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借鉴
2018-04-02
(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0)
我国在2010年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制定的标准,已经成为中高等收入国家,经济发展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就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有可能导致一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阶段。论文选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日本作为样本,分析其在收入分配、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作用和经验,力图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借鉴。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世界银行2006年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二、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
(一)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多数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突破口,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提升劳动收入占比促使消费率上升,形成了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面临过度依赖投资,国内居民消费不足等障碍,日本政府当机立断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促进消费。日本的投资率在1970-2000年间就从原来的大于39%降至约25.9%,居民消费率从约52%上升到大于56%。日本之所以能够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迈入高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是实现了投资率下降和消费率上升,使经济增长从靠投资推动转变为靠消费拉动。
(二)人力资本的投资。多数国家通过教育投入和提升劳动收入占比,促进了人力资本积累和优化,这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基础。在东亚国家中,日本公共教育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从1971年到1983年逐年递增,由1971年的3.72%上升至1983年的5.7%,上升了1.98个百分比。中等收入阶段开展人力资本投资的显著特征就是进行义务教育的普及。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前,日本就将现有的6年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至9年,基本实现初中教育的普及。日本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劳动力的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后,日本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对中等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方案,实现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普及。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高收入国家之所以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日本的产业结构转变在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对产业结构实行了4次大的转变。1955年到20世纪70年代,以贸易立国,落实以重工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策略。到1970年,日本已取得很好的成果,其中制造业中重化工业占比六成,产品出口占整出口产品约77%左右。而后日本放弃重工业主导,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为重的产业结构,逐步迈向“资源节约型”和“加工技术选择型”。在从中等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总体上表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调整收入分配提升劳动收入占比。努力提高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改善分配不公,不合理的现象,完善收入分配模式,逐步将梯形收入结构转变为“橄榄型”分配格局,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队伍。中等收入群体的力量扩大,成为主要的收入群体对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消费,改善产业结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使人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平均增长速度快于政府和企业的所得收入增长,即不久之后个人收入在分配中所占比重增加,从而增加居民消费,形成“以人为本”的“消费型社会”。
(二)增加教育投入,累积人力资本。通过加强公共教育经费的支出,加大人力资本的积累。我国当前应加大公共教育经费的支出,将新增加的财政收入倾斜于教育投入。提高财政预算中的教育支出预算,可以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明确各级财政的计划,制定出清晰合理的分配方式和满足人力积累的教育支出。同时,明晰地方财政的责任,也可以将地方公共教育经费落到实处,实现中央预算和地方投入的匹配和经费的充分利用。在教育经费预算增加的同时,减少地方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也是一大挑战,偏远、贫困的地区的经济落后,地方对于教育的补充实力有限,这种情况下,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费差距非常大,国家的经费划分就非常重要。应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参照发达地区的经费支出标准,对于不发达地区补助的力度应该加大、加强,尤其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高等教育的教育经费投入更加贴合实际,就是说投入到符合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方向中来,符合“授予渔,而非鱼”的原则。教育投入的主体也可以是企业,企业可以通过投入来鼓励在校生成长,并且培训在职员工技能,同时可以在国家补贴下开展人力资源培训。
(三)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增长方式转变。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重要的一点是有先见之明的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可以学习这一经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快速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培养服务业从业人才,支持服务业优化结构和扩大规模,扶持新兴的服务产业,鼓励服务创新,对快速发展和又巨大发展前景的高技术服务业,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和高端商务服务业提供政策性和体制性的帮助和支持。健全要素市场,合理配置资本、技术和劳动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打造低碳节能,绿色智能的产业发展环境。在新兴产业上调集优势力量和资源,实现内部动力来变革经济结构。
【参考文献】
[1]仪明金,郭得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1.3
[2]全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东亚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12.2
[3]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经济学动态,2011.12
[4]张飞.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比较[J].亚太经济,2012.1
[5]高文书.中等收入阶段的人力资本积累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5
[6]马晓河.“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观照和中国策略[J].改革,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