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
2018-04-02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各类消费需求急剧扩张,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被首次明确提出,之后《旅游法》《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之中的地位。据统计2016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为8.19万亿元,占GDP总量11.01%;旅游直接就业2 813万人,直接和间接就业7 962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10.26%[1]。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发展过程中,旅游业肩负扶贫脱贫重任,转变为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工具,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承担更为重要的任务。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相应的问题,如缺乏科学合理的景区规划造成无序或重复开发;旅游经营者以经济利益为主,短视现象造成一次性消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落后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整体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低下,实现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促使我们在旅游发展认知上发生改变,对于旅游业的质量保障,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的呼吁加强。
1 研究现状
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效率的一种评估方法,又称技术进步率,用于衡量生产中纯技术进步发挥的作用,是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但通常分析时都略去土地不计)的投入量不变时,而生产量仍然增加的部分[2];生产率的研究始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定量化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3],而1957年Solow发表的《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文章则被视为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开篇之作,资产、劳动力作为两大投入要素并建立函数,在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力带来的产出增长,所得余值视为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4]。但索洛余值也存在一定局限,在之后的研究中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如Denison提出增长核算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Jorgenson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形式,并对总产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要素等做进一步细致分解;Farrell通过构造确定性的生产前沿面,来测量技术效率;Aigner首次运用包含随机误差的随机生产前沿模型;Charnes等人提出数据包络法;Caves提出了由Tornqvist指数推算出Malmquist指数的计算方法,并首度将此指数用来作为生产率指数使用等,在理论分析和测量计算上使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丰富和准确。
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则表现为旅游生产的全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水平的变化。国外对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相对较早,主要集中于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旅游目的地等几个领域,这些领域同时构成旅游产业最核心部门,如Anderson采用随机前沿方法对1994年美国48家酒店企业管理效率进行测算,表明整体水平呈现高效率值[5];Fernandes按乘客数目对巴西35家国内机场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发现16家机场对资源的利用是有效,并根据需求预测基于游客标准认知的机场容量扩张时期[6]。伴随环保和生态意识的增强,学者从环境角度探讨旅游效率发展问题的关注度也在加强,Victor对葡萄牙在2000年-2012年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旅游业中五个子行业在驱动CO2排放中不同影响,发现固定资本中的能源、旅游强度等对住宿、餐饮及服务中的CO2排放有重要影响[7]。
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在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基础和测量方法上做出重大贡献,目前国内学者对经济TFP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测算方法主要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国外学者对旅游TFP相关研究也早于国内,且多从产业角度经济学视角展开研究,分析旅游产业及其子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而以地理学视角从时空角度对区域范围内旅游TFP变化发展的研究文章较少。国内学者对TFP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注重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学者对TFP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从1981年开始出现相关文章,至今已经有5 800篇文章,2014年达到最热,大量有关我国经济TFP的文章出现在各类经济学刊物上,依产业划分主要集中于第一、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相对密集的第三产业相关研究较少,而旅游TFP研究就更加单薄,以2007年左冰、保继刚发表的文章为起始点,近年来旅游TFP研究逐渐受到学者的青睐,文章数量有所增加,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旅游TFP文章进行梳理,试图在对其内容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总结研究进展,对其未来的研究取向做一定的判断。
