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学的网络传播

2018-04-02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

张 言

(南京大学 金陵学院,江苏 南京210089)

在人类文学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出现过口耳相传、书简相传、书刊相传和电子出版物、网络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伴随着纸张、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以及现代电子技术的进步,文学传播呈现出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并存。而传播方式的改变和增加,极大地影响到文学传播的效果与范围,影响到文学接受系统的结构与性质。与纸媒时代的文学传播相比,网络时代的文学传播有着快捷、便利的特长。网络不仅孕育了网络文学,而且网络传播对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需求,而研究文学网络传播的特点对文学的生产、传播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学的网络传播特征

文学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它包括文学生产者、文学传播者和文学接受者三个互相关联的主体。文学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将作家的个人创作转化为某种程度的社会共享。与传统的期刊、报纸和书籍传播不同,网络传播具有非功利性、自由性和及时性的特征,但也有着功利性、限制性和延时性的因素。

(一)网络传播的非功利性与功利性

文学传播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完成之后,到文学读者阅读的流通过程。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引导读者的阅读、评价、释义,以及读者对文学活动的参与等。文学传播又是一个技术性强的活动。除了口耳相传外,其他的文学传播方式多依赖一定的媒体和技术,网络传播则是依靠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的普及。

文学网络传播具有非功利性。许多网络作者出于兴趣爱好将自己的作品放到网上,供人欣赏,不求“稿费”,当然也不需自掏“版面费”;还有一些爱好者“义务性”地将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输到网上,免费传播;另外,就是一些网站为求点击率,拿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免费”供人欣赏或下载,当然他们可以从网络广告上获取利益,尽管利用的是文学,但其传播文学是免费的。这里牵涉到文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文学生产者和文学传播者,他们传播文学是非功利的。当然有些是“被”免费的,那就是“被侵权”的生产者。有一些作者状告网站侵权,就是典型的实例。因此,文学的网络传播除了非功利性外,还有着功利性的一面。一些网络写手在网上创作,并与网站签约,成功者都能获得一定的收入;另外,他们一旦成功后也会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纸媒上去发表,印刷成纸质文本而获取稿酬。其实,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获取劳动报酬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该的。这样,网络写作不仅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最为广阔的施展才能空间,而且给文学爱好者带来了创作热情。结果就是大众的作家梦被唤醒,如果创作还能带来财富,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于是,网络创作空前繁荣,呈众声喧哗之势。而另一些主体是专业的网络传播者,他们商业性地经营网站,除了自身要付出劳动外,还得支付网络运营的费用,当然,他们可以靠网站的广告收入来弥补,当然也可以收取读者一定的阅读费用(他们靠设置阅读权限来向读者收取费用),这样他们又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来支付作者一定的稿酬,以鼓励他们创作。

凭借快速更新的网络终端技术和不断积累的网络文学商业化运作经验,网络文学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在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上继续大步向前。新世纪以来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一系列影视剧在荧屏银幕热播,由网络类型小说所掀起的穿越、悬疑、玄幻题材迅速掀起热潮,有人将2010年称为网络小说改编年。与此同时,传统的纸媒主流文坛的空间在逐步萎缩,陷入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困境”[1]。表现为:读者人数持续下降,发行量下滑,专业作家的创作走向“圈子化”,文学期刊老龄化[2]。

而网络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使得文学的网络传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从而极大地影响着网络版主们对文学作品的选择和传播。有些文学网站为了维持网站运营,与纸质出版集团签约,协作经营,借助于纸媒的力量来增加网络写手的利益,从而笼络一批点击率高的写手。而纸媒也可从网络原创作品中获得一些优秀作品或有影响力的作品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如开设“网络文学专栏”等。这样,网络文学与纸媒文学既有争夺读者的竞争,也有着共谋和合作,或者说是互相渗透,共同传播着文学。在这个商业意识形态成为强势话语的时代,网络拉动了纸质的文学出版和商业化的文学期刊。纸媒也放下身段,不断地向网媒取材,扩大自己的影响,笼络一部分读者。

(二)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与限制性

当代文艺批评家葛红兵认为,网络文学的特点是“自由、快捷、恣意”。“如果网民承认文学是一种自由,是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的,那么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点上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3]葛红兵所讲的“自由”至少包括两个层面,即网络创作的自由和网民阅读的自由。那么,文学的网络传播有没有自由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网络传播也有限制性的一面。

随着网络的普及,文学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迅速地呈现在大众读者面前。众多门户网站的文学频道、文学网站、个人网页、电子文学期刊、私人性博客、MSN文学交流平台等,推动了原创文学和既有文学波涛汹涌般地呈现,令人目不暇接。仅仅几年时间,一个 “榕树下”文学网站就贮藏了350多万篇原创作品。其网站主编朱威廉说:“我觉得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Internet的无限延伸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大众化的自由创作空间使天地更为广阔。没有印刷、纸张的繁琐,跳过了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4]2008年7月,上海盛大公司斥资数亿元,收购了“榕树下”、“小说阅读网”、“红袖添香网”、“晋江文学城”等多家大型文学网站,组成“盛大文学”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CEO侯小强说:“没有什么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文学就是文学,所谓的‘网络文学’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将来文学将完成在网络平台上的统一,这就是‘盛大文学’正在做的。我们已经与中国作协取得合作,进一步获得主流认可。”[5]

