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生态问题与解决对策
2018-04-02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目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如何在农村实行好生态环保问题,并未形成系统、有效的办法。农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问题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推动我国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农村生态植被的破坏。我国森林资源每年逐年减少约一万立方米,在农村出现乱砍滥伐,毁林种粮等现象还较为严重。同时由于农民教育程度不高,疏忽大意或是农村基础设施不足,经常造成森林火灾。我国草原面积每年仍以168万公顷的速度不断退化。
2.农村水环境污染。农村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主要出现在这三个方面:不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肥料造成的水污染;乡镇工业和农民生活污水的乱排放造成的水污染;生活垃圾造成的水污染。
3.农村大气环境污染。农村地区的大气污染情况较为简单,污染来源主要是乡镇工厂企业的污染废气排放,农用机车排放的尾气,垃圾秸秆随意燃烧,村民生活生产燃煤烧炭等几个方面。
4.农村土壤环境污染。当前造成我国农村地区土壤环境的污染主要存在这几方面: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土质下降;受到污染的水质直接灌溉农田;有害气体的沉降或通过降水进入土壤;生活垃圾随意堆积或直接填埋。
二、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出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村人口众多,加剧环境问题。农村人口众多,且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粮食需求量增加,唯一办法就是增加耕地面积。于是就有了开荒扩种,就围湖造田。从而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当地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导致粮食减产,就出现了恶性循环。
2.粗放式生产模式,面源污染严重。在人口密度低的农村地区,土地虽广,但劳动力短缺,因此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当地农民的第一选择。大部分农村地区依旧是进行的低利用,低产量的粗放型生产模式。粗放式的农业会导致农村地区的土壤和水环境污染状况升级。
3.法律法规不健全,难以保证生态环境。当前我国的环保体系,并不是以农村环境污染为主而建立的,而是以城市污染为主。与城市和工业的点源污染相比,农村环境的面源污染更加难以监控和防治。
4.农村监管力度不够,无法有效控制污染。我国现有的监测体系主要在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目前并没有在农村实施监测。环境监测部门只在经济发达乡镇以上才有,在农村基本没有直属单位,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不会受到严格的法律的监控,农村执法也受到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或阻碍。
5.财政资金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作为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的基础,但是仍显薄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许多地区的基础设施跟不上。交通设施落后,农村发展需要的工具跟不上。大多农村缺少专项规划规划,无法指导农村基础建设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建设。
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加强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因为各个生态因素彼此联系,在起草环保法令法规时应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协调统一,在立法中,应强调健全预防体系,和严格的法律责任规定,实施强有力的问责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倡公众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行为,鼓励公众参加污染防治工作。成立污染治理基金,污染治理责任制,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污染整治工作。
2.运用经济手段健全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还有很多的不足,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地方财政对生态补偿的建设。最主要的就是加大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资金到位,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就能进入正轨。
(二)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规划与建设
1.加强区域、城乡环境一体化。要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就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多元化多方位的投入到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去。永远要把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最有利因素,加大生态建设,有效治理环境污染,使地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改造当前农村地区生态面貌的首要问题。要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国家政府部门就要加大资金投入,通过给农民予以资金补助或物资补助等方式,鼓励农民建设和保护环境基础设施,领导农民对环境设施进行建设。
3.加强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要加强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就要定时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检查,并且将检查结果公之于众,让农民监督环境监测的进行。要在乡镇建立环保站所,在村居设立环保专干或协会,对环境污染实施全程管理。并鼓励农民保护和监督环境,设立奖惩制度,增加村民参与环境监测的积极性,推进环保自治工作。
(三)深化调整农业产业化建设,转变发展模式
1.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建设。为了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就要构建良好的产业基地,确定主导企业,保证生态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行环境优良型、资源节约型和生活文明型的生态农业产业。以环境容量来指引布局,以环境管理来优化产业结构。
2.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曾经我国农村粗放型经济模式不仅效率低,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的严重。若要改善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就必须改变这种粗放型生产模式,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加上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积累的种种经验,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四)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推进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
无论是污染企业转移农村,还是农民拓荒扩田、乱砍乱伐,从根本上讲还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因为农民的生产生活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就会继续恶化。所以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养殖、种植、加工业和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业等来替代污染企业,替代不文明的现象。要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搞乡村生态旅游。这样既保证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锋传.日本建设新农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6(4).
[2]亢振洲.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J].民主,2007(12).
[3]黄和文.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J].江西农业学报,2008(7).
[4]易立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道德建设的必要性[J].企业家天地,2008(9).
[5]徐辉元.以人为本视野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举措的探讨[D].广西大学,2010.
[6]刘齐征.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新型农民素质建设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
[7]卢爱华.我国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J].南方国土资源,2003(8).
[8]刘德福,刘天明.关于中国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J].四川草原,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