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保护在重塑城市灵魂中的价值
2018-04-02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一、工业遗产的由来与现状
我们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间竞争加剧和合作增强的大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与文化之间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
18世纪中叶以来的工业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和我们的世界。工业革命使得许多国家先前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转变成工业经济。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了城市人口集聚和增长,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结构的改变。就在这一时期,矿业、原材料采掘、制造业等重工业成为了许多城市经济的主导力量,由于这些产业占地规模大、常常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且需要自身的社会和生活配套设施,同时需依托特定的资源和交通运输条件,因而使得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分区成为必要。这时人们普遍相信,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就在这一历史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工业化进程及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得到空前的提高。然而,与此相伴的是,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且已经并且正在丧失大量人类数千年来造就的文明成果。19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逐渐进入了一个被迅速成长的信息社会、国际交流和全球经济深深影响的新纪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中的传统制造业比重日趋下降,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传统的产业门类,制造业、运输业和仓储业持续衰退。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趋成为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主要职能。过去在制造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性衰落,出现了“逆工业化”现象。
上述因素导致城市结构和布局的重新调整的客观需求,大量的城市旧区地段面临更新改造,而其中产业用地往往是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于是,城市产业建筑及地段,究竟何去何从成为了建筑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近半个世纪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产业建筑——这些工业时代的文明遗存中的产业景观不仅有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而且还具有显著的改造再利用的现实价值等等。作为物质载体,产业历史建筑及地段见证了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
城市中各个时期,各种类型建筑的总和构成了城市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特定的场所内涵。与其他类型的历史建筑比较,产业类建筑同样是城市文明的见证者,这些遗留物正式“城市博物馆”关于工业化时代的最好展品。它们同业参与了文明进步的过程,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的物质反映,产业遗产的保存,可以弥补一般科技博物馆在传递技术信息中失落的环节,以及为未来预留并保存代表今日技术发展之物质见证。
产业类历史地区一般都拥有许多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如具有工业考古价值的生产技术、劳工文化、地方历史、产业发展变迁等;工厂最原始的一段围墙、第一条工厂铁路专用线、第一个车间、第一个烟囱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载体,应该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另外,建筑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石头的史书”,还表现在由此产生的“城市意象”暨城市灵魂,从而使公众保持集体认同感,同时还具有情感内涵。对这些地区的再开发,尊重其历史价值和工业文化景观是必然趋势。
当然,对待此类建筑以及地区,完全将其作为文物进行保护,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相反,进行适当的改造,令其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并重新加以利用,才能使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样做无疑为城市更新发展中出于毫无价值和文化建筑之间的历史建筑保护问题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改造再利用使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场所精神得以保存和再现。
三、工业遗产在国内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同样进行着,但是对于国内工业遗存的保护仍是不足,保护的成功案例与所存的工业遗产仍为少数。成功的例如已经改造成功的北京的798创意产业园区、上海的田子坊、南京的创意东八区等等。其中国内最著名的是北京798创意产业园区,是由民间艺术家自发从下而上将原798工厂买下并进行改造而成。将老的厂房改造为艺术聚集地、创意产业园,不仅将历史保护了下来,还让产业建筑遗产重新焕发光彩,形成了北京新的一张名片。
而相反的例子,例如在建国初期被誉为共“共和国长子”以及“东方的鲁尔”的沈阳,在为了城市发展,在21世纪初将原有铁西区大量的工业厂房拆除转变为商业或住宅,使得沈阳的工业痕迹不复存在。再近些年一些学者想要保护沈阳的工业遗产,却发现已经无物可保,但在调查的途中却发现,尽管铁西区的老旧工业产房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原本生活在铁西区的人们对于铁西区的认同感极其强烈。
四、工业遗产对于城市灵魂重塑的作用
现代建筑学界反对城市千城一面的冷酷无情,提倡强调城市的地域性塑造。而城市地域性的塑造就是城市灵魂的塑造,一个人只有一个灵魂,那么城市也是一样拥有它在世界独一无二的特点。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独一无二,例如建筑的特色性,还有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重新发声,凝聚城市与社会和谐的力量。中国古代每个城市是有其灵魂的,每个在自己的城市生活的人们知道自己的城市与别的城市有何不同,这就是地域性。
每个城市都多多少少都拥有工业建筑,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是工业遗产不应被视为废弃垃圾,而应当当做宝贵的遗产保存下来。当今世界,千层一面的建筑风格,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一个城市的地域精神,塑造城市灵魂。如果说古代建筑是一个城市小时候的样子、那么工业建筑就是一个城市青年的样子,同样都是历史遗产,更需要值得保护。
五、改造与保护工业遗产的方式
城市中的工业遗产与传统建筑不同的是,工业建筑因原本生产功能,而空间、形象更为高大、适于改造利用。工业遗存中的建筑构架与装置可以改造为景观装置,而建筑可以根据需要功能进行新的论证式的改造。当然在改造保护中,建筑的评估也至关重要。对于建筑进行评估,可以讲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例如产业核心流水线相关的建筑)与辅助建筑分类,从而可以在保护核心历史价值的前提下论证的自由改造,从而使得工业建筑遗产对于当代的价值最大化。为重塑城市灵魂,增加城市地域特性以及大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顺生.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3,第124页
[2]王建国,戎俊强.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J].时代建筑,2001(4),3-4
[3]陈志华.介绍几份关于文物建筑和历史性城市保护的国际文献(二)[J].世界建筑,1989,(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