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启发式”教学艺术,打造物理高效课堂
2018-04-02蒙荣珍
蒙荣珍
(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513200)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既要在讲台上表演,又要在课堂上导演,教师既是作家,又是艺术家,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丰富情感,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情感.特别是我们物理教师,除了备好配套教材和学生以外,还要挖空心思去挖掘生活中那些与物理息息相关的正面或反面教材,通过自己的智慧为自己的课堂“表演”配上一些相关道具,甚至去改造道具.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满怀兴趣、轻松愉快、学有所得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一定的教学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核心在于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的启发设计,有效地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来获得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诱导学生的“想”,学生靠认真地“想”来悟懂所学知识,教师如果掌握了“启发式”教学这门艺术,辩证地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教学与学法的关系,才能扣紧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智力、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就能打造更高效的物理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如何巧用“启发式”教学,打造高效物理课堂呢?
一、激疑启发,紧扣心弦
伟人曾说过:“学源于思源于疑”,不同的教学环节要运用不同的激疑启发,我们的课堂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引入课题时,启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动与欲望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教师上课一开始就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自然就会学有目标,思有方向、精神饱满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的课堂效果会比教师平铺知识要好得多.例如讲“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时,通过“法国飞行员用手抓住一颗德国子弹”的故事,问:“这位飞行员是有特异功能吗?”激起学生认知冲突,产生求知欲望,进而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研究对象上.
二、分解启发,循序渐进
很多内容都可以分解为学生已知、半知和未知三部分.已知知识也就是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预留一定时间给学生思考再回答得出答案,半知知识就是可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很多现象“举一反三”,再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未知知识则由教师深入浅出地进行启发讲解,学生最后才得出答案.教师通过对不同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进行分解启发,因“材”施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通路、开路、短路”时,在实验中,如果小灯泡亮了,自然就是通路,对于这种已知知识教师可以三言两语带过,但如果小灯泡不亮时,究竟是开路还是短路呢?这种未知的知识就需要学生用心一一体验,教师分类详细讲解才能得出结论.
三、设问启发,强化逻辑
对于逻辑性比较强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讲授内容用设疑的方式组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条”,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研究对象上来,不断地诱发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思考.学生把教师设疑的“问题链条”回答清楚,所学的知识也就明白了.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逻辑性很强且逐层深入的复习课上.例如,在复习“浮力”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课前设好“问题链条”:1、什么叫浮力?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浮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浮力的计算方法有哪些?5、浮力有哪些应用?学生把这些问题一一弄懂,这章书的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如果教师善用这种设问启发艺术,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四、“上当”启发,辩证牢记
“上当”启发是启发艺术中的精华,很多优秀的教师经常利用学生日常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常犯的顽固性错误,有意识诱导学生“上当”后暴露错误,然后启发学生悟出道理,纠正错误,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印象,从而理解并牢牢记住这个知识点.这种启发教学法有利于突破难点,纠正顽固性错误,克服错误的直觉观念,澄清易混易错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同一艘轮船从河匀速驶入海里时浮力的变化时,有人认为因为“吃水线”上移了,物体浸入液体里的体积变小,所以浮力变小,而有的同学认为因为海水密度比河水大了,所以浮力变大.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很矛盾,也很容易混乱,可是如果我们教师对以上两种分析先予以肯定,引诱他们“上当”,然后再引导他们用二力平衡法分析,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因为船的重力一直不变,船又处于平衡状态,所以F浮=G,浮力不变.
五、实验启发,“活”化物理
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国家之所以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建立并不断完善实验室,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实验去还原去验证更多的科学真理,真正实现“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又回归生活”的物理教学理念.我们只要抓住了具体之“物”与抽象之“理”的内在联系,就能通过多次实验来揭示“物”中之“理”. 如在《神奇的升力》教学中,探究“流速和压强的关系”时,教师准备一个透明的瓶子,里面装有一些剪碎的纸屑,再把一根长长的软管的一端插入透明瓶子中,软管的另一端放在瓶子的外面.教师快速摇动透明瓶子外面的软管,将会看到瓶中的碎纸屑被放置在瓶内的软管“吸”进去,再从放置在空气中的软管端“飞”出来.教师抓住了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讲述飞机的升力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这样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用心体验,才能使物理课堂内容不断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真正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对物理学科和物理教师的这种情感将会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彰显实验启发教学艺术的效果,使更多的物理知识不经意间回到生活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梁旭.物理教学中的变式艺术[J].物理教师,1998(05).
[2]王强敏.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J].学周刊,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