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绘本阅读促进幼儿适应性心理品质发展
2018-04-02张翠云
张翠云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广东广州 510507)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绘本作为一种素材在亲子阅读、早教机构和幼儿园中被广泛使用。绘本又称“图画书”(picture book),是一种运用一组连贯的图画表达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主题的图书形式。绘本分为“成人绘本”和“儿童绘本”。儿童绘本是以图画为主的图文关系创作的,贴近儿童生活世界,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和教育价值的图画故事读物。在儿童绘本中,每张图像都会说话,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儿童只要看图就能读懂故事的主要情节。对于不识字的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得以由直觉进入绘本的世界,读懂故事,绘本为他们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儿童绘本在满足儿童兴趣的同时也起着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使儿童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口语能力,为书面语言发展奠定基础,提高读写能力,拓展见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因此,绘本阅读教学是社会、语言、认知、情感、艺术领域教育相互渗透、整合的一种有效途径。
目前关于绘本对幼儿发展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关注对语言发展和情绪情感的影响,认为绘本阅读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情绪调节策略有积极显著的辅导效果。但绘本阅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少。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儿童在交往中具备融入社会所需的特点、品质,也可称为适应性心理品质,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一种与他人相处、合理解决矛盾的能力,一种掌握公共资源为自己所用的能力[1]303。
一、适应性心理品质概述
(一)适应性心理品质之同情心
同情心是道德感的一种,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基础,既有对弱者的同情,也有对强者、正义者的支持;既有情感的共鸣,也有“助人为乐”“声张正义”的动机和行动。幼儿同情心的产生与其认知发展密切相关。通过绘本阅读获得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认知,将有助于同情心的培养。
(二)适应性心理品质之合作性
幼儿的合作是指在游戏、学习、生活中,主动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合作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三)适应性心理品质之交往礼仪
幼儿的交往礼仪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成人交往活动中表现的和谐、文明的态度、行为或品格,主要体现在语言和行为上。幼儿期可塑性强,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对其人际交往和自身人格塑造有重要作用。
(四)适应性心理品质之解决冲突
幼儿的冲突行为在其成长过程中是时常会发生的,通常表现为推搡、争吵、抢夺、攻击等。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摆脱了自我中心,学会了换位思考,提高了交往技能和合作能力。
(五)适应性心理品质之环境适应
环境适应主要是让幼儿熟悉与适应幼儿园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变化。由于发展水平差异,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在环境适应上有不同的发展要求。
适应性心理品质作为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在个体成长中有重要价值,在个体早期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中占据特殊地位。然而,从现有情况看,适应性教育缺失的问题十分普遍,幼儿教师往往因不知如何定位其目标,如何组织而较少甚至不组织此类教育活动。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性心理品质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探寻已有的研究,台湾地区运用绘本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相关实证性研究为祖国大陆幼儿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许多儿童绘本读物中包含了适应心理品质主题,如小熊宝宝系列绘本、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系列、《我为什么讨厌那个女孩》、《罗伯生气了》等,这些故事构思巧妙,别出心裁,讲述幼儿生活中的事物,单纯质朴,大气而又动人,承载了大量信息的丰富图像,集视觉与听觉于一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对幼儿具有极大吸引力。同时也体现了儿童性与人生哲学的交融,在浅显易懂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中蕴含着“大善、大美、大智慧”,容易引起幼儿产生共鸣,幼儿阅读后可能会模仿、学习故事主人公的行为方式,将绘本中蕴含的知识内化到自身行为中。这些绘本故事无疑是家长和老师培养幼儿适应性心理品质的最佳选择。
二、基于绘本阅读指导的幼儿适应性心理品质培养模式
(一)“体验——感悟”教学模式
适应性心理品质的获得过程就是幼儿将“认识”逐步内化为“行为”的过程,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环境适应性和基本交往能力。适应主题绘本故事将生活哲理隐含于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的画面中,通过绘本指导阅读,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其中的图画和美好情感,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其中蕴含的哲理,引起共鸣,从而产生模仿行为。实践中,采用刘云艳提出的“体验-感悟”模式开展阅读指导较为合适[3]。
