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视域下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18-04-02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国家战略重要部署,对于推进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1]纵观全国高校的发展情况,部分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养模式陈旧、观念落后,改革勇气和动力不足以及内涵式发展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协同创新、增强校企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国内应用型大学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解读
(一)应用型的区域服务定位
在类型学(typology)研究范式下,我国推行了“应用型大学”分类研究实践,[2]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诚然,应用型大学具有很强的地方区域性和应用性,其归属地方政府管理运行,需要“立足”“扎根”地方,“应用”“服务”区域,发挥为当地社会企业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经济服务的重要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应用型大学就是要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开展应用型研究,推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服务于创新型国家战略体系。
(二)社会性的培养目标导向
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就是根植于应用性教育,面向地方、服务基层,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适应社会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即基于特定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为实现某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关单位或机构设计的教育要素组合、运行以及考评体系的总和。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问题,应该转变“精英教育”理念、“学术型”模式,定位地方应用型、贴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培养具有鲜明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以及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广博专业知识且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3]
(三)复合型的教学实践设置
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育,关键在于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紧密围绕应用型大学培养基层服务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拓宽学生的实践实训平台,打破传统“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共建共创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基地,强化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培育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能双师型”教学队伍,增加应用性专业课程,如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执业资格教育,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型大学只有坚持以社会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诉求为导向,以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为重任,通过贴近行业市场、推进校企协同创新等形式强化教学实践设置,才能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4]
(四)多维度的人才评价构建
基于应用型大学的服务定位方向、培养人才导向而言,构建一种多维度的人才评价标准更有利于激励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育生长。因此,课程成绩的评价标准应主要倾向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实验操作、调查报告、课程设计等环节,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应试(闭卷)考试上面。同时,还应该加大学科竞赛、科创实践的创新学分的奖励力度等等;还要打破以学习成绩、学术水平为评价标准的单一化模式,要着力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新型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家庭以及学生本人多方参与的教学效果评价系统,设置开放式的人才质量跟踪数据信息库,通过科学量化、模型构建、大数据筛选等形式,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多维度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
二、当前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审视
(一)创新创业理念模糊,与专业教育不匹配
就全国应用型大学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大力推进“双创”教育成蔚然之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但在实践中,部分高校在处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究其原因无非是创新创业理念过于滞后,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完全融入到正规的课程教育体系中,导致与专业课程结合不够紧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对学生能力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注定只能成为一种填鸭式教育,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应用型学校对创新创意的理念理解也不够深入,没有明确教育目标,创业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并且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一些高校甚至将创新创业必选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没有体现系统性和针对性,与高校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脱节,创新创业课程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实质上的内容,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变得模糊。
(二)师资结构单一化,缺乏专业化师资
师资水平力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直接的执行者。当前应用型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中面临的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不高,呈现出专业教师团队科研学术能力强,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弱的局面。师资结构单一,以辅导员、团学干部居多,专业教师融合较少,在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师资资源和储备上,缺乏专业化水准,从而导致“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不足、能力欠缺”等问题。另外,教师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较弱,对创新创业理念理解得不够深入,只精通于理论知识,并没有实践经验,造成教学模式僵化,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
(三)人才培养观念滞后,与社会企业互通较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部职教改革的深入,应用型大学数量陡增,很多应用型高校片面追求表面上的大格局,忽视学校的内涵质量提升,没有深入推进优势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发展。因人才培养没有科学谋划、没有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对教学大纲与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致于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状况与社会市场发展需求脱节。[5]虽然应用型大学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尝试,比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企业导师宣讲、开展“互联网+”创新赛事等活动,但这些多样活动集中体现了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国内社会需求脱轨。诚然,许多地方性应用型大学没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造成创新人才与当地产业不接轨,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造成人才流失,许多人才都流动到了经济发达地区,并没有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人才培养平台
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很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呈现也具有隐匿性和延迟性的特点,许多地方应用型高校没有一套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也缺乏相关平台。即使一些高校将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写入了人才培养计划中,但对该类人才具体要培养怎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并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估也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更谈不上创新教育奖励、激励政策的落地问题。除此之外,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培养体系不连贯、不持续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对后续人才培养支持较少,缺乏内在动力。另外,因部分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缺乏创新资金和场地,无法提供相关平台让学生实践锻炼,所以也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模糊,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学科定位和系统的教学实践方法。
