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协作与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探究
——以松江区图书馆为例

2018-04-02上海市松江区图书馆上海201620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馆制总馆松江区

陈 诚(上海市松江区图书馆 上海 201620)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区级馆服务能力不强、区域内公共文化资源缺乏整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坚持政府主导、改革创新、强化基层、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力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为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

1 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图书馆是市民享受“普遍均等”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推动松江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将有助于提升区域整体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1 对标中央要求

201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五部委共同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具备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以推动基层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2 现实意义考量

松江区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建设,有利于补齐城乡文化短板,改变过去区、街镇、居村三级资源孤岛状态,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有效促进分散资源整合和优质资源向基层投射,缩短群众和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充分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目标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制度建设。

2 松江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现状

2018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规划指出,至2035年,上海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图书馆向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集聚;每个社区生活圈至少配置1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1处社区图书馆。截止2017年末,松江区常驻人口175.13万人,公共图书馆(包括各街镇、村居公共阅览空间)67503平方米,图书馆总馆藏879,189册,人均图书持有量0.5册;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图书流通量2,112,911册。目前有区级公共图书馆2个(在建1个),街镇分馆17个(在建3个),“农家书屋”76个,社区图书室261个,区、街(镇)、居(村)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形成了“统一建设、统一服务、标准化推进”的松江模式,为区域总分馆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主要表现为:(一)基础工作扎实。松江区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泗泾镇图书馆为市级示范馆,岳阳街道图书馆、新桥镇图书馆为市级优秀馆,其他街镇图书馆均达到达标馆条件。石湖荡镇新源村“农家书屋”又获评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称号。(二)完成了“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区”创建。落实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等服务机制和保障措施,成立公共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区、街(镇)两级领导小组和项目工作组,明确各自责任和分工,建立业务协调机制,实现了组织保障。区图书馆与各街镇馆签订双向协议,落实统筹管理、业务指导、培训辅导等对接措施。区馆与居村签订馆外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协议,切实向基层延伸服务,定期业务交流、岗位培训、业绩考核,服务保障体系顺畅。

存在的不足:尽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但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资源分散重复浪费、服务效益不高、数字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管理人员非专业化等问题依然亟需完善。如基础设施投入不平衡,各街镇图书馆服务人口在2万至30万不等,馆藏图书量为1至3万册不等,年购书经费为4万至10万不等,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如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配置内容较单一,利用率不足,电子资源、网络服务、读者舒适感等综合服务环境有待提高;如体制机制运行不畅,2016年,松江区实行了基层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将原来文化站的编制人员划入街道党建服务中心或镇社区管理办公室,街镇级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和服务内容没有及时对接。

3 松江区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遵循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服务设施,丰富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要求,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全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3.1 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

3.1.1 把总分馆制建设纳入区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由主管部门制定本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着力发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对于有效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补充,因地制宜建设大居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城市书房、职工书屋等服务点,推进城市“15分钟图书馆服务圈”、农村“农家书屋”、“书刊阅览网格点”建设。

3.1.2 采取“总馆+分馆+服务点”运行模式,分级运行

依托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采取“总馆+分馆+服务点”运行模式,分级运行。以松江区图书馆为总馆,负责分馆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和人员的统一培训,同时对分馆进行业务指导,形成区域图书馆服务体系,协调开展读者服务。以17个街镇图书馆为分馆,按照总馆的工作安排和服务标准,面向基层群众提供与总馆水平相当的规范服务。负责辖区内下属馆外服务点之间的图书流动,同时做好分馆的日常管理维护和读者借阅服务工作。以街镇下属居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为馆外服务点,负责做好服务点的日常管理维护和读者借阅服务工作。

3.1.3 规范政策机制保障措施

出台《松江区关于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整合区内公共阅读资源,实行总馆主导下的统一文献资源目录、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和人员培训。总馆对分馆加强业务指导,分馆按照总馆服务标准,对辖区内基层服务点实施业务考核、绩效管理、采编目录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制定《松江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规范服务项目,完善内部制度,以区级公共文化“服务规范”,提升全区公共图书馆行业服务水平。

3.1.4 创新总分馆体系的服务手段和管理方式

及时畅通总馆和分馆、服务点的群众需求反馈渠道,采取“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方式,将资源配送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供需对接,不断向市民提供优质的“正能量”服务。加强图书馆数字服务载体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文化松江云”平台等现代技术,建设区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公共文化配送服务作用,让群众感受无处不在的阅读服务。

3.2 统筹兼顾,创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模式

3.2.1 加强文献资源统一配置

总馆组织落实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源以及数字资源的采购、编目和配送。分馆在纳入上海市图书馆“一卡通”借阅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所在街镇常住人口数量,按需设岗,明确岗位职责。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实施统一的业务和人员考核标准,考核结果视为各街镇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3.2.2 培育和规范社会主体参与

