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安吉山抗战文物建筑复原保护研究

2018-05-11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永安复原山村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引言

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自1938年5月开始陆续迁入永安,省会的内迁使永安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山城突然变成了福建省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由于同迁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有100多个,永安市城区无法完全安置,势必要寻找周边地区进行安置,而永安吉山村则在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条件上具有区位优势。

在地理位置上,吉山村位于永安市西南方向,村界东与城区交接,西和罗岩村相邻,北靠汶州,南接霞岭村。相对周边其它地区,其距离永安市区仅5公里,交通便利,如图1所示。

在经济文化上,吉山村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历史悠久,较为发达的传统酿酒手工业为吉山人带来了财富的积累,一座座民居大厝得以建成。此外,受耕读文化的影响,吉山人注重教育,文化氛围浓厚,书斋林立。因此,永安吉山村当时留存了较多的民居和书院,为同迁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安置提供了必要条件。

图1 永安吉山村地理位置Fig.1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Jishan village in Yongan

一、永安吉山村战时分布概况

永安吉山村,主要河流是文川溪。文川溪发源于连城曲溪,流经小陶、洪田,至吉山呈“几”字型,犹如“玉带”在村前盘桓而过,于叉溪处汇入九龙溪,再与燕江、沙溪会合,而后奔流东去。吉山村系文川溪下游最后一个村庄,村落建设避开了水流湍急的南面平地,选在水流平缓的北岸平地而建。平缓的水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岸线的冲刷,也保证居民地建设的安全性、持久性,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吉山村位置独特,西面有一沙洲,名为桔子洲,洲上植物茂密,景色宜人,乃文川溪一景,这一沙洲在风水上也起到“锁水口”的作用。南面正对广阔的农田,东、西、北三面环山,其中东、北面枕靠北陵风景区山脉。整个村落地处文川溪和北陵山围合而成的平原,山、川、村落共同形成了“背山面水”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格局。

抗战时期,省国民政府、台湾省党部、省高等法院、省教育厅、省立永安中学、省教育馆、省防疫大队、省立音专等行政机关、司法、学校设立于永安吉山村。[2]吉山村的抗战文物建筑共计18处[3],其分布情况为:政府机关办公、抗战文化刊物出版及公务教职人员居住用房,对交通、生活等方面要求较高,基本位于该村核心区域,如上新厝、棋盘厝、材排厝、团和厝、燃藜堂、大夫第、渡头宅、刘氏祖屋、上厝、锡朋屋、定和宅、淇园、图南山馆、下阶等;卫生防疫用房,对周边环境、卫生等方面要求较高,一般设在偏远山坡,并以文川溪相隔,如萃园;教育用房,对建筑使用功能、使用面积等方面要求较高,通常位于该村书院,如刘氏宗祠、东方月、奇訏公屋等。详情见图2。

图2 抗战文物建筑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of buildings as cultural relic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二、复原保护研究

(一)建筑特色与复原保护意义

永安吉山抗战文物建筑大多始建于清代,其原有使用功能主要为民居、书院、祠堂等。作为闽中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建筑外观恢宏,平面格局完整,构造精细,以其堂横式平面格局、春亭抱厦、砖雕门楼等特征,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因此,永安吉山抗战文物建筑的复原保护研究,不仅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抗战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传统建造工艺技术的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复原保护理念

目前,我国在文物复原保护方面形成三个基本理念:其一,尽最大努力保留真实的历史印记是文物建筑保护的根本目标。其二,如果文物建筑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相冲突,应在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印记的原则下,采取科学、恰当的手段进行处理。其三,以重建的方式恢复已经毁坏或者消失的文物建筑是不恰当的,因为那样会破坏历史文化信息的真实性,与文物建筑保护的根本相悖。

抗战文物建筑作为文物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保护应遵循上述基本理念。

(三)复原可行性分析

永安吉山抗战文物建筑各单体建筑产权归属多为私有产权,抗战胜利以后,福建省政府机关回迁福州,各单体建筑分别归还原产权所有人。1945年至今,已过去70多年,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单体建筑得以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当年抗战的历史痕迹基本无处可寻。因此,需根据各单体建筑现存状况,对战时征用功能的复原可行性进行分析。

