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作家的手稿整理与研究
——以巴金故居为例
2018-04-02周立民巴金故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
周立民(巴金故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
民国时期的作家,并不仅限于民国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作家多数是跨时代的,其作品经常是1949年以后的手稿。
一、作家手稿的整理与研究概貌
1、具有典范意义的鲁迅手稿的整理与出版
(1)关于鲁迅手稿的保存量
1959年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中,鲁迅手稿包括文稿、诗稿、译稿、日记、书简、辑录、金石等类型。大致数量为著作手稿350篇,译文1493页,日记2204页,书信1388封,辑校古籍和石刻手稿964篇。许多年来鲁迅的手稿基本上都是公共机构收藏,散在民间的数量越来越少,但偶尔还会有新的东西出来,如前两年就发现了鲁迅给郁达夫的三封信。
(2)关于鲁迅手稿的整理和出版状况
从鲁迅去世后的第二年,许广平编了《鲁迅书简》。上世纪50年代,冯雪峰整理《鲁迅日记》,由上海出版公司影印出版。不少专家认为在鲁迅著作尚未大规模影印之前,先把日记影印出来,是非常有眼光的举动。因为日记中涵盖的信息对于鲁迅研究及其文稿的保存有很大帮助。60年代,上海文物出版社开始整理鲁迅手稿选集四编,直至七八十年代出版《鲁迅手稿全集》,是迄今最佳版本。再后来上海古籍出版社相继出版《鲁迅辑校石刻手稿》(1986年)、《鲁迅辑校古籍手稿》(1993年)和《两地书真迹》(1996年),这两套手稿和手稿全集几乎涵盖了鲁迅的全部手稿。《两地书真迹》的出版更明显地体现了手稿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出版后的《两地书》是经过鲁迅删改的,而手稿保持了原貌。1996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著作手稿全集》采用黑白影印,使很多编辑红批的文字与原稿混在一起,较为遗憾。2002年,国图出版社影印出版《鲁迅手稿全集》。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手稿丛编》,是目前流行的鲁迅手稿中较好的。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之后各种版本,总体上没有超过文物出版社的《鲁迅手稿全集》。
2014年国图出版社出版《国家图书馆藏鲁迅未刊翻译手稿》,世界图书馆公司出版鲁迅《毁灭》翻译手稿影印本。对于译稿的整理才刚起步,这也是我们新的发展方向。
(3)关于鲁迅手稿的研究
朱正先生于1981年出版的《鲁迅手稿管窥》,尽管是一本很薄的册子,但却是第一次系统细致地对手稿进行解读。2014年上海鲁迅纪念馆召开了“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及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相应论文集。同年,由上海鲁迅纪念馆前馆长王锡荣先生领衔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合作申报“《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成果已相继问世。总体来讲,鲁迅手稿的整理与研究较为全面深入。
2、其他作家手稿整理和出版情况一瞥
近几年,在民国文献整理出版的热潮中,作家全集、私人文献、书信日记的出版量非常大。已出版的有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桐乡市档案馆编的《矛盾珍档手迹》,其中包括《子夜》和矛盾的日记等;老舍的《骆驼祥子手稿》和《四世同堂手稿》;徐志摩、郁达夫和张爱玲的手稿也都曾影印过;还有《周作人俞伯平往来通信集》《钱玄同日记》《胡适留学日记》等。除此之外,有纪念馆或收藏机构出版手稿图录,如中国现代文学馆曾经影印过馆藏精品大系,其中手稿卷有上百位作家的手稿。上海鲁迅博物馆也出版过馆藏现代作家的手稿。
二、巴金手稿的整体情况
巴金手稿的类别主要有文学创作、翻译、书信、日记、校样、笔记、题词等。国内收藏机构主要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档案馆、成都市档案馆、巴金故居、慧园等。巴金手稿尚未达到像鲁迅那样做了严格的编目,仅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情况做了简单的统计。其实散在外边尚多,尤其是书信。
创作手稿中很多重要的小说手稿得以保存,如:《电》《家》《春》《秋》《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李大海》《三同志》等,1949年以前的短篇小说、散文和随笔留存不多;现存书信约2600封左右;未刊手稿(《巴金全集》未收入)存量很大,包括《海行杂记》余稿、《春梦》文革日记及交代材料、讲话稿和笔记材料、题词等。
已经整理和出版的情况,最早于1998年出版了巴金的《随想录》手稿本,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出版了《寒夜》和《憩园》手稿珍藏本。此外,还有《春梦》残稿、《海行杂记》原稿和《家》手稿等。现在正在做的是巴金手稿数据库的建设。将来还将推出巴金手稿集。
巴金手稿的研究,尚未达到像鲁迅研究的那种程度,专门研究不多。我的著作《巴金手稿释读》预计在明年完成,涵盖了他未发表的手稿,比如《春梦》的残稿。这个稿子其实是《家》的前身,能够体现出和《家》完全不同的风格。从某种程度上讲,原稿能体现出比发表的稿子鲜明的态度。
三、作家手稿的整理与研究中的问题和建议
从总体上看现在的手稿普查工作,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想借此机会提出几点手稿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首先,应编制《中国现代作家手稿联合目录》
目前手稿发现了很多,但手稿本身及其整理和影印出版却非常的粗线条,缺乏相关规范。我们需要在普查、编目等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进而编制民国时期作家手稿联合目录。否则学者不知道去哪查找,甚至连这份手稿是不是存在都不知道,这大大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研究。
其次,针对民国时期手稿,鉴赏居多,研究较少
现在的手稿出了很多,但收藏的目的居多,而用于实质性的研究尚未全面的开展起来。应加强收藏界和学术界的密切合作,加大手稿的研究力度。此外收藏方对稿件的过度保护,也限制了学术界的进一步使用和研究。各个收藏单位应该和学者开展密切积极的合作,促进研究的深入进行。
第三,校勘学价值呈现,其他方面拓展不足
目前的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多是关于校勘学方面的。其实一部手稿的存在,包括它的形成,以及后续存在的样态,尤其是对于作家创作心理等一些微妙变化的揭示,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
第四,现代意义上的手稿学和手稿学研究理论资源贫乏
目前中国的手稿在整理校勘等研究方面基本上是承继古典的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然而西方在对手稿的判读和研究时,是有理论依据的,而我们对于这些理论依据的利用非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