采取委托管理、连锁运营的方式,通过专业化服务、科学化管理,做好总分馆日常管理运行。建立合格主体单位目录库,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合格的第三方主体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建立诚信反馈、服务评估、优胜劣汰等机制,切实加强基层服务管理水平,提升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终端服务质量。

3.2.3 深度参与总分馆制建设,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鼓励社会力量自助或合作建设的各类创新服务点,在自愿原则下纳入区级图书馆总分馆管理体系,与区级总馆、街镇分馆实现资源整合与分级管理。发挥好民间力量和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打造最美阅读空间,如最美书店“钟书阁”、优秀文化交流空间“朵云书院”、山脚下的书屋“三联书屋”等,充分发挥“阅读+”“图书馆+”的文化集聚效应。

3.3 依托优势,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

3.3.1 馆舍建设标准

区级总馆符合国家地市级一级公共图书馆建筑规模要求。各街镇分馆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其中少儿阅览区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电子阅览室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分馆馆外服务点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

3.3.2 功能配置标准

各分馆统一使用“松江区图书总馆XX分馆”名称,内分别设有书架(不少于20个)、报刊架(不少于6个)、阅览桌椅(不少于80个)、读者用电脑(不少于10台)、独立接入计算机网络(带宽不低于100兆),内设空调、自助寄包柜、借还系统等基本配置,每个分馆开馆时纸质图书不少于5000册(藏书空间不少于2万册)、报刊10种以上、音像资料200种以上,开放时间与总馆基本一致。分馆馆外服务点内分别设有书架(不少于6个)、报刊架(不少于2个)、阅览桌椅(不少于8个)。按实际情况配置读者用电脑和网络带宽,每个分馆馆外服务点开馆时纸质图书不少于1500册、报刊不少于8种,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0小时。

3.3.3 促进全民阅读推广

加快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阅读条件。丰富各类阅读活动,打造总分馆阅读品牌活动,带动群众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利用市民文化服务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世界读书日”“上海书展”“市民文化节”“上海童话节”等开展丰富多彩阅读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参与,营造全民阅读良好环境。积极落实政府惠民工程。“万部图书进社区、部队、农民工学校、白领公寓、工地、大型工业园区”项目,每年列入区政府实事项目,为馆外服务点以及社会福利院、辅读学校等定期开展图书配送服务,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切实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加强数字图书服务。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电子咨询、体验互动、阅读推广等现代图书馆服务新措施,及时跟进市民文化的新需求。

3.3.4 实现场馆设施常态化运行

对照年度办证量、借阅流通量、入藏量、服务人次、活动场次、购书经费、人员培训等业务数据,定期开展业务考核。每个分馆,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等服务点,按照《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配置4张桌子、16把椅子,文献资源配置1200册以上,定期更新,统一调配,实现规范运行。加强人员配置,区馆专业人才岗位比例调整为85%,管理工勤等岗位比下降至15%,中、高级占比上升至60%。街镇馆管理人员配置为3人以上(根据地区服务人口、规模适当调整岗位数量),专业人员可以聘任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等专业职称系列,采用事业编制、社会工作者、劳务派遣以及委托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保障场馆开放。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馆外服务点,落实专人管理。

3.4 提升效能,切实加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管理责任落实

3.4.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明确区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工作职责和推进时间表,积极参与建设,加快推进实施。各部门和街镇统筹协调,推动工作开展,形成工作合力。突出着眼于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作用,坚持设施完善和运行管理并重,全面深化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免费开放,确保为满足市民文化服务提供空间,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3.4.2 高度重视,保障投入

区财政、街镇财政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为总分馆制建设和运营中属于公共财政支持范围的事项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场馆设施免费开放正常运转,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方式,严格遵守工作要求,统筹调配资源。落实政策措施和配套资金,确保公共图书馆开放工作顺利开展。

3.4.3 示范引导,创新管理

区总馆要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围绕基本文化服务功能,精心设置服务项目,提高全区各类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的利用率。各分馆、基层馆外服务点,作为强力支撑,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实现服务供给全覆盖,社会参与覆盖,志愿者服务推进,科技文化传播,接轨一流标准的目标。

3.4.4 健全队伍,加强培训

加强区级总、分馆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加强工作研究、业务指导。依托松江大学城和图书馆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建立松江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战略合作伙伴,积极培育本地区专业人才队伍。完善业务研究和交流机制,探索并建立全区图书馆行业人员培养职业教育终身学习体系,为广大市民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3.4.5 督导评估,纳入考核

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督查评估纳入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区文化部门负责对本区下辖街镇分馆和居村等各类服务点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要求,纳入街镇文化管理工作考核。并逐步引入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完善社会评价体系。认真对照服务标准,针对本地本单位实际,找缺补差,提能提效。

猜你喜欢

馆制总馆松江区
行政法漏洞的认定与填补——以上海市松江区“天价砍树事件”为例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学四史”主题活动
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实践研究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思考
民族地区博物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青海省博物馆为例
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实施路径研究
浅谈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服务模式初探
郊外の学生街・松江区で暮らす
上海市松江区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