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基于学生中心的任务设计1

2018-04-02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易 斌

(惠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Peter Skehan认为最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是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中提出,中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养[1]。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及“做中学”的理念[2]。当前任务型语言教学设计中常常存在以下误区: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任务;将任务活动等同于练习活动;任务执行中不注重实践性;将任务绝对化等[3]。这种状况过于注重学生成绩,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注。笔者在解读任务内涵和任务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任务设计策略,提供了案例与分析,旨在探讨如何在任务设计中彰显学生中心,以期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启示和方法建议。

一、任务的基本内涵

任务型语言教学最早是由Prabhu(1987)提出的,它秉持以任务为主线,以情景为支撑,以合作为原则,以技术为手段,以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理念,倡导“做中学”,其本质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因此,任务是这一语言教学途径最核心的概念。关于任务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有目的的活动,如打印资料、填表、购物、考驾照、订机票、给孩子穿衣服等;其二,任务是一种课堂活动,活动中学习者通过目的语进行交流互动,聚焦意义而非形式;其三,任务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在任务中意义是主要的;有某个交际问题有待解决;与真实世界里的活动有某种联系;任务的完成是首要的;任务的评价以其结果为依据;四是,任务是学生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有目的地实施的活动;它可能是学生自己确定的,也可能是教师确定的;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竞争或相互合作完成[4];任务的结果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尽管关于任务的界定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任务包含目的(purpose)、语境(context)、过程(process)、结果(outcome)四个要素。必须强调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不同于平常所说的练习与活动。任务接近于人们为了实际使用语言,在学习、理解和体会语言之后在课堂内外参与的有目的的能促进其语言学习进程的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完成任务的策略、能力以及交际活动中经验的生成,而非机械的语言训练[5];而练习与活动则是为了理解和巩固语言知识或训练语言技能而设计的步骤或做法[6]。

二、任务设计的原则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应该目标明确,有意义,且具有可操作性,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不同于传统“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任务型语言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任务型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真实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出发,设计和开展教学任务[7]。此外,作为一名引导者,教师要转变“讲到底”的传统教学观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这种师生换位法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二)情景真实性原则

情景真实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避免把任务活动等同于机械的语言训练,在内容和形式上脱离生活[8]。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应创设尽量真实的情景,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完成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真实任务(real-life task),使他们能更好地综合运用所学语言,在相互交流中学会交际,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之中,让任务不仅实用、有趣而且形式多样化,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学以致用。

(三)阶梯型任务原则

设计任务时,教师要遵循英语语言习得规律,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自身阅历、思维能力等设计活动。由于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是前后相连的,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任务的组合、排序及难度问题。任务设计应由易到难,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到初级任务的循环,逐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在语言输出方面,应先输入(即听、读)后输出(即说、写),使教学循序渐进,呈阶梯式递进。

(四)“做中学”原则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是在“做中学,用中学(learning by doing,learning by using)”。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担任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交际任务掌握语言知识,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7]。但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介绍话题,让他们了解任务,同时要突出操练的关键词语和句型,为学生在“做”和“用”这一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合作学习原则

任务型语言教学倡导合作学习理念。在开展任务时,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同学可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且组内的成员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乐趣。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小组成员可以交换分工。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存在感,在学习过程中趋于自主化。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调动学习气氛,形成和谐的教学局面。但教师要努力避免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倾向,合作学习应在需要时才安排。

(六)交际性原则

英语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有效地使用语言,而不仅仅是懂一点英语基础知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学生巩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之间缺少相互交流和沟通。事实上,语言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运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师生双方的认知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7]。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多种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有意义的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三、任务设计的策略

任务型语言教学通常包含任务前(pre-task)、任务环(task cir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三个阶段。由于学生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因此,教师如何设计出有意义的符合实际的任务并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围绕任务的目的、语境、过程、结果四要素,在任务设计时可采用以下策略,彰显学生中心。

