感到隐忧的问题,比如: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对家长和老师缺乏感恩之心;沉溺于网络游戏和虚拟网络等等。针对以上现象,可以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耐挫的励志教育、培养爱心的感恩教育、感知世界的生活教育等。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占素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4.丁钢编.文化的传递与擅变:中国文化与教育[G],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河南省固始县永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