2 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研究文献依托CNKI知识网络平台,其中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等。以“旅游+全要素生产率”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截止2017年底,共涉及95篇相关文章,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在旅游相关文章中直接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关键字的文章仅24篇,左冰和保继刚在2007年首次对旅游业发展的TFP问题开展研究,随后关于旅游TFP文章不断出现,逐渐受到学者青睐。
3 研究进展
3.1 研究历程
研究历程的划分以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分界线,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意见》中明确指出旅游开发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发展效率,因此把2007年-2014年划分为萌芽阶段,2014年至今为发展阶段。
在萌芽阶段,从研究尺度而言,对旅游TFP研究主要涉及宏观和中观尺度,其中又以聚焦全国范围的宏观尺度较多,以省际为研究单位,测算全国范围内旅游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如左冰等对1992年-2005年中国旅游业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力驱动型,技术进步对于旅游业的贡献值低且增长缓慢,同时各省旅游水平的分化差异主要源于技术进步速度[8];陶卓明、薛献伟等对1999年-2006年旅游业发展效率特征展开研究,同样证明各旅游地区存在差异,且东、中、西三部差异明显,总体呈现规模不经济状态,技术进步的潜力虽大但有效程度却较低[9]。从研究内容而言,集中于产业视角去进行研究,但也有学者从行业角度对相关旅游行业进行分析,如耿松涛对中国20多家旅游上市公司TFP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旅游上市公司TFP低且在2004年-2009年期间呈现增长,整体表现为粗放型增长特征[10];武瑞杰对2001年-2010年间旅行社业TFP展开研究,发现旅行社业TFP处于下滑趋势,技术退步占据主要原因,而人才因素是改变现状的关键因素[11]。
在成长阶段,以中观或微观尺度角度对旅游TFP展开分析的文献增多,从更细化更具体的角度分析研究范围内旅游TFP的变化,如刘建国等以杭州市为研究区域,分析市内各区之间旅游TFP的发展状况,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杭州市旅游TFP总体保持上升状态,纯技术旅游效率虽下降但向良性发展,空间格局上,各区之间虽成差异化但差异不大[12]。在研究内容方面更加多元,如龙祖坤等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对其民俗旅游发展效率进行相关分析,相较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前者对民俗旅游TFP的贡献更大,在综合效率中,规模效率对其影响较大[13];刘佳等在旅游TFP的测算中考虑环境因素,对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TFP进行分析,得出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TFP呈现下降趋势,绿色技术、技术效率等对旅游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微弱[14]。
旅游TFP发展历程主要从研究尺度和研究内容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成长阶段相较于萌芽阶段,研究尺度在不断地细化,同时多尺度展开分析;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突破对旅游TFP的简单测算,对其影响因素或空间结构多视角多层次进行解析。
3.2 研究方法
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从发展之初到现在,其测算方法主要经历代数指数法、索洛余值法、超越对数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FA)、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及Malmquist指数等。如马晓龙运用随机前沿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00年 -2011年间中国58个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TFP展开了评价,发现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TFP是旅游技术进步的单因素驱动模型,技术效率相较于技术进步贡献值较小,旅游产业低技术化[15];胡志毅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分析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旅行社业TFP在2000年-2009年间呈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是旅行社业TFP提升的主要动力[16]。由于各测算方法其自身的局限,学者对其不断进行改进提升,如超效率DEA、Bootstrap-DEA纠偏模型以及三阶段DEA的提出,尽可能准确测算出相关效率及其TFP,如邱舒航利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对全国19个革命老区城市的旅游产业TFP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产业TFP整体呈现有起有落的波动发展形式,同时旅游产业TFP的进步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提升[17];曹芳东等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和Bootstrap-DEA纠偏分析法探析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分解效率及时空格局演变,发现空间上存在差异,高值地区主要聚焦于东部沿海地区,在时间上纯技术效率对于总效率的影响程度更大[18];李亚男对我国在1995年-2014年间的文化产业效率进行解析,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在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干扰情况下对文化产业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地区文化产业效率的高低和效率进步的高低并没有明显的正负关系[19]。
