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精神的躬身力行
2018-04-02刘大可
耕读传家、晴耕雨读是客家社会的两大祖训。“耕”与“读”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两大本业,“耕读传家”意即忠厚传家,寓意为人本分的优良传统;而“晴耕雨读”则为顺应天时,时间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生活方式,隐喻为勤劳进取的优良作风,两者同为传统客家社会的基本精神。拜读叶双瑜先生的《晴耕雨读》一书,深感其为人、为文与治学的精神,体现了客家人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格。
一、为人
《晴耕雨读》收录了作者发表的近二十篇人物回忆和书评,从中透出对长者的尊敬、爱戴,对晚辈的关照、呵护,对同志、同事的情真意切和作者现实生活中勤勉、踏实、认真的作风,以及为人处世的友善、宽厚与守底线的品质。作者笔下的陈兆璋教授“最认真”,不仅备课认真,讲义内容翔实,板书工整洒脱,还早出晚归,循循善诱;方大川教授为“终生爱学习”的典范,91岁还用电脑整理文稿,95岁还是上海《新民晚报》的撰稿人;“忘年交”王浩同志“工作非常认真,对业务也特别熟悉,每次汇报都准备得很充分,效率也很高,一件大事研究时间不长,就能决定下来”,还“勤于学习,兴趣广泛”。这些作者身边的师友风范,亦是作者推崇和追求的价值观。作者政务鞅掌,走遍八闽大地,深入基层农村、厂矿企业,勤调研、勤读书、勤写作。在作者看来,工作是种责任,犹如农民种田,勤于稼穑、精耕细作是天职,早上起来先想想今天要做些什么,晚上睡前再想想今天做了些什么,哪些做得好,哪些要改进。这种躬耕敬业、勤恳质朴的为政之道,却也是作者从政生涯的一种真实写照。
书中多处谈到老领导张格心同志,其中若干情节让人很受教育。作者大学毕业后不久即担任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格心同志的秘书。张格心同志一向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有一次,他去霞浦县调研,在县招待所住了一夜,期间抽了一支招待所房间备的香烟。第二天一早,作者去招待所总台结付住宿费、伙食费时忘了算烟钱。车开出县城10多分钟后,张格心同志仍要求其返回招待所补算烟钱,并带着责备的口气对作者说:“抽了公家的烟,怎么可以不算钱?抽了一支,那这包就不好再招待别人了,你回去补算!”不容作者再作半点解释。
书中还谈及自己的父亲,“我们父子走在一起,每见到单位同事时,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他总是对人开口就说:‘我儿子还很不懂事,请领导多教育点拨!……常引得我的年轻同事们一阵大笑。”
由此,不禁让人联想起,作为同乡晚生后辈的我每每拜见早已身居高位的作者,临别时他都亲自将我送到电梯口;每当我有新著寄他,他都会回赠自己的书画作品或新刊发的文章。诸如此类,书中展现的与其说是老干部的优良作风与乡村老人的谦和、朴素品质,不如说是前辈优秀的从政品德与良好家风在作者身上的一种传承。
二、为文
“文如其人”,“为文”与“为人”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为文”就是“为人”。收录本书的文章,既有调研报告、经验总结,又有言论文章、工作感悟和生活随笔,短小精悍、精心渺虑。这些文章都来自作者工作与生活实践,或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或活跃思想、繁荣文化,或推动交流、促进工作,或提升自己、启迪他人,因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如作者将调研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归纳为“张口能讲、提笔能写、遇事能办、难事能解”,点明讲、写、做的能力;他用“力求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指明决策咨询工作的关键;用“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说明做事要考虑周全。在《关于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一文中提出:思路要“新”,情况要“明”,项目要“实”,方案要“细”,办事要“快”,接待要“好”,资源要“争”,既方便记忆,又易于活学活用。《小议机关党务干部的三种力量》一文,提出机关党务干部应具备真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对于机关干部的工作无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
作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故书中两文专谈“责任”,此外还有《担当新责任、再上新台阶》等文,认为“责任是第一位的”“落实责任是关键”。他提出:人生在世,人人有责。“责任只有轻重之分,没有有无之别”。指出:“责任成就事业,责任决定成败。责任问题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他说:“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第一次来对待,这样才能做到持续负责、持续发展。”这些都反映了作者高度的责任担当精神。这种责任意识还体现在他的为民情怀方面,《联系基层、学习基层、服务基层》一文提出要以真挚的感情、务实的作风、创新的机制联系基层、学习基层、服务基层;在《确保我省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是一件天大的事》一文将婴幼儿奶粉质量问题当作天大的事,虽朴实无华,却力透纸背,体现了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多一点“钉钉子精神”》一文,从钉得准、钉得紧、有钻劲、钉得深、钉得正、使实劲等六个方面阐释了“钉钉子精神”,从中不难发现作者勇于担当、持久深耕、一以贯之的作风与态度。
三、治学
