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赞奇“国家”与“乡村社会”之关系
2018-04-02
(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0)
《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作者以《中国惯行调查报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社会调查材料为基础,辅以中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华北地区中的六个村庄进行分析,展现了1900—1942年代华北地区,农村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
一、本书宗旨
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将中国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作为主题。作者将权力因素归入国家政权建设予以论述,他认为晚清与民国政府都忽视了乡村权力文化的作用,最终导致失败。
二、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
(一)对两个概念的阐释。全书的两条主线是国家政权建设和权力的文化网络
1.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建设主要为军事和政治获取财源。晚清与民国政府为此进行了政权扩张。由此,国家政权持续在基层延伸,民间也不断被加强控制,国家政权期望官僚机构和乡村社会直接联系。国家政权建设偏向于增强政权控制力。国家希望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加强国家政权的控制力,以期直接而有效地控制整个国家。
权力的文化网络。权力的文化网络是指乡村社会中的政治权威体现在由组织体系和象征规范构成的框架之中。这种象征性给予文化网络一种受人尊敬的权威,使乡村社会领导权具有合法性。杜赞奇以“权力的文化网络”为基础,试图考察国家政权的扩张对华北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
(二)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
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在不断变化。
1.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权力的文化网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权力体系。象征符号、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在本质上带有政治性,这种政治性带给乡村社会文化网络一种受人尊敬的权威。文化网络不只是正统和权威产生、表现及再生的发源地,它更是角逐权力的场所。在组织结构方面,文化网络是乡村社会中获取权威和其他利益的源泉,也正是在文化网络之中,各种政治因素相互竞争,领导体系得以形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乡村社会权力的文化网络是独立于国家政权之外的一个权力体系。
从史料来看,国家政权无力真正深入社会底层,就连专制程度最高的明清王朝,也无法克服皇权深入社会基层的一系列“技术性”障碍,地方社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某些自治性。国家政权只能履行至县一级,县以下由代理人行使部分国家政权职能,即绅士阶层。晚清没有建立起完全的行政科层制,国家政权的触角只是延伸到县级一层。这样,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中间出现了断层。因此,杜赞奇所借用的“经纪体制”便应运而生。这个体制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在政府官员面前代表本地的利益,以增进家乡利益和福利为己任,参与乡村中的各种公益事业,制约官府对农民的过分盘剥;另一方面,在农民面前他们又是官府的代言人,参与官府向农民征收田赋和各种杂税。这种体制不从属于国家行政官僚系统的范围,因此国家并不能在体制内对其进行控制和约束。他们之所以能肩负起管理乡村社会、征收国家赋税这些职能,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财力、地位以及宗族关系等在乡村社会的文化网络中建立起的权威。
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绝非绝对独立、毫无关联。国家认可宗族地位及其作用,在民间的宗教等仪式中引入权力符号,利用在乡村社会的文化网络中塑造权威和权力运作的各种象征及规范对地方社会形成一种软约束力,以期这种软约束力来控制乡村社会。
(2)国家与乡村社会在国家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之后呈现出一定的对立关系。清末“新政”引导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但国家财政因此更加困难。田赋等各种层出不穷的盘剥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因此,地方精英从代理人角色逐渐退出。作者通过对1900—1942年华北地区农村的研究,表明无休止的盘剥农民阻碍了国家机构的合理化。这意味着国家权力的扩张只能是进一步压榨乡村社会,将乡村社会与国家推向对立。
民国政府试图化解这种对立。一是将下层行政职员官僚化,但并没成功。二是将税收及其他政府职能转嫁到乡村社会领导人身上,企图以此来摆脱对经纪体制的依赖。民国时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政权建设已构成对地方权威基础即文化网络的侵蚀,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文化网络中的各种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原有权力文化网络,企图以国家政权强力打入乡村社会内部。而宗教的等级制度、信仰、教义及仪式是构成权力的文化网络的重要因素。由于宗教在文化网络中发挥着多种作用,因此国家政权的深入造成了对宗教团体不同程度的破坏,使乡村宗教逐渐淡出乡村权力结构。大多数民众关注日常宗教生活甚于对国家政权建设的陌生理念、行政职务、警察机制和新式学校的关注。事实上,新生的领导机构并未给村民带来什么现代化的实际利益,相反,他们甚至与村民作对,不断向他们摊派和榨取,带来的更多的是麻烦和损失,这样国家政权建设理念不仅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同,反而使他们对国家更加反感。
三、结语
杜赞奇眼中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是从相对静止过渡到相对对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认为,无论是晚清政府抑或是民国政府都没有成功走上“现代化”道路,他们都忽视了乡村社会文化网络中的各种资源,都没有充分利用原有权力文化网络,企图以通过政权扩张强力渗透至乡村社会内部,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而作者正是通过“国家政权建设”、“权力的文化网络”、“国家政权内卷化”这些概念来描绘中国的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进而论述晚清及民国政府失败的“现代化”尝试,最终得出共产党政权得以成功建立的缘由。
【参考文献】
[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2]魏崇辉.权力的文化网络与现代国家的成长——以杜赞奇的解说为切入点[J].长江论坛,2009.4期,总第97期.
[3]李恭忠.“文化”的视野及其它:重读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第25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