学者运用不同的度量方法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TFP进行测算,同时结合相关空间分析法对其进一步开展空间相关层面的解析,如赵磊探讨中国旅游业TFP差异和空间收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只存在绝对β收敛,即各地区旅游TFP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各地区旅游经济体本身并没有找到稳定且趋于成熟的发展道路[20];或结合ESDA分析法分析其空间溢出现象,或采用重心坐标及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多角度解析旅游TFP在空间上的发展状况。综上可知,国内学者对旅游TFP的相关测算方法虽以国外理论和模型为基础,但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国内旅游发展现状,不断修正和补充并结合地理学等分析方法多视角多层次探析旅游TFP的发展状况。
3.3 研究视角
在研究视角方面,学者对旅游TFP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下方面:首先以产业角度进行分析,国内经济TFP的研究,如工业和农业最初多以产业角度展开分析,对旅游TFP研究也多从产业角度着手,如王永刚对中国旅游业TF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旅游业TFP提升的主要动力源于技术进步,而且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大不相同,东部地区已进入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尚未完善亟需升级[21];张丽峰同样对我国旅游业TFP发展进行解析,认为旅游业TFP整体呈现粗放型发展特征,但全国旅游业TFP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效率的提升[22];同时伴随对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学者考虑在环境或能源使用的前提下旅游TFP发展,如李嫦在旅游TFP测算中考虑CO2的排放量,对考虑CO2和不考虑CO2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在不考虑CO2排放量情况会出现高估旅游TFP的现象,三大区域同样存在差异但旅游TFP的高低依次为中部、东部和西部[23]。其次以行业角度展开分析,如高媛媛对旅行社经营效率展开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旅行社经营的贡献值更大,旅行社整体经营效率不容乐观,纯技术效率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最高,西部和中部次之[24];张琰飞以星级饭店为研究对象,对其经营效率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2004年-2014年间,我国星级饭店TFP整体有所提升,同时纯技术效率对综合经济效率提升有重要制约作用[25]。再者从旅游业发展要素出发,对某一类旅游景区或吸引物进行分析,如黄秀娟对森林公园在2003年-2008年期间的旅游效率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现有技术水平之下森林公园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规模结构不合理,旅游TFP主要靠技术进步来推动[26];程南洋等选取2003年-2012年时间段,同样对国家森林公园旅游TFP进行分析,研究证明森林公园的旅游服务业TFP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技术效率表现为负增长,技术进步同样是旅游服务业TFP提高的主要动力源泉[27]。
对旅游TFP研究视角除前面涉及旅游产业、行业及要素视角,更多学者试图从其他视角对旅游TFP进行解释,如赵磊从空间角度探索其在空间格局和差异、或者空间收敛的状况;郭悦等从产业集聚角度分析其与旅游业TFP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系[28];从城镇化角度分析旅游驱动下城市发展的效率问题[29];余凤龙等从制度角度探析在市场化过程中制度变迁对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30],在研究探索过程中从更多视角点对旅游TFP进行解释。
3.4 研究尺度
旅游TFP研究尺度的划分主要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尺度展开。宏观角度主要基于两种形式,以省域为研究单位或以城市为研究单位,以此对全国范围内旅游TFP展开研究,相较而言以省域为研究单位探析全国范围内旅游TFP的文献更多,如吴琳萍将能源消耗要素考虑其中,对1995年-2015年间旅游业TFP进行估算,结果显示旅游业TFP低且波动性较大,技术进步或效率对旅游经济的贡献程度低,能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制约作用不断凸显出来[31];周莹对中国省域范围内入境旅游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时空格局演化进行探析,结果发现在31个入境旅游省份中效率有效性省份极少,旅游TFP整体偏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在空间分布表现为中西部地区低于东部地区,差异明显[32]。中观尺度主要聚焦于某一区域范围,如淮海区、长三角或珠三角地区,地理范围大于单独省域范围,研究区域范围内旅游TFP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周慧慧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城市为研究单位,测算旅游效率的时空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旅游TFP总体波动变化特征明显且旅游TFP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综合旅游效率、规模效率的阻碍作用[33];李瑞、郭谦等以城市群为研究单位,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群旅游效率展开研究,经测算三大城市群平均旅游TFP呈下降趋势,同时辽东半岛城市群中主要城市旅游TFP变化提高幅度明显小于其它两大城市群主要城市的旅游TFP[34]。微观尺度相较于中观而言其研究范围聚焦于单个省域或市域范围,如王松茂等人对新疆旅游产业TFP开展相应分析,将新疆15个州划分为4个区域,认为新疆旅游TFP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拉动,纯技术效率对旅游产业的效率影响更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35];刘建国等对2006年-2013年期间杭州旅游TFP及其相关的影响因子,发现旅游TFP总体上波动上升发展,技术进步及效率、规模效率在研究期间内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差异存在但差异较小。
