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意调查建设重要性
2018-04-02
(四川大学法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民意调查(以下简称“民调”),又称为民意测验,是了解公众舆论倾向的一种社会调查,它通过运用科学的调查与统计方法,如实地反映一定范围内的民众对某个或某些社会问题的态度倾向。“民调”的数据往往能反映在某一方面的舆论导向,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体现,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现代民意调查由美国开始,并率先将民意调查结果引入公共决策之中,比如19世纪初美国总统选举前美国民调专家乔治·盖洛普采用科学的配额抽样方法成功预测了罗斯福获胜一事,一直作为其典型案例被广泛引用。我国现代民调的真正兴起准确来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陶斯亮提出“关于成立国家民意调查机构的提案”(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案第2377号),指出“民意更是资源、谁握有它谁就赢得最大政治优势”。但截至目前我国民调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政治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今日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面对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换,传统社会管理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舆论引导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其工作方式、方法,在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9月,香港的“占中”事件中,一些民调机构彻底沦为香港反对派的发声器和马前卒,以组织所为“大型民调”之名扭曲香港主流民意,配合反对派引导舆论制造事端。相比之下,爱国爱港阵营的民调机构在开展民意调查、正面引导舆论、有力反击对手等方面前期则一直处于被动、失声、缺位的状态,使反“占中”工作受到一定掣肘。
由此不难看到,舆论虽是一种无影无形的社会精神形态,但舆论对社会管理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特别是在世界“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大变局的当今社会环境中,舆论深刻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过程。而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发展,虽然整体经济水平大幅飞跃,但伴随而来的社会资源初次分配不均匀不公平,客观上的贫富差距加大的情况既已形成,加之政治体制改革相对的滞后,经济利益主体逐渐向政治领域转移,通过政治手段将上述不公平现象继续扩大。
因此,民调对于社会管理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民调是公共决策正确性的外在表现。对于公共决策而言,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公共政策的主体,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更有利于实现正确的政策目标,必须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合意,即人民公议或者公决。无论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还是由许多政策组成的政策群,都离不开政策的客体(即人民群众)在具体社会行为中的遵循。因此,民意是一种值得重视、收集、分析和利用的资源,民调的结果有利于汇集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和看法,为精准、有效的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任何重大的经济改革措施,都受到国际、国内社会广泛、高度的关注,因而在当前形势下民调作为公共决策客观正确性的外在衡量依据具有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避免政策的随意决定。
其次,民调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参考。实践证明,绝大部分社会矛盾是因利益诉求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今日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迫切需要做到推陈出新,顺应发展。而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有助于在应急处置、源头治理等方面能预知、预警作用,进而能及时有效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民调作为其中的基础支撑,有助于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因而得以在工作过程中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对症用药。
那么,到底该如何善用民调?
首先,要正确看待民调在舆情引导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当危机事件爆发时,政府及时对有关事件向社会作出积极、详细的回应,控制舆论走向,有助于破解公众的猜测和恐慌,维护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但在稳定公众焦躁不安的情绪的同时,如何能通过政府回应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则需要政府在进行信息沟通活动时不能只是注重单方面的从政府流向公众,还应着重关注公众对该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聆听公众的心声,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民心走向,提升公众对政府的认可度,即发挥民调在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作用。2015年5月,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发生大规模聚集游行活动,抗议规划中的达渝城际铁路改线,事件随后不久由于,由于在关键时刻有关部门并未能第一时间了解回应舆论关切,及时作出通报和说明,而民众与政府间信息的不对称又极易导致民众被谣言煽动,因而当“警民冲突”、“政府镇压”等虚假负面消息迅速传播的同时,单纯的聚集群众表达诉求便迅速演变为了部分人员与维持秩序的警察及工作人员的暴力冲突。而与之相反的是,2013年11月,山西太原市省委大门附近发生连环爆炸,由于该事件恰逢“北京10.28金水桥爆炸案”发生不久,又值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际,有关消息一经媒体报道便得以迅速传播,不到3个小时时间内相关发帖量达近200万条,网络舆情呈现爆炸式激增并夹杂诸多虚假信息和煽动性谣言。在应对这一突发性事件过程中,山西省有关部门、权威媒体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及时澄清事实、破除谣言,主动引导正面舆论、稳定社会情绪。因此,虽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借机炒作我国内问题,制造负面舆论的情况,但舆情风险得以有效化解。
其次,加强“民调”建设的顶层设计。当前民调的主体在政府部门,主要分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媒体、民营、外资等五大种类。包括,2003年以后按照国家统计局要求全国大部分省市建立的民意调查中心;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人民日报调查中心等媒体机构成立的民调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的民调中心;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等民营及外资类的民调机构。这些民调机构,特别是政府主导的机构普遍存在公众知悉程度低、认可度不高、法制化专业化缺失的情况,缺乏有效的政治功能和舆情引导能力。当然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类民意调查不仅经济效益差,而且十分敏感,令民调机构敬而远之。然而国外民调机构近年来不断发布关于中国的“权威”数据,混淆视听,但官方缺乏相应的数据,主动发布少,被动应付多,甚至失声无语,在客观上放大了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如前文所述的“占中”事件期间在香港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机构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彻底沦为了香港反对派操控民意的工具,而爱国爱港阵营的民调机构则影响力偏弱,客观上舆论引导的弱势造成了该事件的久拖未决,持续长达4个月之久。因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民调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法制化、专业化民调工作,不仅有助于突破境外对信息的垄断,也会增加政府在应对舆情威胁中的话语权、辩论权。
【参考文献】
[1]戴旭:《美国是如何在全球策动“颜色革命”的?》,载于http://www.81.cn/mjjt/2014-10/29/content_6626768.htm
[2]《“颜色革命”其实就在你我身边!》,载于http://chuansong.me/n/468700851145
[3]《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全文发布》,载于http://www.sohu.com/a/145020441_508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