三、“双创”教育视域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应用型大学必须要厘清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树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要统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意识,统一思想和意志,做到学校党政合力、全员参与、系统性思考、与社会企业协同推进“创新创业能力导向人才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因此,高校必须打破传统壁垒(学历、论文倾向的评价体系),革新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首要任务,就是对创新能力进行指标量化,以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情况作为监测反馈数据,对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各级指标权重设置计量,构建出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标准。[6]其次,构筑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共享资源平台,做好相关数据跟踪反馈以及用人质量的评估工作,抽取相关三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反哺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定位。再次,要坚持评建结合,以评促建,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体系相互为用,注重专业教师的教学反馈以及师生互动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最后,地方高校应该坚持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与社会市场需求相匹配原则,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教育相融合,实践实训教育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完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二)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育质量
深化创新性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注重教法学法的改革,还要注重学科专业、课程内容优化处理以及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从而推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一是,在教法上,地方高校应该注意改变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模式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元教学形式,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学习、角色互换等方式,寓教于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融入到课堂之中。二是,地方高校要注意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下功夫,学科专业要面向企业市场,实现从教学到实践一体化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明确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要突出应用实践性、协同共享性,促使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多方合作构建,协同开展人才的培养工作。三是,要坚持实践教学为导向,拓展实验实践资源平台。学校要提升培育创新人才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比如加大实验室、实训场地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就需要接轨社会企业、开拓与企业社会共建专业学科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训中心等资源平台,将企业行业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缩小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差距,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
(三)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全面协同推进多方共建
根据创新协同理念对高校实践的分类,可把创新协同机制分为校内协同与校外协同。校内创新协同,需要整合大学内部机构系统间的资源优势,实现校内各要素资源的集中利用,达到创新技术、创新思想、实验平台设备等的共享,提升高校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育能力;校外协同创新,就是要打通校园与社会外部的联通,推进学校、政府、企业的三者融合,构筑以高校为核心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7]
高校应理顺创新人才协同培养保障机制,整合校内校外各方资源和优势。首先,要明确协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强化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发挥政府的政策咨询、资金服务援助帮扶作用,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训基地的作用。其次,完善校内人才保障机制,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要健全机构组织,系统化作战,党政一把手牵头,学工、团委、教务等部门齐抓共管,统筹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设立专项创新资助与奖励资金,用于激励师生创新实践、专利发明;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完善创新实践基地和设施,比如众创空间、大学生创新园区、创业孵化地等物理空间或设施。另外,学校还要“双管齐下”完善校内外创新导师人才库,探索专业技术教师、科研骨干以及双创团队“进企业工厂,进政府单位,进科研基地”双向循环的实践培育机制,大力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8]最后,地方高校要利用校内外协同平台进行创新,大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通过跨学科、融合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育创新思维与意识。
(四)建构产教融合创新服务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成果共享互惠
应用型大学作为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主体。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产教融合的创新意识。高校应该切实转变“象牙塔”模式观念,应经世致用,增进与社会市场的互动联系,在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基础应用、市场推广以及相关产业升级优化方面展开校企合作联动,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与保障。其次,高校应积极构筑产教融合创新的“三位一体”—政府、高校、市场共同体格局,实现创新协同的最大绩效和利益共享。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致力于地方高校的创新协同的合作与创新性应用人才的培养,比如政府发挥对高校产教融合创新予以宏观指导与调控服务功能;应用型大学则需要实现多学科、多领域资源的整合共享,参与社会联动服务,完成创新驱动技术、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与应用,打造校企合作的联动服务体系。最后,要建立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的创新激励评价体系,实现校企合作创新成果的共享。高校要整合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结合高校产教融合的内容模块和实际成果的产出原理,从多维角度细化评价激励指标,确保激励评价的科学、规范、合理、有效。同时,高校还要建立产教融合的基础数据信息库,打造信息数据一体化工程,有利于创新激励评价数据的抓取、筛选、分析,激发公司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协同的积极性,实现产教研深度创新与融合,实现利益成果的共享互惠。
四、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应用型大学的重任,也是助力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高等教育工作者应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认真谋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与路径,强化基础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着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挥高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紧密联系企业、社会,强化基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功能,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建成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支持与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周炳.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4(12):12-14.
[2] 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5):26-28.
[3]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6-37.
[4]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2015-10-23.
[5] 邵云飞,曾勇,汪腊梅.高校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16-17.
[6] 魏所康.培养模式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241.
[7] 金保华,王英.美国州立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111-112.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