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与空间整合
——以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8-04-02杨亚君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2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书库传媒大学双一流

杨亚君(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2)

1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一重要论述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文化建设确立了坐标和发展方向。要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背景下,学校面临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的提出,吹响了中国由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号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1]

2017年9月教育部“双一流”方案公布,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对中国传媒大学来说,建校以来的办学实践,在人文学科领域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为领先,传媒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要把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高水平传媒大学建设的中心工程,引领创新,就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

2 加强一流学科、特色学科服务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深化改革工作,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整体办学能力提升。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者,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与一流大学应当承载的使命和担当高度契合。从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到工作思路、具体举措,都必须按照“一流”来站位,符合“一流”的要求。

图书馆也要根据学校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布局与重点,服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学校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调整资源建设、学科服务建设、培养学科服务的精专人员队伍,打造适合一流学科、重点学科适用的学习共享空间,成为图书馆重要的研究任务之一。图书馆要利用海量信息资源,服务、空间等优势,嵌入到科研教学过程中,提供真正的知识服务,注重特色馆藏建设,支撑科研创新,助力“双一流”发展。

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学两个学科都具有中国传媒大学的独到优势和特色。首先体现在“综合”。新闻传播学起步于广电,随着中国整个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从广电延伸到电子媒体,再从电子媒体延伸到视听新媒体、融媒体。戏剧影视学也大致如此,起步是电视艺术,电视艺术后来延伸到视觉艺术,又延伸到影视行业,最后将戏剧和戏曲也纳入其中。第二个特点就是“交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不仅载体、平台有交叉,艺术、技术也有交叉。特别是这几年大数据、智能媒体的兴起,使它们的覆盖领域更加宽泛。交叉、融合肯定是未来方向,需要开启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学的新视野和新维度,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代表了我校典型的鲜明特色学科。从成效看,坚持差别化发展是必经之路,就是要认清自己,找准定位,充分发挥既有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发展和图书馆的发展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何加强图书、音像、网络教学、学术、创作展演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教学辅助条件,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把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和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条件有机的融合贯通,把“学校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图书馆的工作中,就必须营造全方位的服务支撑节点,进一步深化图书馆服务,提升精准服务水平。

“学校大课堂,传媒大舞台”体现出专业学习的时空特点,传媒大学图书馆要建成特色鲜明的传媒图书馆,在资源配置、设备提供、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等方面应注重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学与学校其他学科的共同点和各自特点。我馆规划时已根据传媒特色,预留了发展空间,以期逐步达成建设目标。

环境布置要体现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征。通过动静分区的方式,引入先进科技设施,布置多种形式的特色学习空间,展示多媒体设备、师生作品等,实现专业、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普通藏书的借阅服务,还能够提供互动式多媒体信息服务。馆舍内部有许多形状、大小不一的中庭和结构空间,要进行整体的内部环境设计。在这些区域用装饰材料、色彩搭配、物理隔断将空间布局进行巧妙的组合,融入我校传媒、艺术与技术的概念元素,合理连接各个功能空间;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移步换景”的设计方法,每个局部突出一个主题,使中西建筑理念在我馆实现完美的结合与升华,充分满足读者对个性化信息内容与体验式信息获取的需要,彰显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的独特风采。

3 做好文献资源整合,合理布局空间

图书馆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传统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各自为主,内部空间为专业阅览室加闭架书库;计算机网络化时代——1990年前后开始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系统建设,开始文献共建共享,书库空间逐渐向开架调整,2000年之后开始大规模馆藏资源数字化和借阅藏一体化空间布局。此阶段图书馆的中心工作是以资源建设为中心,大体量新馆建设是突出性标志;复合图书馆时代——20世纪末,以数字资源发现为主导,资源增加和馆藏结构与服务方式的变化,统一检索与资源发现,阅读推广与新媒体服务,24小时自助借还功能与流动书车,倡导提高阅读量。学习共享空间、双创发展空间应运而生。

随着数字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一的静默阅读服务,发展成为团队研讨,为双创发展提供共享学习空间。为此,图书馆办馆方针任务也要随之调整,要打造特色空间、智慧空间,整合文献资源,建设特色资源,提高馆藏利用率,处理好传统文献存储空间与特色共享学习空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也是我们特色建馆的关键。

3.1 加快整合文献资源必要性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加上高校合并与扩容,本科评估检查对图书馆藏书数量、生均数量指标的量化要求,以及每年的馆藏新书递增,使得近几年图书馆的图书存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无疑对教学与科研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保障作用。但自主学习团队需要由个性化、专业化的空间向传统存储空间拓展,为此,图书馆要合理平衡这两方面需求。

3.2 实施文献资源整合紧迫性

每个高校图书馆的存在都有其特性差异,但随着一些学校合并后复本量增加,同类、同主题图书良莠不齐,集中突击式的数量补充对图书品质和存储空间造成的压力,使书库容量紧张成为共性问题。如不采取有效的办法,势必会影响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和无效空间的增加。

3.3 案例

2002年2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东校区(其图书馆以下简称“北馆”)并入中国传媒大学。经过多年建设与深耕,中国传媒大学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逐渐形成文、工、管、经、法、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闻传媒特色高校,为传媒行业的台前幕后培养专门人才,所有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计都与传媒行业紧密结合。由于两馆原来服务的读者对象不同,藏书重点和收藏范围也不一样。笔者所在图书馆在这方面所做的规划和实践过程如下:

3.3.1 合并馆藏图书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1)馆藏特色不同对文献资源建设产生的影响