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由于受出版机制的制约,作家创作的作品首先要经过编审这一关,“大浪淘沙”,汰选后才能与读者见面,而可见面的又必须是能够得到这个“纸质媒体”(书、刊或报纸等)的人。网络传播就自由多了,只要拥有一台网络终端器,不管你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优是劣,也不管你的身份如何,都可以放到BBS、微博上发表,甚至立刻与读者交流。当然如果放到一些文学网站上,可能就要经过网站版主的允许了。况且,BBS会经常更新,很快你的作品会被投进垃圾箱,即使放在网站上,也很难长久保存。“长江后浪推前浪”,这里面就有着很强的限制性。而且大多数网络写手并没有致力于网络原创文学的忠心,他们在网络上不过是练练笔,希望有朝一日成名,然后走上纸媒文坛,被纸媒的主流文坛接纳。这是他们普遍的想法。尽管现在有电子图书、电子图书馆,但能够保存下来的毕竟是经过筛选的。因此,网络给了每个写手一个平台,一个自由、平等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结果不仅要看读者的脸色和机遇,还要靠作品真正的魅力。“天下没有绝对的自由!”

(三)网络传播的及时性与延时性

网络技术在迅速发展,从过去的拨号上网,到如今的宽带上网,网络传播的信息流量和传播速度得到了大大提高。因此,网络传播文学作品具有更快捷、更方便的特征,如同电子邮件瞬间就可以传到千里万里之遥。但这是理论数据,是一种假想的状态,即设定这位作者正在写作或传播自己的作品,而读者正在这个网络上观看。在文学的实际传播中,有一个延时性存在,更何况网络上有很多人同时在创作或传播作品。因此,从网络读者的角度看,网上共时存在着大量的网络原创作品和非网络原创作品,有大量的网站、网页和个人文学博客、BBS公共板等着他去选择。出于休闲,读者会随机阅读,更多的人会在网上慢慢去寻找自己的阅读目标。过分强调网络传播速度是不切实际的。

正因为文学的网络存在具有延时性,在读者面前同时呈现的是网络的巨大空间,是文学的色彩斑斓的世界。这一方面给读者的阅读选择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而另一方面,因作品的繁多芜杂而使得读者茫然不知所从,不知从何阅读起。因此,读者对网站的专业性就提出了要求,而不是每一个网站什么都有,又什么都不全、不专业。网络经营应该像品牌专卖店一样,好好经营自己的产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文化,而不是大家都有一张相似的门脸。你可以经营“中国古典文学”,甚至可以细分到“小说、诗词歌赋、散文”等类别,也可以专营“网络原创文学”或“中国现代文学”、“翻译文学”等。可喜的是,现在运营的文学网站在专业性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如“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文学网”、“小说阅读网”等面向青年读者专营网络原创文学,“中国诗歌网”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专营网络原创诗歌,“文章阅读网”专营网络原创散文,等等。也有综合性文学网站,如“中国文学网”,既有原创文学、也有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影音文学、网络文学,甚至有外国文学,还有理论研究和文学论坛等。一些纸媒的杂志社,如《人民文学》、《十月》等文学期刊都开设了网站,供读者网上阅读欣赏,像《芳草》杂志社不仅有了网络版,还开辟了世界网络“小说选刊”和网络散文“经典阅读”。其实,这里蕴含着文学网络传播的未来趋向。

二、文学网络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网络传播时代,文学生产方式和作品存在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一方面它保留了传统的生产、纸媒发行、销售传播的模式,另一方面又打破了传统写——审——编——发行的文学体制,实现了网上“写与发行、阅读”同步。同时,数字媒介突破了纸质媒介的局限,使得作品形态由“硬载体”向“软载体”转变,文学形式不断突破体裁的边际而涌现出许多文字与图像、声音、图画共存的多媒体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也由“线形传播”向网状“发散传播”转变。网络传播从“传播载体、传播时间和传播空间”上打破了传统文学传播的藩篱,实现了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另外,储存量大的电子书也成了文学传播新的途径,它融合了纸媒的特点和现代电子技术,便于携带,可以随时阅读,也可以不断更新。一些出版商将文学作品制作成电子书廉价出售,而一些读者也以手拿电子书阅读器阅读为时尚。电子书具有四个方面的优点:一是信息完整并可长期保存,随时阅读;二是可以离线阅读;三是便于继续传播;四是促销和广告信息形式灵活。因此,这些优点决定了电子书广受欢迎,并对文学的传播会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

