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中廊的智慧及应用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空间传统建筑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一、廊的概念及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每次游历在传统的景色中,无不为那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古代建筑所震撼,它们和周围的山川河流似在喃喃细语,无处不透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如今我们苦苦追寻在建筑中如何与环境相协调而不得其解,殊不知古人已经用他们的方式给了我们答案。于是院落成为了建筑布局中的灵魂,通过组织院落、建筑之间的关系,产生曲曲折折生动活泼的形态,使人身在其中怡然自得。

通常在中式建筑中院落的周围与建筑的交界处总有一圈围廊环绕,这也是古时居住建筑中最有生活情趣的部分。在多数的文学作品中,总会在廊发生一些奇妙的故事。廊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类选择界定的空间作为居所来源于人们寻求庇护的本能,防止自然现象的侵蚀和野兽的攻击,在简单的居所附近开展人类的活动,产生廊、院等过渡性空间以区别室内和室外。这是早期人类的环境心理的反映。

在许多的古代典籍中也提到廊。《汉书》中注:“廊,堂下周屋也。”;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中为:“屋垂谓之宇,宇下谓之庑,步檐谓之廊。”;李允禾在《华夏意匠》中对廊作出了系统的解释:“‘廊’指的是辅助用房,所谓‘堂下周屋’,包括东西两侧的厢房。有时它们不以‘屋’的形式出现,只作为封闭空间的‘围墙’,或者构成内部交通开敞的‘连廊’及‘游廊’。”各种迹象表明,廊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建筑中的廊分为三种形式,即附属廊、室内廊和独立廊。

附属廊指的是的古代建筑中宫殿或民间居住的四合院等建筑为主体的附属空间。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檐廊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交流的空间,也是古代防护屋身木架结构,夯土墙的保护伞。

这也使室内室外产生了柔顺的过渡,虚实结合。它可以增加建筑的体量,拓宽使用空间。有人说“民居中最富有情趣的部分是廊”,民居脱去皇室的亭台楼阁,华丽装饰,人们在此喝茶聊天十分惬意。

中国古代建筑中用空间来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非“廊”莫属。其一,它体现了建筑的等级,小式建筑中就不会有周围廊的出现;其二,它体现了社会等级。

王宫的副阶把帝王臣子的等级分的极其清楚,在一般的豪华私宅,也用此来划分主仆尊卑。

室内廊是房屋内的使用空间的再划分,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性,突出主要的使用空间。除了用装饰、家具等划分空间外,以前我们非常熟悉的金厢斗底槽、单槽、双槽的平面形式也是划分的有效方式。例如佛光寺大殿是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自然形成了廊空间。

独立廊一般应用于园林之中,具有过渡,引导、组织和分隔空间的作用,还会产生框景、造景的独特手法。有效的组织流线,连接建筑群体。曲折萦回,隐藏在景色之间,走在其中,步移景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体现了人和大自然的亲密关系。

二、建筑廊空间的特征

廊空间作为一种建筑中的过渡空间,是近代日本建筑家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的一种。其一,它可以弥补建筑的机能不足,建筑的形成就是对空间的围合和限定,半开敞的空间实现了空间的过渡。其二,促进了内外空间的融合,使建筑更具整体性和协调性。其三,丰富了建筑空间的层次,实现了群体间的交融和渗透。其四,可以烘托建筑空间的意境,将远近的景色连接起来,实现虚实相生的无穷意境。

界面的形成是分割室内室外的重要限定因素,中国自古以来从思想行为上导致对空间的处理也是模糊的,产生“以天地为栋宇”的空间观念,以至于廊这种中介空间在中国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从古代建筑的这种手法上来看,任何一处建筑都是与周围环境或者建筑有联系的,不是封闭的,独一的,少数建筑连接成廊,群体建筑组织成网,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在规则中寻求变化。多感受空间中的渗透,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更有趣的空间形态。

三、廊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其一,遵循整理连续的原则,在运用廊空间时应注意把握空间的整体性,达到时空连续和视觉连续。寻求廊空间与结构、艺术造型上存在的内在联系。不管是在中轴对称的“有序”空间中还是在园林式的“无序”空间中,任何部分都要从属于整体空间,具有连续性,在无规则中寻求规律。使人产生空间感觉上的连续。

其二,遵循其功能性,千百年来廊之所以经久不衰它并不是纯粹装饰性的构件。

它是具有实用意义的空间。注重功能性就要充分结合人的因素,从尺度、比例等方面考虑。

其三,找寻文脉的历史性,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先人的文化,希望能将本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廊作为传统建筑中经典的元素,是现代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廊是一种过渡,领域的跨越,场地意义上的转换,空间氛围的转变。廊通过有形的或隐喻中无形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时空的穿越,体现建筑的文脉特征。

其四,实用性也是设计中的关键。建筑设计中很多时候会因为美观,寻求空间上的变换而采用廊;也可能是为了满足某一个出入口的极少数人的出行而设计较长的廊连接;或一味的追求与景色的融合,而绕路或限制顺序。这些问题都是没有考虑到使用的目的和便携程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社会属性,空间性质,来创造更积极的空间。

四、现代廊空间如何实践应用与创新

北京的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巧妙融合。在平面布局上将“门”、“堂”、“廊”三种传统元素作为平面分区的依据,廊围绕着堂,形成院落,进深方向的廊周围是附属空间,线状的交通联系。入口处结合门和檐廊的形制用现代语言表现传统建筑的意境。廊在这里转化为一种符号,赋予建筑传统的意味。

中国当代的建筑设计中越来越注重结合文化、地域来建造有人情味的建筑,传统建筑中对于空间的处理方式和其中蕴含的精妙关心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廊空间是独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空间,它可以激发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趣味,还可以丰富空间形态,唤醒人们对于高品质空间感受的追求。也激发我们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具有灵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美]弗朗西斯·D.K.钦,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邹德侬、方千里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8

[2][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3]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

[4]侯幼彬.建筑美学.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9

猜你喜欢

空间传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