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2018-04-02
(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一、影子银行的发展
影子银行业务最早可追溯至70年代,美国货币市场中的配合基金,以典质入股的形式相关联,证券化贷款的结构增势迅猛,影子银行业务雏形逐步构成。80年代初期,影子银行作为信贷中介的交易额多达20万亿美元,而传统银行只有11万亿美元;08年金融危机以后,影子银行虽然规模上有所缩减,但它的信贷中介总量仍有16万亿美元,而传统银行为13万亿美元。
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相比,中国的影子银行还只是处于小试牛刀阶段,在规模上相对较小,而且在发展上主要依赖于原有的银行体系。从共性上说,中外影子银行均具备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功能,均流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均不享受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与央行贴现窗口支持。从差异上来说,我国的影子银行与美国的影子银行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一是金融产品结构简单。我国的影子银行只是结构简单的信贷扩张,资产规模小,杠杆水平低,并且没有形成信用链条。二是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银行的影子”,我国的影子银行依然依附于实体银行,例如采取银信合作,将贷款项目打包成理财产品,购买者就可获得所需贷款,银行也可从中赚取收益。
二、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一)融资时效性差
银行融资手续繁杂,贷款条件严格,环节周转也需要时间,这样一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转而寻找其他的借贷途径。比较常见的有:高利贷,民间借贷,证券产品,地下金融等,这些都是属于广义上的影子银行的一部分,国家正规渠道的借贷难,贷款额度少,资金周转缓慢,贷款程序繁杂使得借款人不得不转向非正规借贷渠道来解燃眉之急,影子银行应运而生。
(二)供需不对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本来保持自身的灵活运转。但是由于我国的融资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而国有银行则占据了半壁江山。银行贷款利率偏低导致廉价贷款,边际资本成本处于较低水平,引发了投资者的投资饥渴症。供需严重不对称导致企业以及个人投资者转而寻求额外的贷款渠道,这也促成了影子银行的发展。
三、对货币政策干扰机制
在传统的银行金融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是依靠利率来完成的,即货币供给的增加降低了利率,这刺激了投资,从而扩大了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而影子银行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因为政府不能得到确切的市场货币供应总量,从而也就不能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途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子银行体系否定了传统的货币乘数论,动摇了央行进行市场调控的根基
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商业银行是通过央行来对市场的货币供给进行调节的。即通过狭义的信贷传导渠道,由央行调节基础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乘数,从而达到货币政策操纵实体经济的目的。所以,货币政策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控制。传统货币乘数论假定商业银行是唯一的信用创造主体,那么当影子银行也充当信贷主体角色的一部分之后,传统的信用创造机制——银行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甚至得到相反的目的。货币当局就不能通过利率这一手段很好的调控市场,也就影响了政策的正确实施。
(二)使货币供应量统计失灵
由于影子银行的未受监管性,具有不可控性,规模大,涵盖范围广泛,民间借贷,地下钱庄,银行表外业务等的存在导致表面的货币数据统计未必是现实的中的货币供应量,而且利率取决于实际货币供给而不是名义货币供给,对利率的调节如果只是按照名义货币供给来进行实施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因为与实际货币供给的数额不一致而导致不理想的结果,有效地政策实施取决于扣除通货膨胀的实际数据来源,数据来源的不确定性,给货币政策传导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建议
(一)将法案完善与政策引导相结合,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建设
首先,金融产品产品作为实体经济的衍生品,要想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必须要把完善法规制度重视起来。其次,以实体资产为基础,强调原始资产的真实性,业务透明化,才能尽最大可能的减少风险,规避风险。再者,我们应该向国际影子银行体系吸取经验,在发展传统银行体系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金融市场衍生品的发展,在健全金融立法的基础上通过加快金融衍生品,股安全投资基金,理财产品,资产证券化以及合法民间融资的建设,以一种宽容,审慎的态度来接纳正逐渐蓬勃发展的影子银行,促进实体金融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统计准确度,力图把影子银行纳入到监管范围之内
首先要加强资金流量统计。由于市场条件变化多端,在某一时刻上的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量的变化幅度也会很大,因此,应加强资金流量统计,或者很据实际情况制定影子银行的资金流量表,或者根据传统的流量表再结合一定的规律预先推导出月度或季度的流量表,然后通过影子银行的实际变动,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来明确影子银行的运动过程。
(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进行理论分析与研究,更好的应对影子银行所带来的挑战
货币政策不应该单单片面地看待传统意义上的间接融资方式,我们更应该在全面地分析金融体系和展望市场的发展的基础上,增添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广义流动性的创造并关注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尽快开发并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引入逆周期调节机制,以及杠杆率的动态调整方法,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内容,促进货币政策顺利传导至实体经济变量。
【参考文献】
[1]张雅娟.影子银行与中国式金融创新[J].银行家,2013年第11期
[2]朱海斌.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J].财新网
[3]学术堂.影子银行业务宏微观审慎相结合的审计免疫机制构建[J].
[4]中国社科院重大调研课题.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中期报告[J].
[5]王维维.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第一期
[6]张鹏.影子银行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机制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年第一期
[7]陈丽,周昭雄.影子银行影响货币信贷政策信贷传导的实证检验[J].2012.03
[8]刘太琳,董中印.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250014,2014年第二期
[9]陈超.社会融资总量的跟踪和预测[J].国泰君安证券.货币供应量专题系列
[10]周莉萍.论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不足、出路[J].银行业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