(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导向设计任务目的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提高其综合人文素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涵盖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并基于这五方面的整体发展。其中,语言技能与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持续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以及得体地使用语言。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9]。因此,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设计理应遵循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导向,落实英语新课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为出发点构建任务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课堂任务设计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任务型语言教学绝对不是单纯地指示学生漫无目的地完成一个接一个的任务,任务设计尤其要践行“做中学”理念[10]。任务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并建构语言情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识,并使知识得以呈现、巩固、运用、深化和延伸,最终完成语言的有效学习。通过任务的参与和完成,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提高英语水平,同时提高语言学习的信心。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设计要关注情境性和多样性。任务设计时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能应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和情境,体现生活中真实的交际活动,使学生能运用相关的真实的语言材料来完成任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参与热情。

由于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因此,任务的设计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学习阶段、语言水平等。努力用真实、有意义的任务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以落实学生的主体性。不考虑学生因素而设计出来的任务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4]。任务的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任务的内容和完成任务的方法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语言是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学习而获得的,虽然这些任务不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但是在任务中所学到的语言技能却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派上用场。

(三)以锤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核心统整任务过程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教学的新发展。教师必须遵循英语语言习得的规律,同时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以及心理素质对任务进行设计筛选,使任务具有真实性和一定的可操作性,为学生的有效交际创造良好的条件。龚亚夫,罗少茜认为,任务的“真实性”涵盖以下四层意义:一是语言输入的真实性;二是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的真实性;三是对语言学习有益的练习活动的真实性;四是语言课堂所需再现的社会情境的真实性。[11]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以锤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核心统整任务过程。任务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要尽量真实,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努力让他们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进行交际[4]。

另外,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其交际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任务活动需要注意多样性,任务活动的难易程度要适中,既符合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能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使他们充分运用到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锤炼交际能力。相反,过难或过易的任务都会使学生失去交际的欲望。

(四)以体现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重点呈现任务结果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文化意识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语感、语言技能和交际策略等;思维品质是指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判断、推理、理性表达以及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比较异同,尊重差异和汲取精华等方面;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12]。英语在我国是外语,因此课堂任务的设计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体现人文精神,把当前社会问题或者海内外文化知识引入到任务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对国内外文化的接受态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通过引入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协调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得到任务的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因此,任务成果的展现也需要多样化,如海报,多媒体展示,研究性的调查报告或个人获得的思想启迪等。总之,任务完成的结果应体现学生学科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13]。

四、任务设计案例与分析

现以《新目标英语》学生用书八年级上册Unit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Section A)的任务设计为例[14],阐述如何围绕学生中心进行任务设计,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该课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新词的基础上,能够围绕职业的话题进行交谈。围绕本课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设计任务,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课堂导入阶段的设计:即任务前阶段,让学生听一首包含职业单词的英文歌,要求学生记录自己所听到的单词,然后请一些同学回答并拼读单词。通过听歌曲,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活动,而且让同学们记下关于职业的单词,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可以使学生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并且可帮助学生在任务进行阶段在词语的运用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接下来可以设计如下任务:

任务1:列举更多关于职业的单词。由于学生通过歌曲听到的词汇有限,通过列举,可以帮助学生为下一阶段的任务储备充足的知识基础,减少他们在完成下阶段任务时可能出现的障碍,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参与的热情得到提高。

任务2:根据Section A里提供的语言句式“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I’m going to be...”,创设情景,要求学生结对练习。根据情景真实性原则,此处情景越真实,学生对语言掌握效果越好。由于学生在真实情景下才能真正了解到语言的实用性,从而更愿意运用语言,参与活动。所以,教师应该尽量以多种形式呈现多种情景,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并且知道何时何地何场景下可以运用。

任务3: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组内成员的理想职业,并进行记录,然后推选代表向班级汇报自己组内成员情况。任务型语言教学也倡导合作理念。此处设计的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可以进行分工,包括讲述、记录和呈现任务结果,这样可以增强小组每位成员的存在感,使组内每位成员都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出贡献,而这将赋予学生成就感,使得学生不仅是完成了任务而且也享受了这样的过程,锻炼了语言交际能力。

任务4:学生讨论自己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学生在完成以上任务后,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此时,通过设计这一拓展性练习,让学生在反复使用“be going to”的句式过程中,真正掌握该课的学习重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运用推理、判断等思维方式,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现了核心素养。

总之,“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互动性、真实性、过程性,重视学习者的个人体验以及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的相关性[14]”。因此,在任务型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进行任务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学生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锤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体现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