1.产权归属

产权归属为私有产权的单体建筑,居住状况较为复杂,后期使用功能改变较大,如需复原战时征用功能,则需政府进行产权置换或征收,其程序复杂且费用较高;产权归属为国有产权的单体建筑,居住状况较为单一,后期使用功能基本未变,且不涉及征收安置,应优先考虑;产权归属为集体产权的单体建筑,因涉及现有集体使用功能,应综合考虑。

2.复原价值

战时征用功能为政府机关办公、卫生防疫、教育等的单体建筑,涉及抗战时期政府运行状况、办公使用功能、平面布局等,内容较为丰富,其复原价值较高;战时征用功能为抗战文化刊物出版的单体建筑,因抗战文化的主要载体为现存战时刊物,其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且主要以陈列形式展出,其复原价值一般;战时征用功能为公务教职人员居住的单体建筑,建筑物内部现存战时痕迹缺失,且相关文史资料与研究成果缺乏,其复原价值较低。

综上所述,战时征用功能的复原可行性应根据其现有使用功能、产权归属、复原价值等进行综合分析,其评级标准分为可行、不可行两类。

各单体建筑战时征用功能复原可行性分析,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战时征用功能复原可行性分析汇总表

续表

三、复原保护实例

(一)建筑物概述

永安吉山上新厝,战时征用功能为福建省高等法院审判庭。[4]1938年5月至1945年10月,福建省高等法院工作人员在此办公,从事司法工作长达七年半之久。当时,永安吉山一跃成为福建省的司法中心,就司法机关而言,包括福建省高等法院、高等法院监察处、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福建第一监狱署等四个中央司法系统直属单位均设在吉山村。该建筑产权归属为私有产权,现有7户16人居住。2013年,永安吉山上新厝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建筑物现存状况

该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2~1735),位于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村头28号,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1 891.7 m2,建筑面积约1 278.3 m2。平面布局为4进7开间两侧护厝,中轴线由前埕、下堂、主堂天井、主堂春亭、主堂、上堂天井、上堂春亭、上堂等构成主座,南、北各一护厝。建筑现有使用功能为民居。建筑整体沿中轴线方向层层叠高、左右对称、稳重平衡,具有强烈的中心感。现场查勘情况表明,该建筑立面风貌与整体平面布局基本保存完好,仅地面、梁架、隔扇、木基层、屋面等部分存在局部残损。建筑现状如图3所示。

图3 建筑现状Fig.3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buildings

(三)建筑物战时征用功能复原分析

根据相关文史资料及住户调查访问记录,永安吉山上新厝作为抗战时期福建省高等法院审判庭所在地,其平面功能主要分为办公区和居住区,主座为办公区,护厝为居住区。办公区域的核心功能部分为审判庭,位于建筑物上堂,即该建筑室内标高最高点,其所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审判的庄重与威严。与审判庭相关的功能用房包括:审判准备室、缓刑服务办公室、法官会议室、陪审团会议室、律师会议室和犯人羁押室。此外,厝内还设有专用办公室、证物室、法警办公室、立案大厅、收费室、调解室、公共休息室、厕所等附属用房。战时平面复原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四)建筑物复原保护建议

永安吉山上新厝的复原保护应以文物保护为原则,根据永安吉山村整体规划,在建筑物原有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5]因此,以抗战文化为主线,将修复后的永安吉山上新厝作为战时福建省高等法院审判庭陈列馆使用,征集、收藏、研究、陈列战时审判庭实物及图文资料,并结合相关抗战历史人物、抗战历史事件进行展示,为公众提供知识与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4 战时平面复原示意图Fig.4 Sketch map of the restored wartime building

四、结语

抗战文物建筑作为文物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精神文化与历史特征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对于永安抗战相关内容的研究,多数侧重于抗战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对该时期相关出版物的研究来反映当时的思想动态。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永安抗战文物建筑,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整理,分析了其形成背景,真实复原了战时征用功能,可为永安吉山抗战建筑群的保护提供积极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档案馆.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档案汇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125-128.

[2] 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斗争史读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20.

[3] 林洪通.永安抗战文化史话[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8.

[4] 赵连英,张承忠.永安市抗战文化旧址调查报告[J].福建文博,2011(2):87-92.

[5] 张承忠.永安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N].三明日报,2010-8-22(3).

猜你喜欢

永安复原山村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长安永安
山村日出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山村一天一个样
永安桥 百年永安
“永安五铢”的版式及分类研究
沉寂山村崛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