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山东疫苗事件”看两个舆论场的互动与博弈

2018-04-02张问之

视听 2018年8期
关键词:舆论民间疫苗

□ 张问之

习近平总书记的“2·19”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将新闻舆论工作提到了“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高度。并指出将网上舆论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更深层次则体现了两个舆论场之间地位的变化。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最早由新华社原总编南振中出,是指传统媒体所营造的意见环境形成的官方舆论场,与草根民意形成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经常在公共事件报道中存在冲突和分歧①。在公共事件中“两个舆论场”或良性互动或冲突博弈,直接决定着事件的走向,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舆情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山东疫苗事件”发酵过程中两个舆论场的报道量及关注度量化研究基础上,结合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和皮埃尔·布迪厄“场域理论”,对引爆舆论点的重要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而理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山东疫苗事件”舆情演变脉络

2016年3月,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对外通报,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非法疫苗案,12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24个省市。3月18日澎湃新闻以《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人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商函》(以下简称《或影响人命》)进行报道,“疫苗事件”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通过慧科新闻数据库以“山东疫苗事件”为关键字检索,可以看出2016年3月-5月媒体关于该事件的报道趋势。早在2月份央广网就以《在济南查获大量失踪人用二类疫苗案,涉国内24省(市)有疾控人员参与》(以下简称《查获》)为题已经对事件进行了报道,但并未引起重视。

3月19日至21日,事件迅速发酵,《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各大地方媒体跟进的同时,网上的微博意见领袖也活跃了起来,章子怡、李亚鹏等纷纷发声。

大概在3月22日左右形成舆论最高点。当日,一篇由南方都市报记者写于2013年的报道《疫苗之殇》刷遍朋友圈。各微信公众号为了吸引眼球,纷纷以此为契机推出文章,惶恐的情绪在网上蔓延开来。同时部分自媒体人撰文批评这篇文章,微博网民“和菜头”发表文章《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随后有网民写出《有免于恐惧的疫苗?给我来一针》与“和菜头”论争,民间舆论场内部出现了“分裂”。与此同时,官方舆论场则将报道的焦点放在了各地食药监局的回应上。

直到3月24日,公安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三部委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3月29日国务院调查组正式成立,事件才逐渐平息。

二、“两个舆论场”的博弈与互动

(一)两个舆论场不同基调——客观公正/情绪化严重

由政府和主流媒体为主导的官方舆论场与新媒体用户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危机传播中分别代表了各自的阵营,其舆论场建构、传播过程与方式以及舆论场的特点都不尽相同,带有自己鲜明的特性②。

山东疫苗事件中,两个舆论场从一开始就行成了不同的报道基调,“官方舆论场”的报道,注重对新闻事实的陈述以及权威信息的发布,多客观公正;“民间舆论场”则鱼龙混杂,谣言频出,情绪化严重。随后的形成的各自的舆论焦点也反映了这一区别。

以两个舆论场的首篇文章为例,官方舆论场以央广网《查获》为代表,报道指出:“经食药监管部门核查……已难以保证品质和使用效果,注射后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信息来源较为权威,“食药监管部门”;报道的用词也十分谨慎,“甚至可能”“副作用”。

民间舆论场以澎湃新闻《或影响人命》为代表。文章多次重复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的观点“这是在杀人”“庞某卫这样贩卖疫苗等于是在‘杀人’”,有情绪化倾向,此后多家自媒体断章取义,将“杀人”等字眼直接用于文章标题,使得整个民间舆论场被惶恐的情绪所包围。

当舆情达到最高点时,两个舆论场也形成了各自的核心议题。官方舆论场主要跟进事件处理情况,病理性分析事件,提出建设性的观点。而民间舆论场则将南都2013年的旧文《疫苗之殇》移花接木到该事件上,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二)两个舆论场的博弈——民间舆论场的对抗式解读

英国传播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吸收霸权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认为观众对信息的解读存在三种可能的立场,他称之为“三个假想的解码立场”,相对应的信息解读方式为“优先解读”、“协商解读”与“对抗解读”。“两个舆论场”“双重话语空间”的形成都是对抗式解读的重要事实③。

在“山东疫苗事件”中,“民间舆论场”的声音更多的是对“官方舆论场”的对抗式解读。主要体现在对官方媒体报道内容的不信任和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力度、态度的质疑,即对媒体的议程设置进行对抗。

疫苗事件曝光后,主流媒体对过期疫苗的危害定性为:“可能产生副作用”。但从民间舆论场的表现来看,公众显然对媒体所说的表现出了不信任,整个社交网络上弥漫着对接种疫苗的严重恐慌情绪。

其次,由于主流媒体从最初就没有把握住话语的主导权,官方的调查结果又迟迟不公布,媒体的报道多处于被动地位,报道内容多没有实质性的更新。这就有了“故意、推脱”之嫌,部分网民认为媒体在避重就轻,故意转移公众的视线,反而愈加对其关注,民间舆论场的声音更加嘈杂。

(三)两个舆论场的互动——舆论引导/信息补位

皮埃尔·布迪厄在场域理论中指出:场域中的社会结构并不固定,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其客观关系不全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构成的框架场域并不是静态存在的,各个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其动力则根源于其两者力量之间的不对称关系④。

基于这一理论视角来看,两个舆论场即为社会大场域下的两个子场域,虽然各自关注的焦点不同,对事件的态度不同,但两者并非割裂和完全对抗的,而是通过一定的互动相互作用和影响,来共同推进事件的解决。具体表现在“民间舆论场”发挥重要的信息补位作用,并倒逼“官方舆论场”发声;由于事件包含专业的医学知识,民间舆论场谣言频出,“官方舆论场”则承担了很重要的澄清事实和舆论引导作用。

事件中,在传统主流媒体报道不充分的情况下,民间舆论场的信息补位贯穿于整个事件的始终。最先对事件进行报道的虽然是传统主流媒体,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形成舆论场的则是网络媒体。同时主流媒体难以提供公众关心的信息,给了民间舆论场“信息补位”的机会。

但由于缺乏专业性、权威性,这种“信息补位”可谓真假参半,情绪表达多过事实追究,主流媒体一直承担着“辟谣”功能。当事件逐渐平息后,自媒体纷纷退出,主流媒体还在进行跟踪报道,如中国新闻网4月12日报道《卫计委谈山东疫苗案:仍有群众存在困惑质疑》;财新网5月6日报道《山东疫苗案后续:沃森生物下属公司经营许可证被吊销》使事件不至于成为“烂尾新闻”。

三、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网络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如今年轻一代已将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任何新闻舆论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因此,势必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这无疑对主流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面对公共事件时,一定要抢占报道先机,占领舆论制高点。同时注重创新,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针对民间舆论场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化严重的现象,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需要网络媒体加强自律和专业精神的培养,从而营造理性的民间舆论场。因此,在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实现真正意义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互补发展,以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才是面对公共事件时最好的应对之道。

注释:

①周洋.热点事件微博舆论生成的四种模式及引导[J].中国记者,2014(1).

②解婷婷.危机传播中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博弈——以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为例[D].安徽大学,2016.

③张淑芳.公众对抗式解读官方舆论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传播,2013(4).

④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

猜你喜欢

舆论民间疫苗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高人隐藏在民间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