文学传播的多渠道化给作家传播自己文学作品和文学爱好者的阅读提供了宽阔自由的空间,但也带来了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一方面,知名作家对网络传播不太重视,不轻易或不情愿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免费”自由传播,因为传统媒体给予了他们太多的青睐。他们在文坛上的地位使得他们在媒体前占据着非常优越的态势,这与他们的创作质量与品味有关,也与读者的欣赏接受有关。而且纸媒传播的编辑们也抱有借名作家来壮自己期刊杂志或报纸声威和影响力的想法。因此,他们不仅成为“文学评奖”的宠儿,也成了众多媒体邀宠的对象,他们互享共赢着利益的盛宴。有些作家还打击网络“盗版”传播,因为那些网络传播者侵犯了作家的著作权,又侵犯了杂志社、出版社的专享权,从而使得传统纸媒传播与现代网络传播不能很好的融通、协调、共享文学的流通与消费。另一方面,不知名的作家,虽不介意网络传播其作品,但因“无名”而往往被淹没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而且他们还存有很深的“纸媒情结”。当然,在网络传播中也有网络作家冲出重围,醒目地站在读者面前。如网络写手痞子蔡、安妮宝贝、今何在、宁财神等,很多成为活跃在纸媒和网媒上的两栖作家。说到底,这中间的矛盾主要与经济利益有关。本来,作家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是理所应当的,是无可厚非的。愿不愿意拿到网上免费传播,这是作家的自由。目前也有很多网站愿意给作者付费,但必须符合网站的要求,这和传统的纸质媒体的体制已经差不多了。因此,更重要的是理顺作者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不要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和媒体的“版权”。

在网络传播时代,文学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李铮教授在《阅读方式的嬗变与当代文学创作转型》一文中指出,读者的文学阅读由 “图像阅读代替了文字阅读”、“流行阅读代替了经典阅读”、“功利阅读代替了韵味阅读”[6]。尽管存有相当一批纸媒读者,但网络读者群在不断扩张,这与网络免费阅读有关,也与读者的网络生活有关。

文学的网络读者是一个潜在的庞大的消费群体。由互联网治理论坛(IGF)发表的一项对世界各国网络用户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07年末,全世界的网络用户达13.5亿人。其中,美国的网民数达2.2亿人,中国2.1亿人。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4.85亿人,跃居世界第一[7]。从网民上网活动目的看,多以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为主,其次为学习和通讯。从网民结构看,20世纪90年代以精英为主,而现在是以大众为主,成为“草根聚合体”。网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动机影响着文学创作和媒体的文学取向,反之,普通网民的阅读趋向又是在传媒的导引、批评家的评说和大众话题时尚等几方面话语的作用下形成的。也就是说,传播者在揣测公众心理并试图引导公众时,同时也在铸造公众心理。

从另一角度看,文学也伴随着网络普及正在扩大它的传播范围和影响。网络不仅孕育了一批知名的网络作家,而且将大量的纸媒文学作品推向了读者,扩大了它们的影响范围。当前共生的媒体生态环境对文学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给文学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极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可忽略的是,在网络传播时代,文学信息传播迅捷、方便,但也造成了信息泛滥、信息过剩,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出现文学时尚化、消费化和创作浮躁化、私人化、低俗化倾向。比较而言,网络传播属于新兴媒体,又传播便捷,大量的文学信息没有经过汰选就推向了读者,夹杂了大量的文学垃圾,造成良莠杂存的复杂状况。如何淘选出文学精品为读者节约阅读时间就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因而,文学读者面对铺天盖地的文学信息,迫切需要文学传播的专业化,呼吁批评家和媒体对优秀的作品有所介绍,有所推介,有所争论或评议。在网络平台上,评论者不必像学者那样端着架子做专业学术论文,而是谈心式的、随感式的、快捷地与读者交流,进行个性化的中肯的评论,为大众提供一份精美的“菜单”和导引。文学经典的形成是历史的积淀过程,但“浇花除草”是当前批评家和媒体传播者的重要使命。我们呼唤百花齐放的园林,绝不是杂草丛生的原野,而这并不妨碍作者创作的自由和读者阅读的自由。

总之,文学理想公共空间的建构需要文学作者、文学传播者、读者和文学批评者的共同努力和维护。他们在这个空间里互动合作,又彼此较量,从而保持这个公共空间的生命活力,推动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於可训.新世纪文学的困境与蜕变[J].江汉论坛,2009(9):97-103.

[2]邵君燕.传统文学生产机制的危机和新型机制的形成[J].文艺争鸣,2009(12):12-22.

[3]葛红兵.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新生的可能性[J].社会科学,2001(8):73-74.

[4]欧阳友权.新世纪以来的网络文学研究综述[J].当代文坛,2007(1):122-124.

[5]刘琼.文学可以在哪里盛大?——盛大文学CEO侯小强专访[J].编辑学刊,2009(3):31-37.

[6]李铮.阅读方式的嬗变与当代文学创作转型[J].小说评论,2009(6):56-59.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28次[EB/OL].[2011-07-12].http://www.cnnic.org.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网络文学的诞生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