综上,基于旅游业TFP研究尺度,我国学者在宏观、中观及微观尺度都有涉及,目前主要集中于从宏观角度来探析旅游TFP发展,且多以省域为研究样本,但以城市为研究样本开展对全国范围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中微观尺度方面,学者对其研究有加强趋势,就整体而言,中微观尺度方面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微观尺度方面。
4 评价与展望
4.1 旅游TFP研究评价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TFP研究时间虽不长,但也取得丰硕成果,不仅体现在文章数量的增加,文章质量也不断提升,一系列研究成果对旅游业发展决策的提出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研究视角扩大化。旅游TFP研究源于对旅游经济发展动力的探索,开始之初侧重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的经营发展效率,而从促进其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效率的提升。随着视角的开阔,丰富产业评价指标,将环境或能源因素纳入指标体系,构建期望和非期望产出下的旅游TFP;细化研究层次,从行业角度研究某一单独行业、多种行业或单一要素的旅游TFP;从经营角度探析管理者在直接从业之中的管理效率;深入剖析单一因素对旅游TFP的影响,如制度变迁或产业聚集等;这一研究趋势表明伴随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提升,旅游活动在国民生活扮演的角色份量加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旅游业质量要求提高,学者对旅游TFP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加强。
其次,研究方法多样化。目前对于旅游TFP研究主要以定量为主,仍以数据包络法、Malmquist指数及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等测量方法为主,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如超效率DEA、三阶段DEA法及DEA纠偏等,尽可能减少对旅游TFP测算的误差,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结合相关空间计量方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等对旅游TFP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对旅游TFP做进一步的解析,而且在表达方式上运用相关空间分析法,增加图标以外的空间可视化表达,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再者,科学交叉复杂化。旅游TFP研究最初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研究背景,探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伴随研究视角的不断开拓,从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视角探析其和旅游TFP交叉部分之间的关系,解释相关城市旅游TFP、旅游服务TFP或生态旅游TFP等,进一步丰富有关旅游TFP的研究内容及解释的多元化,同时横向和纵向时空进行对比分析,持续深化对旅游TFP的认识。
4.2 旅游TFP研究展望
目前对于旅游TFP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整体而言旅游TFP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不够完善,尽管学者关于旅游TFP的研究不断加强,但相比相关传统旅游研究热点而言,研究力度还是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需进一步深入对旅游TFP的挖掘,可在以下方面增加重视:
首先,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现有的相关旅游效率或TFP的理论知识和测算方法建立在借鉴国外知识的基础上,尽管国内学者在对我国旅游效率或TFP进行相关测算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但偏差依然存在,无法更加准确的测算效率或TFP,所以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如樊纲的市场化指数的构建,构建符合我国旅游实情的指标体系或测量方法。
其次,重视相关旅游TFP延伸研究和表达。对于旅游TFP的研究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背景,以定量研究为主,注重数量化的表达,因此现有文献中更多以旅游TFP的测算为主,对于其影响机制或形成机理在内生或外生性原因的探讨相对较少,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才能进一步为旅游TFP的提高或生产方式的改变提出明确的参考意见,同时在结果表达上,缺乏多层次多样化的表达,所以在未来研究中需加强对内生或外生影响因素的分析,同时结合相关空间分析法,进行可视化表达等,实现内容的丰富。
最后,重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多个行业的相关发展,旅游业的综合性也造成不同学者即使测算相同的旅游TFP,选取指标的不同会造成结果的不同,因此对于旅游TFP的测算应多角度进行解析,深入探讨旅游TFP的本质,如地理学角度旅游TFP在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关系,生态学角度旅游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的充分利用等,实现解释方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数据中心.2017年全年旅游市场及综合贡献数据报告[R/OL].(2018-02-06) [2018-04-03].http://www.cnta.gov.cn/zwgk/lysj/201802/t20180206_855832.shtml.