教学模式指的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4]76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完整性、独特性、操作性的特点。经实践检验,刘云艳教授于2008年提出的“体验-感悟”模式适用于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教学,而适应性心理品质属于心理素质教育的范畴。该模式包括“感知体验、导之以行、习以成性”三个环节。其中,感知体验环节强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有益于其发展的、符合其兴趣的情境,唤起和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与情感体验,达到以境生情、以情促知的目的。导之以行环节强调幼儿在知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自我活动、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从而习得相应的行为。习以成性环节强调通过同一主题的延伸活动,让幼儿的“知”与“行”得到强化,帮助幼儿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最终内化为个体的心理过程。
(二)基于绘本阅读指导的实施策略
1.在感知体验的环节中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认知的提高
直线电机预警子系统根据每台电机气隙的历史数据,分析判断电机下沉的趋势。在确定下沉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列车运行的经验,进行阈值设定,并对超过阈值的电机进行预警。
读者反应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双向沟通,读者主动参与的过程。幼儿在对图画多义性的解读中,能够主动参与,运用想象,与文本、与自我经验互动,体会着阅读的成就感[5]35。无论是以语言学习为目标还是以心理素质教育为目标,都应关注儿童内心感受和内在体验,让幼儿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智力和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最充足、最好的心理准备。
首先,营造愉快的氛围,激发阅读兴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这样阐述阅读指导:一开始,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慢慢地,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整个作品。在儿童还没有能力完全自我阅读之前,教师利用“最近发展区”,帮助儿童了解故事,帮助他们逐渐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在绘本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投入感情读故事,用肢体动作、神态表情辅助语言来讲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用提问设疑来吸引幼儿,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其次,引导幼儿读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的绘本,其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共同构成整个故事。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封面,从头到尾读图,探索和发现图画中蕴含的大量信息:情景、人物及其特征与关系、事件等,鼓励幼儿形成自己的猜想、推理和解释,建构和表达自己对画面意义的理解。
最后,教师图文结合讲解,师幼互动讨论。幼儿在阅读绘本时,会对同一幅图画产生不同的解读,其中可能有不合理的解读。所以,在幼儿单独读图后,应为幼儿进行图与文结合的讲解,以助其正确理解绘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紧扣故事内容开展互动讨论——联系幼儿已有经验的讨论——启发幼儿实际操作,引导幼儿思考、推理、讨论,在增进阅读感受的同时,完成阅读过程中一系列心理历程的转变。幼儿懂得了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是将来在一定的情境下他们能够自觉采取相应行为的基础。
2.在领悟践行的环节中促进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
幼儿绘本一般篇幅较短,却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故事性强。为增强幼儿对故事主题与内涵哲理的体悟,在幼儿熟悉绘本故事内容之后,通过游戏活动如绘本故事表演、绘画手工等再现活动,在体验角色、辨析行为的是非中,强化社会适应行为。
一是根据绘本内容巧妙地设计游戏情境。游戏体验是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是孩子借助表演与创造活动表达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孩子天生是喜欢游戏的,绘本之于幼儿不是简单的阅读材料,而是能让他们放松和投入的玩具,绘本活动应当是充满游戏精神的。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喜欢上阅读,才能体会到绘本的精髓所在。在故事表演中,把幼儿带入绘本情境中,让幼儿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口头语言诠释故事内容,模仿和学习故事主人公的规范行事过程。例如,根据绘本《这是我的》进行角色扮演,再现了三只一开始一天到晚吵吵闹闹的青蛙,受到了蟾蜍的批评。在暴雨来临后,他们相互依靠,团结在一起,最终战胜了恐惧和困难。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在亲身体验和行为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分享、合作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角色扮演能使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他人的心情与处境,从而克服自私自利的人性局限。
二是引导幼儿根据绘本故事开展绘画、手工等再现活动。“儿童画 1小时画获得的收益,比阅读 9小时的书本所获的收益还多。”[6]教育家迪斯特佛赫曾经这样形容绘画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因此,对于绘画这一心灵表达方式的运用不应只局限于儿童美育,而应将其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如儿童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其提升自我概念,促进社交技能发展等方面。画绘本故事不追求画面有多精美和“像不像”,而是让幼儿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在绘制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理解和所学所思。
3.在内化迁移的环节中促使社会适应意志的内化