所谓“学”,是指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态度,甚至人品、思想,而治学则是指将“学”转化为客观存在,从而影响社会,传之久远。《晴耕雨读》一书虽不是严格的学术著作,却符合传统的治学之道、学术精神。作者先后在省委宣传部、省委写作组、省政府办公厅、福州大学、省科技厅等领导岗位任职,又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担任领导职务多年,从政经历丰富、多岗位历练,具有全局的眼光与透彻的洞察力,因而其文章个性鲜明、独抒己见,常常发他人所未发,言他人所未言。全書着力最大、篇幅最多的莫过于调研工作与工作调研。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倡导新型智库建设,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调研工作与工作调研则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科学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作者对调研工作有着系统深入的研究,《谈谈调研工作》《切忌“长安归来马蹄香”——二谈调研工作》《建好智库 服务决策——三谈调研工作》《紧扣大局献良策、改进作风求实效——四谈调研工作》等四文,对调研工作的方法与方法论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探索。就方法论而言,作者提出调研工作要着力做好“谋、实、新、精”。“谋”就是超前思考、超前研究、超前谋划,要谋大、谋远、谋实;“实”就是务实、求实,是对调研工作的作风要求;“新”是调研工作的不竭动力,是时代的主题,是活力的源泉;“精”就是精心钻研、精心雕琢、打造精品,是调研工作的生命力所在。而在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方面则提出要突出战略研究、突出政策研究、突出问题研究、突出典型研究;要“眼睛向外”——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主要领导的关注重点,及时收集省外、国外好的做法和可资借鉴的政策措施,为我所用;要“眼睛向上”——及时收集国家部委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并认真结合我省实际加以研究,适时向省领导报送相关政策建议;要“眼睛向下”——及时发现基层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认真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意见建议;要“眼睛向内”——我省已经推出来的政策措施,要及时调研,敏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调整完善的对策建议。
就具体方法而言,作者提出一要改进调研方法。福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调查研究的许多光辉范例就出在福建,如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的才溪乡调查,改革开放时期习近平同志的“四下基层”等等,至今都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的楷模。调查研究不同于学术研究,必须切实改进作风、改进文风、改进学风。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思考、深刻分析、潜心研究,切实做到蹲下身子看“蚂蚁”,深入基层摸实情,守住清静勤钻研。二要创新研究方式方法。在过去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比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调查等。对这些调研方法应当继承和完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适应新的潮流,学习和运用现代的科学调研方法,如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以及规划与优选方法、预测与评价方法等,拓展调查研究的渠道和方式,只有把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手段结合起来,才能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所有这些,对于我们从事调研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因而具有方法与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开局、问题、对策——厦门、泉州外经贸调研》《增合力、解难题——福州、漳州、宁德三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機影响调研》《促回升、求持续、增实效——三明、南平商务工作调研》等调研报告是作者开展工作调研的生动案例,有面向全省全局工作,又有个别市县的深刻解剖,横跨农业、工业和内外经贸,有行业发展,又有行政监管;有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快速嬗变,也有贫困山区扶贫攻坚的民生情怀。这些调研报告不仅研究了已经和将会发生什么,更研究了怎么办,即更多地关注新举措新办法的研究,提供给党委政府决策参考,亲身实践了作者提出的“眼睛向外” “眼睛向上” “眼睛向下” “眼睛向内”的调研工作要求。作者文中提出的大多数对策建议业已转化为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为文立论往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亦不乏身边人、身边事。《对党忠 办事实 读书勤 待人和》一文是作者为省委办公厅、省直机关工委上党课内容的一部分,文中不但有孔子、朱子等言论经典,亦有岳飞、文天祥、焦裕禄、谷文昌等前贤事迹,更有党史、国史、地方史等美谈,以及现实中生动活泼的事例。说理不说教,谈论如谈心,丝丝入扣,滋润心田。
作者出生闽西农家,凭自身的努力考上厦门大学,年近中年还“第二次上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习;从农民、民办教师起步,历经省直机关、高校以及省政府、省委领导等多岗位,既胸怀大志、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接地气,“如农夫晴耕雨读,不懈怠”,眼界开阔并与时代潮流共涌,在党的培养下,成为我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晴耕雨读》一书展现的为人、为文与治学精神,与客家精神、时代精神相契合,并为党性熔炉所锻造,因而值得年轻干部所学习、所效仿。因此,该书也就正如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李建平教授所言,年轻同志“不仅学观点、方法,还要学秘书长怎么做人,这是一本青年干部成长的重要教科书”。
(本文作者刘大可,历史学博士,现任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福建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