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体现及其形象塑造
——以《行走贵州》中的苗族影像为例
2018-04-02陆彦舟张月
□ 陆彦舟 张月
一、纪录片中的主体构成
在纪录片《行走贵州》当中,创作者将少数民族本土居民作为叙事者,对苗族文化进行展现。观众们跟随苗族姑娘吴兴来的脚步,贴近苗族群众,走进我国最大、原生态保存最好的苗族生活聚居区——西江千户苗寨,向观众们呈现出一个最真实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环境。
(一)创作者
在影片中,创作者没有采用“第三者参与”的方式来体验异乡风情,而是通过让当地居民、苗族姑娘吴兴来作为主持人,来带领我们更直接地、零距离地去了解当地生活状态。创作者选择从最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将该片分为衣、食、住、行四个板块来进行制作,将服饰、饮食、建筑、民俗风情等一系列文化元素通过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叙事者串联起来,增加了亲切感和观众的参与感,充分反映了他们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二)叙事者
苗族女孩吴兴来既是此片的主持人,同时还是带领我们走进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体验民族文化的叙事者。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以动态的方式带领观众走村窜寨,叙述了苗寨概况和民族生活状态。直接参与到苗族同胞日常活动中,从民族元素的相互接触中展现民族文化内涵,用最日常的方式将苗族文化展示给观众,这种亲历性更加具备了感染力和真实性。
二、纪录片内容的民族文化体现及形象塑造
纪录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记录了苗族的服饰、饮食、建筑、民俗风情等文化内容,逐步为我们建立起独具风采的苗族形象。
(一)衣——穿在身上的史书
少数民族服饰总是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审美和信仰,从而进一步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吴兴来身着苗族服饰,向我们展示了苗族服饰的美丽。每逢佳节喜事,苗族姑娘们就会穿上盛装来打扮自己。其最重的银饰可达二十多斤,苗家姑娘却愿意负重二十多斤身着盛装来欢庆节日,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苗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民族,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银饰的喜爱和铸银技巧的精湛。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的历史文化的起源却以服饰和银饰向世人展示出来。苗族服饰多用色彩和图腾,这些丰富的元素向我们反映了其民族的独特审美和价值观信仰,甚至反映了民族的演变历史。吴兴来对苗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银匠顾永冲的采访,向我们述说了精妙苗银饰品的锻造不易,需要经过铸炼、捶打、焊接等一系列复杂工序,蝴蝶、牛角、飞鸟等对苗族文化起源有着重要意义的图腾,最后才能打造在一件件勾勒苗族姑娘动人倩影的民族艺术品上。
(二)食——食韵黔山秀水
贵州地处高原山区,气候潮湿,人们喜食酸辣,也擅长制酸,其中酸汤鱼就作为贵州的著名特色美食之一,深受八方游客的喜爱。影片通过记录苗家人从稻田抓鱼到自制酸汤原料的过程来作铺垫,再以访谈的方式来讲述如何做好一锅酸汤鱼。纪录片通过对苗族长桌宴上酸汤鱼、鼓藏肉、糯米饭等其他特色菜肴的解说,向观众展现具有代表性的苗族饮食文化元素,将苗族饮食礼仪和历史串联起来,让观众感受到长桌宴作为一种苗家迎接喜事的方式和欢庆节日的礼仪,已经具备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价值。另外,在就餐时,苗家人还会用最原生态的歌声来迎客和助兴。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能够让我们产生深刻的联想,也从多方面向我们展现出了苗族淳朴至深的热情和独有的饮食文化。
(三)住——家在大山深处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州雷山县东北方向,距州府凯里市大约35公里,距离省会贵阳市区大约有260公里。它作为我国原生态保存最完整、村寨分布规模最大的苗族生活聚居区,是一个环境资源功能村寨,向我们呈现了丰富的生态自然景观与苗族文化景观。①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层层重叠,形成了苗家传统古朴的建筑景观。为适应贵州打挖地基不易的山区潮湿气候,离地而建的吊脚楼被苗族人民发明出来。作为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楼上通常供人居住,并且房屋正侧会修建一种S形的俗称“美人靠”的靠椅,主要供人们休息、消遣和观景。楼下则架空,用来存放物品和饲养牲畜。这种建筑一方面展现了苗家人在建筑方面的独特智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待生活不畏困苦的坚强意志。随着民族旅游热的逐步升温,吊脚楼逐渐被改造成适合旅游者前来旅游的休憩之地,在传统的民族建筑中配备现代化生活设施,让游客入住更近距离地感受苗族文化。
(四)行——行走村村寨寨
在西江面积仅几平方公里的山地之上,居住着千余户苗家人民,因此得名西江千户苗寨。要想进入苗寨苗家,必先在大门口喝掉热情的苗族姑娘手中的“拦路酒”。“拦路酒”通常用牛角杯盛装,通常需要喝完两杯,双数意味着好事成双,并且不能用手碰到杯子,否则就要喝掉所有其他的酒。喝了“拦路酒”就意味着放下疲惫的双腿,走进村寨,尽情享受这里的美好。在这个神秘的苗寨里,有五十余家家庭博物馆,博物馆中陈列了各类苗族的各类日常便装、节日盛装、银饰工艺品、手工刺绣品和劳作工具等。每件工艺品都出自智慧勤劳的苗家人之手,琳琅满目的展览品渗透着苗族人民对待生活的热情与期望。苗寨山脚前的铜鼓场由三个铜鼓组成,背后是七座吊脚楼,在这个铜鼓场上每天都有当地的苗家人进行民族歌舞演出,每当演出开始,铜鼓场上聚集无数游客,笙歌曼舞,热闹非凡。西江千户苗寨以其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自强不息、热情质朴的民族形象。
三、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作用与影响
我国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少数民族文化以其民族性和独特性吸引着来自社会各界的目光关注。纪录片用最真实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同胞们的生活状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文化纪录和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提供了一个便于人们了解民族文化的平台,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能够引起社会在当今文化趋同性逐渐增强的形势之下对这些文化瑰宝的保护关注度。
这种影像纪录的方式,将民族文化展现给世人和后人,使其得以保留和传承。拍摄少数民族纪录片,能够使各民族同胞增加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构建民族形象;以此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各异多姿的不同文化,有利于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与民族团结,抵御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有利于加快推动实现我们伟大中国梦的步伐。
拍摄少数民族纪录片不仅在提高社会关注度、利于文化留存与交流、利于民族形象建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因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性和独特性,此题材的纪录片影视作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优秀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出现为观众提供了最直接的画面,用真实的感染力拉近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丰富了我国的影视内容,推动了影视业和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本文就少数民族纪录片《行走贵州》中的关于苗族部分的影像进行鉴赏,对纪录片中的叙事主体构成、民族文化体现和形象塑造以及少数民族影像传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不仅能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内涵与精髓,还能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利于民族共同繁荣与国家稳定发展。此题材的影像传播不应该局限于单一表现形式,应当增强参与性与创新性,不断推陈出新,推动纪录片与民族文化更加融合。纪录片是民族文化传播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为社会稳定、民族繁荣和国家安定有序增添动力。
注释:
①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