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如何加强薄弱环节的征管
2018-04-02刘智利许哲凡
刘智利 许哲凡
随着互联网+税务步入纵深,电脑、手机端办税全面覆盖,财务、税务原始信息以电子方式储存,并通过处理、计算被决策层应用,“税务数据”以其数据体量大、数据种类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等特点,当之无愧地被冠上“大数据”的头衔。就传统征管环节而言,包括征收、管理、检查等流程,其本质也是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监控检查,以达到对其风险进行识别与管理。征收管理与大数据二元化的结合,是对传统征收模式的重构。但在基层国税征管方面,由“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也逐步凸显。
一、互联网+税务模式下新出现的征管问题
税务数据采集缺乏准确性与全面性。主要体现在纳税人端,从申报环节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化的缺失。纳税人填写申报表不规范,减免税额或预缴税额填错栏次,导致财务账目与申报表的账目金额不符;在自助代开时,代开的品目和经营范围对应不上,在申报时会导致无法保存。二是零申报的问题。纳税人若不开发票,或开具定额发票,往往会直接零申报,故意隐瞒销售收入。三是财务报表缺失率高。由于不存在实际账簿,纳税人在填写申报表前,都对财务报表进行零申报。
税务数据分析能力落后。主要体现在税务人员端,在双创的大背景及商事制度改革的利好下,纳税户的数量普遍增多,且统一实行电子化档案管理,税务数据(例如纳税人基本信息、申报表单、税收优惠减免表等)爆炸式增长。然而,税务“大数据”仅体现在“采集”环节,其“查找”及“分析”的功能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具体表现在大量基层税务人员只用到金三系统中“一户式查询”模块,对其它模块或其他系统了解甚少,多平台、跨平台应用能力缺乏。在实名办税信息采集的工作中,对一般纳税人实名采集信息情况需结合金三系统内“一般纳税人认定清册”及实名办税系统内“实名信息采集渠道查询”两张表的内容,直接用办公软件比对即可采集一般纳税人信息,但实际工作开展中,都是通过人工比对两张表格的内容。通过人工的方式对“大数据”进行直接分析,无疑对工作量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税务数据安全性没有保障。主要体现在大数据存储、分析平台端。金三系统以设置岗位权限的方式,对不同岗位进行了分工与分权,与以往多个账号多个网站相比,金三系统只需一个账号就能对不同的岗位进行操作,大大方便了税务人员,但也存在账号相互借用的风险。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办税效率,分局、科室会借用办税服务厅的操作员身份为纳税人进行操作。在防伪税控系统,通常也是多个窗口共用一个操作人员身份为纳税人进行金税盘发行或发票写盘。当出现违规操作时,难以进行追责。对于纳税人来说,网上涉税事项的办理只需插入CA钥匙输入密码,便可完成全部涉税事项办理,在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也难以满足企业多元化的岗位职责需求。
二、成因分析
纳税人办税能力参差不齐。纳税人作为原始数据信息的生产者,若没有提供高质量的财务、税务信息,任何采集手段、分析方式都是空中楼阁。导致税务信息采集缺乏准确性、全面性的直接原因就是纳税人办税能力的欠缺。一是税务知识的匮乏。基层乡镇纳税人以个体工商户为主,受制于资金和规模,往往不会聘请专职会计,而自己又没有过多精力去学习相关知识。二是税务政策变动频繁。现值后营改增时期,六项减税政策也于七月正式实施,几乎每年的税务知识都在更新,纳税人没有足够的时间保持对税务政策的关注,容易造成知识的滞后。三是硬件操作水平的限制。就开票软件及CA证书驱动安装来说,因电脑环境不同,遇到的程序错误也不同,年龄越大的办税人员对电脑操作的熟悉程度越差。
税务机关核心能力转变难。一是意识转变难。税务机关的核心能力正由申报征收、涉税审批、税务检查、税务稽查的人治,逐渐过渡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自治,税务人员应由管理者过渡为服务者与分析者,但部分税务人员认为传统征收模式能够满足需要,无需学习新的征收方式。二是未能在管“数据”和管“人员”中取得平衡。税务人员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容易忽视对数据有效性的核查,凡事“唯数据论”,管户太多而不亲自下村下户下企业,对数据的真实性不予考察。三是队伍老龄化严重。能力倒挂问题突出,年长的税务干部精通税务知识,但对信息化了解较少;年轻的税务干部熟悉信息化操作,但对税务知识了解较少。四是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少数税务人员对于各个平台的账号密码没有妥善保管。
三、对策建议
提升自助办税能力。一是有机整合涉税信息。要求办税服务大厅、税政科、征管科建立分级分类的问题台账,尤其是税控开票、申报纳税、优惠政策解读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新颁布的政策,应将条文转化为具体案例,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与此同时,建立相关主题索引,形成通俗易懂,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二是畅通信息公布渠道。最大效率利用传播工具的特性,办税服务大厅内有目的地在显示屏上播放税务政策动画,相关政策文件则以海报、易拉宝等方式公布,自助办税区则以台签、宣传册等方式公布。激活税务官网、官博、官微,对经过处理后的涉税信息,按照不同行业、不同政策类型进行发布。拓展网络社交属性,开放微信后台留言功能,对QQ群、微信群内纳税人的问题也应及时解答,增大纳税人粘性,培养纳税人习惯。三是健全业务培训机制。建立以离线为主、现场为辅、直播为补的纳税人培训机制。对日常办税流程、常见问题,以后台录制、离线播放的视频形式,通过微信公众号、税企通等方式传递给新登记的纳税人,或由税管员直接拷贝给纳税人,确保常规网上办税业务能够正常开展。对重大政策变更,可召集纳税人至机关内开展现场培训,以保证政策精神传达时效。对偏远乡镇,无法亲自到场的纳税人,可充分学习其他兄弟单位经验,借助网络直播作为补充。
强化干部管理能力。一是加强对税务办公软件的业务培训。加强对金三操作系统及office软件的学习,使干部能够使用简单的函数功能对纳税人的数据进行筛选排查,确保纳税人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以便为之后的数据分析工作做好铺垫。二是提升对税务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加强税管员对各类指标的处理及分析能力,学习指标分析法,如结合高质量的税务大数据建立不同行业的评估值指标及行业税负,对销售收入、代开发票等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对重点企业某些指标在纵向对比后,也要加强对同一时期同一行业的横向对比。三是树立互联网的风险管控意识。坚决禁止违规外联,对内网电脑不定期排查,防止危险程序的安装及传播。加强网络账号密码安全意识的教育,尽量保证“一人、一号、一岗”,在特殊情况下,允许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征管科申请开通其他岗位权限,如果碰到需要借账号使用的情况,在使用完毕后,应及时修改密码,保证自己账号的安全性。四是多渠道多方式培养“X型”人材。通过以老带新方式,促进年轻税务人员业务知识学习。采取轮岗体验的方式,让新进税务人员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责与任务。大力鼓励年轻税务人员大胆创新,提出新方法新点子。培养出站在“互联网+纳服”“互联网+征管”“互联网+稽查”角度思考的年轻人。
正视征管模式变革。不要将“大数据”模式下的征管神化,也不要认为大数据只是对纸质文档的简单替换,正确认识“互联网+税务”环境下大数据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把握“少即是多“的内涵,不轻信不盲从,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纳税人的信息进行采集。
在推进互联网+税务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节奏,力争蹄疾步稳,切不可急于求成。应避免陷入“重技术轻治理”的误区,要牢记大数据只是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对纳税人的风险进行识别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