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记者如何发扬“特区精神”
2018-04-02张春元
□ 张春元
提要: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记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和担当。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有所作为,才能采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才能更好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书写时代进步,才能让我们的新闻作品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一、新闻记者应永葆“闯劲”
短短30年,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大都市,核心的深圳精神,就是以“敢闯、敢干、敢创、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创造了“深圳奇迹”。新时代记者要发扬特区精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直击新闻,永远在现场,追踪新闻,永远在路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闻工作要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做到“三创新”:即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内容创新。
(一)理念创新
任何伟大的时代,都需要伟大的思想领航。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武装头脑,指导新闻实践。为新时代新征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采写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节目和作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专心致志、真心实意地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有真实准确、更加鲜活的报道,这样的报道才有深度、力度、热度。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小时,深圳交通广播决定立即中断原定节目,播出《抗震救灾深圳有情》特别节目,每天持续十几小时,通过广播呼吁深圳社会各界、广大市民奉献爱心。8天时间,筹集到60吨,总计400多万元灾区急需的物资。5月22号,记者又紧急联系有关部门组织专机,由交通广播电台的记者、主持人,与深圳红十字会人员一起,及时护送到灾区,并在现场连线报道抗震救灾最新情况。这一举动,体现了深圳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二)手段创新
记者不能坐等采访通知,坐等活动安排,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关心群众热点问题。深入现场、近距离、面对面去了解新闻事件事实真相,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群众需求。近距离直面现场,新闻报道才有可信性、可看性、可听性。只有受众喜闻乐见,记者的报道才有生机、有广度。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交通广播(FM106.2),工作人员不足30人,能够快速发展,靠的就是有一支有思想、敢担当、肯干事创业的队伍。
深圳交通广播以“敢想、敢干、敢闯”的责任担当,以及贴心服务群众、“以心换心”赢得民心。比如,当年深圳一度出现汽油供应短缺造成“油荒”,各加油站日夜排队等候加油的车龙,不仅影响市民工作生活和出行,还影响到深圳出入境口岸交通安全畅通。本着急群众之所急的初心,深圳交通广播决定全员上路,要求所有的采编播人员到全市的加油站、相关单位,详细了解情况,现场即时报道。同时,开办一档特别节目:“最新加油情报”。从早上7点,一直拉通到晚上10点,每30分钟播出各个加油站最新消息,受到听众交口称赞。每当有台风暴雨、特殊天气、突发状况时,深圳交通广播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共产党员率先垂范,编辑记者、主持人分别到“三防指挥部”、机场、码头、车站等第一线,即时现场连线报道最新状况,为市民提供最新出行信息。
正是这种不忘初心,不计得失心系听众,联系实际贴心服务的责任担当,深圳交通广播赢得了百万司机听众的心,成为深圳市民出行最好的陪伴。赢得听众交口称赞——“1062:因为有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暖。”
(三)内容创新
当今信息时代,多媒体、融媒体,“人人都可能是记者”,每天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作为传统媒体记者,用什么形式吸引读者、听众、观众的关注,这就要创新工作形式,去吸引人们的关注。不能浅吟低唱、自娱自乐。老百姓往往看重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仍然是传统媒体记者的不二之选。
现场直击电话连线报道,是信息时代广播新闻的最大利器。记者只有第一时间深入现场,才能体现记者的朴实作风,担当品德。听众喜欢及时、鲜活、真实的新闻报道。内容差异化、分众化、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创新报道,才能更好地体现传统媒体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感召力。
二、求真务实敢担当 当好时代瞭望者
作为新时代的深圳特区广播电视、多媒体新闻工作者,要有“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精神,永远在路上,“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敢于担当、明辨是非,有所作为。
(一)贴近受众 主动发声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这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一生的事业追求。广播电视报道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更加主动地应对时代变化,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增强新闻宣传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比如广播新闻,消息倡导短、实、新,报道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声(现场采访录音),才能够深入人心。热点问题要主动发声,让群众有更多“知情权”,及时报道、解读相关热点新闻、社会事件。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新区的红坳余泥渣土受纳场发生了特别重大滑坡事故,深圳交通广播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安排记者赶赴现场,深入了解救援情况。多名记者轮流在现场夜以继日守候,现场连线报道最新救援情况。记者在现场真实准确的系列报道,对相关事件进展始终保持较高的透明度,避免了外界的胡乱猜测,如果只是等待政府的信息发布,不可能体现党的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
(二)善于学习技能过硬
作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有思想力、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有良好的理论修为,过硬的专业技能。优秀的广播电视、多媒体全能记者,还应该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和七十二行的杂家。记者要利用好见多识广的“利器”,去挖掘更多有利于党的中心工作大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好作品。
当年,深圳股票发行引发全国大量身份证被收集到深圳,参与新股抽签,针对这一新情况,深圳广播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深入了解事件,采访播出《身份证大搬家》新闻专题报道,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相关部门重视。此稿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可见,能否出好稿,不光是写作技巧问题,还要深人现场和善于思考,要有服务大局的职业敏感。记者除了加强政治理论等学习之外,应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要利用职业优势,多向专家学者学习、交流,充实记者自身的“思想库”“信息源”,提升自身思想和综合素质,做“思想型、专家型”的记者。
三、不忘初心为民发声
(一)永远在现场
近年来,深圳交通广播新闻节目先后推出“记者体验式现场报道”“访谈类报道”。包括“记者在路上”“交通热点直击”“深圳大交通”“爱心行动”、台风暴雨特殊天气“记者现场连线”、春运长途汽车“记者体验报道”“春运粤赣湘桂四省探路直击报道”“重大民生工程现场报道”等等主题报道,这些即时现场广播报道,深受听众喜爱和好评。
如果只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打打电话只闻声不到场,道听途说,网上搜集资料……这些都不可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质量的新闻消息。
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就是要求记者认清职业的初心,始终深入新闻现场“走基层听民声”。脚踏实地善于抓住采访要点,提炼主题,才能采写出有力度、有深度、有社会影响的稿件;才能使新闻报道有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当今,媒体融合是广播电视的一场自我革命。记者“永远在现场”,才能体现广播先声夺人的长处,也是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最好的出路。
记者现场获得的第一手准确信息、声像、图片,都是最基本的新闻素材。广播记者永远在现场,就是积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将新媒体的有益理念和传播优势,融入到广播电视发展之中,做到立体化、精准化、精细化传播,打造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智慧融媒体,进一步为广播电视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新突破。只有永远在现场,才能有“正能量”声音,才能讲好深圳故事,传播特区声音,提升中国形象。让温暖、感动、阳光、正气的广播声音充盈我们的新时代。
(二)守护社会的良心
美国报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是船头的瞭望者。”守望新时代,匡正风气,作为社会的眼睛,就应该守护社会的良心。这是社会对记者的职业期许,也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责任担当。
记者担负“传递信息、意见沟通、舆论监督、社会引导”的责任。说真话是新闻的底线,媒体的生命。新时代的广播电视、多媒体记者,要有“勇于奉献、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才能采写出有思想、有品质、服务中心大局,团结鼓劲,帮忙不添乱,针砭时弊,扬善惩恶,传递正能量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