合并前,两馆均建立了各自特色的藏书体系。原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南馆)的藏书特点是综合性馆藏、文理交叉,尤其以广播电视、新闻、摄影等大众传媒类为特色馆藏。北馆是以收藏法律、经济类图书为主,其它图书为辅的藏书体系。合并后,原有的特色藏书体系就会被融合,新的特色藏书体系将根据学校教学科研重点而重新建立和发展。由于使用的自动化软件系统和馆藏的收藏重点不同,给读者借书带来不便,有些学生往往要跑两个馆才能借到所需的书,解决的办法是尽快把两个馆的流通书库合成一个。另外,合并后的图书馆作为一个大馆,需要对文献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使图书馆更合理地使用经费,减少文献重复购置或遗漏现象。

(2)排架号不统一 ,图书难以集中

合并前,两馆都使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但在各自的分编工作中,两馆的分类规则有差别,导致索书号不同,南馆图书使用的索书号是用著者号排序,北馆则使用种次号排序。这两种不同的排序法会造成读者从北馆借阅的书还到南馆后上不了架。由于索书号的取号法、馆藏标记符号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将读者所借的北馆上万册图书归入南馆分类排架系统中,是合并后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

3.3.2 合并后对馆藏图书资源采取的管理措施

(1)重组流通书库,师生参与选书

随着学校学科专业的调整和增加,原有的文献馆藏格局已不完全适用。为适应教学科研需要,方便读者,必须重新组合流通书库。图书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请教师代表参与图书馆馆藏建设,以保证学习教学研究之急用。我馆的选书工作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请教师代表选书。请各二级学院的教师代表根据馆藏目录结合到北馆书库进行实地选择,挑选学生必备的教学参考等书籍制成图书清单,图书馆工作人员参照图书清单统一提书,送到南馆。为保证读者能用最短时间在南馆借到这部分书,我馆组织专门工作小组,由馆长带领,成立以两馆熟悉馆藏的编目人员为主的图书工作小组,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突击加工改编图书,集中入库。第二步是在随后的时间里,让读者到北馆书库挑选自己需要的图书,读者阅读完毕后归还到南馆流通部,由馆里抽出固定人员将这些图书成批加工改编后再陆续投入到南馆主书库。采取这种工作方式的优点是,通过读者的选择把有用的图书汇集到主书库,既减小了主书库的急速扩容压力,又避免了分编人员的无效劳动。

(2)统一分编原则,修改书目数据

为保证书目数据的质量,数据修改完成后,再进行标引校验,在编目子系统的统计菜单下,按批次检查此批书的总册数、种数是否正确。确认无误后方可打印财产号,完成书目数据改编工作。

3.4 新馆持续规划开展文献资源整合工作

新馆建成后,借助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继续规划,分步实行馆藏复选、剔除等图书资源整合工作,作为馆藏图书资源整合的第二期。

3.4.1 利用大数据分析,持续馆藏图书资源整合

根据图书的各种流通借阅统计分析数据,结合读者引文数据,能迅速地为馆藏复选提供很多翔实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计划剔除图书的数量,将最近若干年借阅量为零或借阅次数低于某个数值的图书从开架剔除,对未达到标准但借阅量较低的图书可减少复本量。在初步确定剔除目录后,再参考近3年来以本校名义发表的论文引文数据,凡被引用过的图书暂不列入剔除书目。这样可减少剔旧工作量,提高效率和质量。由于原则明确,方法得当,员工努力,我馆馆藏图书资源整合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传媒特色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基础。

3.4.2 广泛寻求捐赠,注重特色馆藏收集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是高校资源的优势所在,越来越凸显其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并俨然成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特色资源为教学科研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我馆广播电视史志资料研究中心典藏的广播电视史志资料是前任广播学院副院长赵玉明所捐,比较完整且极其珍贵。该研究中心的建成,对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它也为我校的新闻传播学科评估和本科教学评估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我校新闻传播学能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其功不可没。

3.4.3 运用现代技术,按需印刷补充

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简称POD),即依托计算机处理、大容量存储、网络传输及数字印刷等技术,实现全新的出版印刷模式。它可以保证图书打印和装订的质量要求。理论上可按时、按需提供本馆因损耗需要恢复使用的图书,这就为我们的馆藏复选等资源整合工作提供了支撑,对剔除文献的取舍,以及文献资源的补充,起到有力的保障支持。

3.4.4 加强收藏重点图书的资源保障

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保障中心,图书馆在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持续发展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参与建设的基础。学校两个“双一流”学科中的新闻传播学一直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相关纸质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但戏剧与影视学科因涉及面广,图册价格昂贵,这方面馆藏文献资源仍显不足,应继续加强保障,及时满足特色馆藏建设需要。

3.4.5 积极参与建立区域联合书库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界,密集书库、贮存书库建设越来越多。存储的文献多为旧书、流通率低的中外文图书、期刊与旧报纸合订本,且都实行闭架、密集管理。借助RFID等图书的智能定位技术和应用系统,基本能实现自助借还、自动分拣,为分布式高密度联合存储书库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实用基础。[2]

在文献存储与共享学习空间都需要不断拓展空间的当下,本着合作共享、协同发展之目的,图书馆可以利用有限的馆舍,以较少的投入实现空间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使馆藏低利用率文献得以长期保存和再利用。这其中联合存储书库有其建设的合理价值,应当予以考虑。

猜你喜欢

书库传媒大学双一流
A look at Britain教学设计
“人梯书库”丛书
孙翌飞作品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探析图书馆书库管理的新模式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析天一阁新书库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