幼儿适应性心理品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行为的内化、习惯的养成,指的是在类似的多种情境下,个体始终如一地表现出合适的行为。为帮助幼儿产生行为的迁移和内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将现实情景和已有的认知经验结合起来,将已学会的心理品质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最终使幼儿能够真正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同时又摆脱自我中心,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绘本阅读指导活动中,可以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故事改编,交流分享自己的故事,移情训练等。
综上,适应性心理品质培养依托绘本阅读教学,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和需求。以绘本故事为教学载体,以兴趣为支撑点,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使幼儿心理品质教育目标和内容无痕地渗透其中,对孩子的品行发展将产生无法预测的深远影响。
三、效果与反思
(一)基于绘本教学的幼儿适应性心理品质培养成效
笔者应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组织开展亲子读书会,经过10期的读书会活动,家长体会到了绘本阅读在子女社会适应心理品质培养方面发挥的明显效能,这些作用在多个幼儿个案上得到了有效印证。其中,五岁的宇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通过亲子读书会中的主动阅读、表演游戏、与其它幼儿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创编故事等活动,原本内向不善交往的宇馨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天分,其母亲表示绘本阅读活动对进一步开拓孩子阅读视野、培养情商、建立自信有很大帮助;同时,家长通过与孩子共读绘本,改善了亲子关系。也有数据表明,通过绘本指导阅读教学,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社会适应认知,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培养积极的社会适应情感意志,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杨伟鹏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依托绘本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对幼儿助人、分享、安慰及合作等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总体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7]。张哲等人的研究结论表明,通过绘本阅读促进了幼儿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促进了幼儿对社会规则的认知,促进了幼儿对自我的认知,促进了幼儿分享和助人行为的形成,促进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和发展,减少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8]。
(二)对绘本教学的思考
当前,绘本教学颇受幼儿教师青睐,但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活动往往单调乏味,孩子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未能真正享受阅读活动的快乐。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认为:“让幼儿厌烦看书的主要原因,是成人在幼儿阅读后立即抛出不恰当的提问”[9]2-3。这道出了幼儿绘本教学活动问题的症结。现实的绘本教学中,高结构的活动方案比比皆是。通过教师的一连串提问、讲读等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主题。在这里,教师努力让幼儿按照自己设置好的线路进行学习而忽视了幼儿的自我发现和思考。教师往往先入为主地设定成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注重工具性价值,如注重幼儿阅读技能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总想通过阅读教学让孩子明白什么道理,反而忽视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内在感受,忽视了儿童内在的生命体验和精神需要。教师不恰当的教育干预导致绘本阅读活动主体错位,这种违反幼儿阅读心理的教学思路,绘本阅读应有的活动目标很难达成。正确运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而,即使我们是怀着培养幼儿适应性心理品质的教学目标,也应同时关注儿童内心感受和内在体验,绘本阅读指导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幼儿与绘本互动、对话、探究、游戏的过程。
四、结语
儿童绘本在用文字和图画讲述的故事中蕴含了智力教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功能,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备书籍,几乎没有其他艺术形式能像绘本这样全方位、综合性地对儿童起作用。因而,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和教师都应为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环境,培养其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孩子各方面特别是社会性的发展。当然,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绘本阅读只是其中的一个途径,但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在培养幼儿社会适应心理品质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
[1]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云艳.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 刘云艳,刘婷,周涛.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11(8):50.
[4]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 张彤.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 李国明.绘画疗法[J].家庭医学,2000(5):21.
[7] 杨伟鹏,等.社会主题绘本教学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教育学报,2014(6):88-92.
[8] 张哲,曾彬.绘本阅读对幼儿社会性形成的实验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83-86.
[9] 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徐小洁,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