[2] 石枕. 怎样理解和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评一个具体技术经济问题的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12):68-71.
[3] COBB C W,DOUGLAS P H. A theory of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8,18(1):139-165.
[4] SOLOW R M. Technical 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57,39(3):554-562.
[5] ANDERSON R I,FISH M,XIA Y,et al. Measuring efficiency in the hotel industry:a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9,18(1):45-57.
[6] FEMANDES E,PACHECO R R. Efficient use of airport capacit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08,36(3):225-238.
[7] MOUTINHO V,COSTA C,BENTO J P C. The impact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productivity on CO2emission intensity in portuguese tourism industries.[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5,16:217-227.
[8] 左冰,保继刚.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TFP及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2008,63(4):417-427.
[9] 陶卓民,薛献伟,管晶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效率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8):1004-1012.
[10] 耿松涛.中国旅游上市公司TFP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2(5):15-21.
[11] 武瑞杰.旅行社技术效率和TFP变化研究——基于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4):93-99.
[12] 刘建国,刘宇. 2006—2013年杭州城市旅游TFP格局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7):190-197.
[13] 龙祖坤,李绪茂,孔祥婧.民俗旅游发展效率与规模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81-93.
[14] 刘佳,张俊飞.旅游产业绿色TFP变动及收敛性分析——基于中国沿海地区的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7):867-872.
[15] 马晓龙. 2000-2011年中国主要旅游城市TFP评价[J].资源科学,2014,36(8):1626-1634.
[16] 胡志毅.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中国旅行社业发展效率特征分析[J].旅游学刊,2015,30(5):23-30.
[17] 邱舒航.革命老区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6:13-36.
[18]曹芳东,黄震方,徐敏,等.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及其分解效率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基于Bootstrap-DEA模型的分析方法[J].地理研究,2015,34(12):2395-2408.
[19] 李亚男.基于DEA方法的文化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18-47.
[20] 赵磊.中国旅游TFP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11):12-23.
[21] 王永刚.中国旅游业TFP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3):175-180.
[22] 张丽峰.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的旅游业TFP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7):183-187.
[23] 李嫦.碳环境下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15-36.
[24] 高媛媛.我国旅行社业经营效率评价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20-50.
[25] 张琰飞.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时空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3):406-415.
[26] 黄秀娟.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效率的比较与分析[J].林业科学,2011,47(12):22-27.
[27] 程南洋,屈作新.国内森林公园旅游服务业TFP演变及其地区差异——基于DEA-MPI的分析[J].林业经济,2015(1):75-81.
[28] 郭悦,钟廷勇,安烨.产业集聚对旅游业TFP的影响——基于中国旅游业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5,30(5):14-22.
[29] 崔宇明,代斌,王萍萍.城镇化、产业集聚与TFP增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4):54-63.
[30] 余凤龙,黄震方,曹芳东.制度变迁对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市场化进程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3,28(7):13-21.
[31] 吴琳萍.中国旅游业TFP的估算[J].统计与决策,2017(9):135-139.
[32] 周莹.2004-2013年中国省域入境旅游效率评价及时空演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20-61.
[33] 周慧慧,史春云,余美蓉,等.基于DEA的淮海经济区城市旅游效率研究[J].旅游论坛,2016,9(4):84-91.
[34] 李瑞,郭谦,贺跻,等.环渤海地区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时空特征及其演化阶段——以三大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6):773-785.
[35] 王松茂,邓峰,瓦哈甫·哈力克.新疆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6,36(5):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