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赴死外传
2018-04-02芈十四
芈十四
文天祥赴死,是中国儒家精神的一座丰碑。这座丰碑不仅体现在大义凛然,慷慨赴死,或者“国要你死,你不得不死”的悲壮,而且体现在历史里的番外——在这个故事里,情和理达到了圆满和谐。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史》上说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翩翩君子如玉,拔为状元郎。主考官兴奋地对皇帝说:“臣敢为得人贺。”
宋室飘摇,文天祥读孔孟之书,进而入仕,临刑殊从容,尸面如生,“留取丹心照汗青”。
青史留名的是他,而背后支持他的人,是他弟弟。
文天祥在家中排行老大,底下有三个弟弟,大弟文璧,二弟文霆,三弟文璋。文天祥21岁时,文爸爸亲自送文天祥和文璧两兄弟去临安参加省试。礼部放榜,兄弟两人都榜上有名;但是五月初八的集英殿殿试,参加的只有大哥文天祥,大弟文璧却不见身影。 原来文爸爸中暑生病了,弟弟文璧主动让哥哥参加殿试,自己留下来照顾爸爸。
文天祥也不负父弟所望,一举中了状元。
五月二十五日,文爸爸病重,二十八日客死临安,终年42岁。
故文天祥中状元没多久,就“寻丁父忧,归”。
文家四兄弟,都被文爸爸严格教育,培养成才。入则孝,出则悌,尤其文天祥與文璧,感情笃厚。
1259年,文天祥全程陪同文璧再冲科举,得中进士。文璧升任瑞州新昌县知县。1275年,元军沿长江南下,逼近临安,文天祥奉诏在赣州起兵勤王,奏请以文璧为助手。文璧得旨,主管书写机宜文字,事无大小,文天祥都与文璧议而后行。
兄也难时弟也难
宋元战争初期,两人共渡艰难、互相支持。文璧全力支持兄长抗元,为其分担忧患,一力承担起全部的家族责任。
1275年五月,祖母刘氏在赣州去世,文璧陪同母亲护柩回庐陵富川老家。十月,文天祥出知平江府,前去抗元前线,文璧奉祠闲居,担起事亲之责。1276年正月,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拘,元兵侵占江西,文璧把母亲、妹妹和文天祥的妻妾子女全部接到惠州奉养。
1277年三月,文天祥率同督府军占领梅州,文璧历经艰辛,带着母亲和兄长的全部家属前来梅州相会。1278年,同督府军驻广东潮、惠间,文天祥命文璧收复惠州。五月,宋朝又任文璧为权尚书户部侍郎,总领广东财赋,兼知惠州。九月,文天祥驻军海滨之船澳,母亲病亡,文璧哭殓,与三弟文璋、二妹文淑扶母亲灵柩回惠州。
十一月,文天祥的长子生病,死在惠州,文天祥在潮阳闻讯悲痛万分,而他次子早在空坑溃败时就被元兵俘去,下落不明,传闻已死。文天祥后继无人,请求文璧将其次子文升过继给自己,文璧慷慨应允。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丰五岭坡被元兵俘获。 文璧则早在文天祥被俘的那年冬天,元军猛攻其驻守的惠州时,就已经开城投降,带民归顺了元朝。
没有人知道兄弟俩最后一次见面到底说了什么。
到底是文璧执意投降,还是文天祥劝说了文璧投降?
无论如何,文璧降元是不争的事实,也成为很多人批评文天祥的污点。元初,就有南宋遗民指责文璧不够忠烈,还赋诗讽刺:“江南见说好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文天祥号文山,文璧号文溪,溪山指兄弟两人;南枝与北枝也指两人,因为文天祥曾写过“江上梅花都自好,莫分枝北与枝南”的诗。
忠义孝的圆满
从历史留下的证据看,至少文天祥对这事是默许的。文天祥曾在文璧以降臣身份朝元都时给他写信,向他交代了五件事:在家乡买地安葬自己的骸骨,如骨不能归,可招魂;以文升为嗣子,使自己死而无憾;大妹一家流落大都,应竭力救出带回老家;请知心朋友邓光荐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在文山建祠祭祀自己。
文璧也确实做到了这些事。他降元后,历任临江路总管、广东宣慰使司事、宣慰使广西分司邕管。为官之时,“念广民兵后疮残,凡可以救民于水火与衣冠于涂炭者,尽心焉”。回到家乡后,又为安顿和保护文氏宗族尽了孝心。他把母亲的灵柩从广东河源县殡所移葬于故乡;千方百计把流落大都的大妹文懿一家人领回江西老家;终身供养夫亡家破和身体病弱的二妹文淑。他代为经理弟弟文璋的家事,养活兄长文天祥的家属,收回他们两家被元朝没收的田产。他教育和培养表侄,救济贫病的堂弟妹并在其死后为之营葬,供养岳母和奶娘。
纵然经济困难,他仍设法买回被元朝没收的祖传老屋,建立家庙,祭祀历代祖先,并为断后的祖宗立嗣。
总之,文璧极其所能,尽力而为,弥补文天祥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留下的遗憾。
而文家三弟文璋,则走向了与两位兄长完全不同的道路:他隐居避世,终生不仕。
国难之下,文天祥三兄弟,或殉国,或投降,或归隐,作出迥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却也殊途同归,兄弟一体,完成了忠义孝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