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8-04-02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2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制订培养方案、确定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施、进行教学管理的比较稳定的结构化样式和运行方式。高职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突出“高、职、专”三个基本要求。其构成基本要素有: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
浙江省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均有国际合作背景,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两者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在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的同时,并提出了建立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依据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特点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构建和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和建议。
一、现状与特点
旅游业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国旅游院校共有1703所,其中高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在校生73万人,其中高校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7万人。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市场需求“缺口”很大。在质量上,存在着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的问题。
浙江作为旅游大省,地处东南部沿海地带,地域优势极佳,处于旅游资源的一级开发区。加之浙江省已被国家确认为近十年旅游规划、开发的重点区域,目前,浙江省正充分利用此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浙江省每年各层次旅游类专业的毕业生仅2000—3000名,人才缺口已近 30%。另外,浙江省的展览业每年以50%的增长率在飞速发展,据保守估计,在未来5年内,人才需求5000 人。
我省的旅游高等教育仍存在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相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两大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人才培养(教育)与市场(产业)需求相脱节。二是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三是人才流失大与企业用人失衡。
二、高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一)培养目标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中澳合作)是省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2001年,“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具备专业所需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澳大利亚旅游发展状况与旅游产业运作模式,能够在旅游景区、国际旅行社、涉外饭店等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性人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涉外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英语听说水平及一定文化底蕴,能够运用旅游专业服务知识和技能进行对客服务,具备与客户沟通协调,进行旅游产品营销能力,运用企业管理理论进行旅游企业运营和基层管理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涉外旅游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两所院校都对英语水平和专业本身的服务意识非常强调,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方向更为明确熟悉澳大利亚发展旅游状况,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培养涉外人才,并没有强调国别。
(二)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更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具体课程如下:(澳方)英语等级Ⅲ;旅游行业认知;旅游服务礼仪;旅游景区服务于管理;操作网上信息系统;寻找和介绍旅游产品信息;开发旅游产品;展示社交和文化意识课程等。
在特色专业建设期内,旅游管理专业成功创建了4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并将精品课程资源库、专业试题库、专业标准库、专业视频教学库、职业考证培训库等内容集中到校园网络平台,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更注重实践工作,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一向重视学生实训工作,秉持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与企业工作任务高度对接,开发了很多实训项目,校园导游讲解、咖啡吧服务、九峰山景点导游讲解、订单班学生实训等,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三)校企合作机制
在校企合作机制上,两所院校都非常重视,起到了该地区的带头作用。旅游学院从与单个企业合作拓展到与旅游行业协会合作,实现实训基地向企业群扩展、人才服务由点向面扩散。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宋城休闲班”、“开元酒店班”等。
于2011年组建了宁波旅游会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希望通过校校协同,将专业师资、教学科研、信息技术等优质教学资源归整到联盟旗下,实现资源的集聚与共享。在多方的支持、指导和配合下,一个“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校联合”的政行校企“四位一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日益成熟。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韩国湖原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互换学生,以及赴海外深造等,为旅游行业培养了较高层次的优秀人才。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涉外旅游专业高度重视引进优秀旅游企业,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基本形成。近年来,涉外旅游专业与中国国旅(宁波)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浙江南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校企合作订单班,实现了校企双赢,学生受益的良好局面。
(四)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上,两所院校学院在注重本校教师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聘任合作行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业务骨干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和“订单班”学生的学业导师。
同时,合作行业的单位和公司也聘请学院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或作为企业发展顾问,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和企业“种技术”活动专项课题研究等。依托学院现有的科研平台,组织技术和管理团队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开展专业标准制订、开发实训教材、共建课程教学资源。
三、高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总结
第一,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现实就业的冲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涉外旅游专业,有些院校可能标榜着国际合作的大旗,做着传统的事情。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专业优势不明显,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此外,高职院校与旅游行业之间缺乏沟通,学校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得对人才的培养达不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高职旅游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的利益诉求与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目的就是要追求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它依据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所以,在旅游业迅速发展而人力资源大量紧缺的情况下,基于短期的利益考虑,企业普遍缺乏投资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人才使用得多、培养得少。在没有明确职业目标前提下,高职学生将处于迷茫的状态,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才、个性发展有强烈的需求愿望,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离开。校企合作机制可能只起到一个实习的作用,并没有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去向提供很好的保障和可行的方案。
第三,高职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待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由于普遍缺乏旅游岗位实践的经验,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教师也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去调整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这势必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有采取“双师型”的做法,但是具体的评价体系和学业质量保证还有待完善。
第四,旅游企业的就业特性与社会就业价值观之间的不对称性也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旅游行业属于服务型行业,当前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准入标准低等特征。而社会对服务价值的认同度在现阶段普遍不高,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存在短周期性,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数处在一种消耗性发展状态,没有获得与旅游业成长同比例的收益。由此造成旅游业地位不高,从业人员收入低等情况,致使整个旅游业的就业吸引力不断下降。
四、建议与对策
第一,准确定位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旅游人才具有以下四个特点:诚实守信的责任能力、跨文化交往的沟通能力、国际视野的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具备上述特质的人才方能称为国际化旅游人才,才能真正满足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开放办学、优生优培”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各旅游企业对员工的多元化需求。
第二,构建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围绕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系统地引进优教育资源,研究、设计和增设培养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国际交流能力的课程,积极引进各类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如香港职业训练局职业(专业)证书、美国酒店管理协会证书等,将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创造国际化教学和人才培养环境,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第三,探索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实施途径。建立“开放办学、弹性学制、优生优培”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留学实习,显著提升其语言能力、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探索有效的高职旅游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合作模式,在现有的独立学院或独立专业、嫁接合作以及松散合作(包括师生互访、交换留学生、海外实习等)等模式基础上开拓创新。
第四,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专业内涵。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专业内涵建设的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是:合作双方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然后进行课程对接,并落实外教人数及课时数。课程需采用国外优秀教材,实施双语教学,为保证合作效果,双方需协商建立和完善质量审核体系。
总之,建设一支有助于国际化旅游人才成长的师资队伍,探索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成长的保障机制也非常重要。打造一支融合国内外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国内外行业企业优质资源的旅游人才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于海静.美德日澳高职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
[2]徐秀玉.旅游新常态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J].职业时空,2016(2).
[3]钟先丽.对创新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12).
[4]何俊峻.高职“七教一体”校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3(7).
[5]傅琴琴.基于浙江旅游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